歷史沿革
1404年(明永樂二年),萊州府即墨縣(今青島即墨市)農民常巧隨兄到此立莊,兄立大常村,弟常巧立小常村。
自然狀況
小常村地處平原地帶,地勢平坦。東西最大距離1.5公里,南北最大距離1公里,根據“山東省情網”資料,全村占地面積33.3公頃。適合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穀子、高粱、大豆等;經濟作物有棉花。耕地達30公頃,棗樹2.5萬株,人均擁有結果棗樹40株。
人口狀況
根據“山東省情網”資料,全村共有120戶,總人口500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1‰,全村姓氏有常、王、付三姓,其中常姓最多。
經濟發展
綜述
建國初期,全村國民生產總值3.6萬元,1978年為19萬元,2000年為1350萬元。第一、二、三產業所占比重為63∶15∶22。2000年,全村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950萬元,全村人均純收入4100元。
第一產業
建國初期糧食平均畝產75公斤,總產3.38萬公斤;1978年平均畝產300公斤,總產13.5萬公斤;2000年全村糧食平均畝產950公斤,總產42.75萬公斤。建國初期農業總產值為2.25萬元;1978年為16.5萬元;2000年為230萬元,比1999年增加29萬元。2000年全村經濟作物總收入9萬元,林業收入180萬元,畜牧業收入7.5萬元。
第二產業
1978年,全村第二產業從業人員有15人,實現產值20萬元,實現利稅3000元;2000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有85人,實現產值140萬元,利稅15萬元。
第三產業
1978年全村從事第三產業人員有20人,年創產值1.2萬元,利稅5500元;2000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年創產值29萬元,利稅25萬元。
特色產業
1、棗樹是小常村的主要經濟支柱
針對老棗區的實際,小常村按照“面向市場,培植特色”的思路,對劣質樹和5年齡以下的幼樹全部進行冬棗、無核棗和優質金絲小棗的嫁接改良。2000年,小常村僅冬棗一項人均增收150元。
1999年,小常村集體投資1萬元,無償為農戶提供接穗和技術,建成了一個30畝的速生密植冬棗園,為全村的棗樹改良進行示範服務。
2、開拓和培育小棗購銷市場
連線樂慶北路和南路的公路在小常村穿街而過,交通便利,小常村又是朱集鎮萬畝棗林的中心腹地,所以小常村黨支部、村委會積極主動地為外來客戶提供一切便利條件,吸引小棗收購大戶到該村設點收購。小棗市場的培育和發展,帶動了餐飲、住宿以及篩揀、包裝、運輸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根據“山東省情網”資料,連六、七十歲老太太一天也能掙一、二十元。僅小棗市場帶來的收入,小常村一年人均就能達到2000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根據“山東省情網”資料,小常村完全國小,占地20畝,擁有教室16間,實驗室2間,共有16個教學班,教職員工49人。學校教學設施、教學水平、師資力量均在全市居較高水平,1999年被評為樂陵市規範化學校。建國後為國家輸送大中專學生10名,其中專科6名,本科3名,研究生1名。
人民生活
建國前,年人均收入35元,年人均糧食25公斤。1978年人均純收入360元。2000年人均純收入4100元,人均年末存款餘額2600元,全村有電話98部,電視機120台,機動車120輛。
村莊建設
建國前人均住房5平方米。1978年人均7平方米,2000年人均40平方米。自1984年起,小常村開始進行村容、村貌及街道、住房的規範化改造。根據“山東省情網”資料,全村已建成“兩縱三橫”主街道,實現住宅建設標準化,公廁衛生、給排水工程、有線電視、公共娛樂、文化教育、醫療保健、餐飲住宿等公共設施齊全,功能完備,現代化氣息濃厚。
集體福利
根據“山東省情網”資料,該村為65歲以上老黨員每月發放補助金5元。70歲以上老人每月補助10元。80歲以上老人每月發補助金30元。五保戶每年補助200元。
所獲榮譽
小常村各方面工作均居全鎮前列,連續被評為“樂陵市優秀黨支部”“朱集鎮工作先進單位”,並被授予山東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德州市“文明單位”等多項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