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屯白棉造紙工藝

簡介

小屯白綿紙產地在貞豐縣小屯鄉。最高海拔1966.8米,最低海拔324米。常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境內河流縱橫,生態良好,水質清澈,為生產白綿紙提供了優質豐富的水源。境內多屬環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適合構皮樹生長。所產構皮皮質嫩、纖維均勻豐富,易提煉和成漿率高。山中長著大量的仙人掌,含有豐富的膠汁,是製造優質白綿紙必不可少的原料。白綿紙的生產主要在小屯鄉,擴散到仁朝、舊寨、漆樹灣、半坡一帶。

2005年,由貞豐縣申報的小屯白棉造紙工藝,經貴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名列貴州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淵源

清代鹹豐年間(公元1851-1862年),皮北興之父到安南(今黔西南州晴隆縣)學習造紙技術,回小屯後開始建槽造紙。此後,從事手工造紙的人戶逐漸增多,生產有所發展。1940前後,生產一度興旺,年產量為1萬多捆(一捆70刀,每刀80張),除供應本縣外,還行銷鄰近各縣以及雲南、廣西、廣東等。隨著生產規模的日益擴大,小屯白綿紙對外影響也日益擴大,民國時期,劉世陽之父應邀帶5刀白綿紙到南京參加賽寶會並獲得名次。1958年建成小屯白綿紙廠。“文化大革命”開始,白綿紙生產遭到破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發展到“只有一兩家不造紙”的鼎盛局面。文革前,小屯在村頭有一蔡倫廟,每逢蔡倫會家家戶戶湊份錢,殺一頭大肥豬,在村頭的蔡倫廟焚香祭祖,文化大革命破四舊時,廟毀。但每家每戶仍在堂屋裡都供放著“天地宗親師”位,上面必不可少地寫著“蔡倫先師、魯班先師、杜康先師”。

基本內容

白綿紙以構皮和仙人掌為原料。整個過程有72道工序,主要包括:砍、剝、曬、挽、泡、漿、蒸、踩、清、泡、揉、洗、漿、推、蒸、透、撈、拌、春、淘、攪、沉、抄、壓、曬、松、理、包。白綿紙成品要求達到紙質綿韌、手感潤柔、紙面平整、柔中有剛。

白綿紙生產的主要器具和設施:備料有:打兌石、打兌樁、打兌桿、打兌滾子、打兌頭、皮勾、石灰坑、鐵鍋、蒸橋、淘簍、水槽、錚缸。

抄紙有:帘子、架子、蓋方、枕樁、垛板、拆簾、推桿、擱桿、碼子、榨桿、榨繩、榨滾、押方、碼口、榨板。

曬紙有:烤背、架子、棕毛刷。

白綿紙製品有黃金紙、黑夾紙、書寫紙、壁紙四種。

白綿紙生產要經過泡料、蒸料、洗料等72道工序、對原料、水源、工藝有嚴格的要求。紙質潔白,具有極高的韌性、透氣性,富有彈性,色澤經久不變、不腐、不蛀。該產品銷往省內外,還銷往歐洲。手工抄的白綿紙有著機製紙難於取代的很多特點,主要用於鞭炮引線、捆紗紙、民間工藝品等。

主要價值

貞豐白綿紙生產有200多年的歷史,其生產的每一套工序,是中國古代造紙術的活化石。生產工藝流程複雜,每道工序的細膩程度和要求之高,蘊涵著豐富的科學價值,是一件極其寶貴的歷史遺產。小屯白綿紙是中國傳統書畫的主要載體,保存和發展白綿紙工藝技術,對了解和認識傳統工藝,弘揚民族文化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材料

構皮和仙人掌。

製作技術、方法或過程

整個過程有72道工序,主要包括:砍、剝、曬、挽、泡、漿、蒸、踩、清、泡、揉、洗、漿、推、蒸、透、撈、拌、春、淘、攪、沉、抄、壓、曬、松、理、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