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耒陽市 東南部的小水鎮小墟村里,有一座具有典型的明清時期湘東南建築風格和官衙建築特點的院落,在周圍現代樓房的映襯中,顯得靜默而厚重。當地流傳一句話“要想耒陽看衙門、小圩灣里看一半”,每當談起此處時,當地上了年紀的老人都會發出一句感慨“這裡曾經出過大官呢”!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龍門第”位於耒陽市東南部的小水鎮小墟村里,是一座具有典型的明清時期湘東南建築風格的院落。從小墟村門前的鄉間小路進入,遠遠看見幾人合抱的古老大樟樹如仙如神,撲面給人歷史悠久感,樹葉如同一把巨傘,遮天蔽日。站在禾坪堂前,大家可以看到,在周圍現代樓房的映襯中,“龍門第”顯得靜默而厚重,如同一位滄桑的老人在迎接遠方的客人。當地曾流傳一句諺語“要想耒陽看衙門、小墟灣里看一半”,每當談起此處時,村里上了年紀的老人都會發出一句感慨“這裡曾經出過大官呢”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小墟村人眼中的“老衙門”指的就是李氏祠堂“龍門第”,一座始建於明代的官宅結構樣式的古建築。據李氏族譜記載:古時小墟村李氏家族系明代官員從江西遷移而來,遷居耒陽的第一代祖先李旭公是湖廣左布政使,其後裔於明代末年定居小墟村。當年李氏祖先建村選址強調風水作用及格局,選擇背山面水,負陰抱陽,並有良田廣宅的宜居之處,依照中國傳統講究山水結構的吉祥美好,也是為了適應家族發展,人口增多和用地擴展等需求。“龍門第”就建在中間寬闊的三陽之地,從而構成一個典型的山環水抱之福地。借居祖先選中的這塊風水寶地,李氏家族確實人才輩出,湧現出一大批優秀拔尖人物,其中最能光耀門楣的,一個是官至直隸州的提督李巴掌,另一個就是在柳州擔任州官的李明謂了。如今的“龍門第”是耒陽地區李氏家族68個堂口之一,也是小墟村李氏家族進行立祭、議事最莊嚴的活動場所。每年舊曆的正月、七月、春節等傳統節日都要舉行祭祀禮儀活動,舉族同聚,擺宴歡飲,大演社戲,家家戶戶,殺雞為忝、置酒佳肴,以祭祖先,呈現一派熱鬧非凡的場景。
走進小墟村,那青石板的街道,那悠長的小巷,一不留神讓人就會迷失自己,不知道究竟穿越到了古時那個朝代。現在請大家隨我進入“龍門第”,看看李氏族人當年生活勞作的地方。
“龍門第”建築布局嚴格按照耒陽地方建造理念安排各進的功能。清乾隆(1736)年建造之初僅建“接官廳”,那時規模較小,1862年隨著家族的興旺在“接官廳”後增建“私塾”、“正廳屋”等,再經過清代、民國時期的相繼擴建,最終達到目前我們所能看到的建築格局。“龍門第”整體坐西北朝東南,三進兩廂院落式布局,採用磚、石、木結構,青磚黛瓦、飛檐翹角,典型的耒陽鄉村公眾性建築“大廳屋”樣式,院落通闊35米,進深40米,建築面積約1400平方米,前後功能布局由半月塘、禾堂坪、接官廳、私塾、祖堂在村落中軸線上依次排列,它是耒陽地區傳統建築中官民特色結合的代表性建築。
轉過田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接官廳”,當地老百姓習慣稱它為“槽門”。“接官廳”也是整個古建築群中軸線上的第一進,它最有特色的是頭門為三開間,每間各安兩扇紅漆門扇,總共有六扇門,因古時衙門為顯威嚴、氣派,多開六扇門,而且舊時封建社會裡,無論多大的州縣,衙門的頭門也只能是三開間,所以六扇門代指官府、衙門。小墟村老百姓流傳的“要想耒陽看衙門、小墟灣里看一半”就是指形似六扇門的槽門,不過槽門裡的門扇已經在“破四舊”中遭到破壞,現在所能看到的只剩門框構件了。“接官廳”里三開間的中門通常是緊閉的,只有族中舉行重要活動或重要人物來到時,才會打開,族中家長在此迎接送往賓客,因中門平時關閉,若要進出就只有走旁開的便門。沿著八級青石台階拾級而上,可以步入“接官廳”,六根金柱排成兩行佇列,嚴格對稱。廳內屏門上兩側原懸掛清代皇帝敕封給提督李巴掌和州官李明謂匾額四塊,中左為“直隸分州”、“浩封承德郎”,中右為“欽加州同銜”、“修職左郎。
繞過“接官廳”,第二進為中廳,正中門額上墨飾“龍門第”三個大字,意寓走出這條大門便要成人中龍鳳,成就光宗耀祖的功業。中廳在清代末期曾闢為 “私塾”,建築高大雙坡瓦頂,抬梁式結構,左右三字山牆護檐,在屋樑上還能見到龍形雀替。第三進為祖堂屋,雙坡屋面,山牆擱頂結構,室內供奉李氏祖先牌位及神龕。令人驚訝的是,現存建築的立柱、橫樑,幾乎全是由整根櫸木打造而成,特別是廳堂里的立柱,有半抱圍那么粗,質地堅硬,據說當年日軍用軍刀砍了許久也只能砍破一個小小缺口。
歷經明、清、民國時期而保存至今的“龍門第”,其居住和建築理念講究“天人合一”,當地流傳:“要想耒陽看衙門,小墟灣里看一半”,這一諺語充分說明了該院落在形式和功能上是耒陽地區民間建築中的高規格建築。小墟村“龍門第”形制有獨特之處,它融洽了湘南地區少見的官廳與民房相結合的建築模式,2013年5月被耒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耒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並頒布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2015年12月升格為衡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它從規模、結構和功能使用看,是集議事、會客、授教、祭祀、居家為一體的綜合性建築。時至今日,“龍門第”仍是全村紅白喜事、祭祀、宗族重大決議的場所,蘊含了族規家訓、姓氏流源、風土人情等宗親歷史文化信息,是研究我市及湘南地區民居古建築的重要實物資料,讓人們了解明清官衙建制風格、文化內涵的同時,更多了一道對歷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