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小城鎮公共基礎設施地區差異與聚集規模研究》內容介紹:諾貝爾獎得主斯蒂格里茨曾預言,中國的城市化與美國的高科技發展將是深刻影響21世紀人類發展的兩大課題,中國城市化將成為區域經濟成長的火車頭。改革開放以來,兩億多農民轉移到非農行業,為中國經濟成長提供了巨大動力。林毅夫指出,只有減少鄉村人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農村和農業的發展問題,並為整個經濟體制轉型創造條件和提供空間。中國的城鎮化既包括農村人口向大中城市轉移,也包括向農村小城鎮轉移。多年來,大量農民工不斷湧入東南沿海大城市,但小城鎮對於轉移農村勞動力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按照發展經濟學和城市經濟學理論,公共基礎設施對於小城鎮以及區域經濟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但現實中公共基礎設施的落後嚴重製約了小城鎮經濟功能的發揮。在此背景下,摸清我國小城鎮公共基礎設施地區差異、測算最優聚集規模,促進小城鎮經濟成長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相關文獻較多,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國外對城市經濟的研究大都基於已開發國家發展模式,而對中國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規模效應研究不足;國內對城市規模效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規模方面,而對於基礎設施規模的研究較少;對於城市經濟的分析主要集中於大中城市。而對小城鎮研究的較少;對於基礎設施投資流量研究的較多,但對基礎設施存量對經濟成長貢獻的研究較少;尤其是從區域差異視角,對小城鎮基礎設施存量規模經濟效應進行系統的實證研究仍未見到。基於此,本書沿著地區差異—聚集—經濟成長思路進行系統探索。
本研究首先運用基尼係數和泰爾指數方法,對我國各地小城鎮公共基礎設施存量進行測算和評價,揭示其地區間差異。其次,甚於城市經濟聚集與規模經濟理淪,利用收益與成本模型,測算小城鎮公共基礎設施最優規模,並剖析影響小城鎮最優規模的因素。再次,對影響各地間區小城鎮公共基礎設施供給和需求的因素進行探討,並運用計量經濟方法檢驗影響因素的顯著性。最後,利用生產函式模型測算公共基礎設施對小城鎮經濟成長和城鎮化(非農人口)的貢獻程度,為我國各地區公共基礎設施的投資確定重點提供決策支持。
本研究得出如下結論:一是我國小城鎮公共基礎設施存在著明顯的地區差異,經濟指標地區差異大於公共基礎設施地區差異,按地理維度的地區差異大於按人口測算的地區差異,地理維度基尼係數均超過國際警戒線。二是小城鎮公共基礎設施規模淨收益呈倒“u”形曲線,中西部地區小城鎮基礎設施政府支出成本較高,而東部地區小城鎮居民生活成本支出較高。三是小鎮人口規模達5萬人左右時規模淨收益最大,而我國大部分小城鎮規模過小。四是城鎮最優規模除了經濟因素影響外,還受到諸多因素影響。五是政府財政決定公共基礎設施的供給,而當地和域外需求決定公共基礎設施的需求。現實中公共基礎設施供求經常處於失衡狀態。六是東部地區公共基礎沒施對我國小城鎮經濟成長貢獻較大,民生類基礎設施經濟貢獻度高於道路類基礎設施,人口密度對小城鎮經濟成長作用也較明顯。七是公共基礎設施投資與小城鎮人口非農化之間存在正向曲線關係,中部地區公共基礎設施投資對小城鎮人口非農化貢獻效率較高,公共基礎設施投資對小城鎮人口非農化的貢獻彈性有下降趨勢。
由此提出以下對策及建議:一是採取各種手段,平衡小城鎮公共基礎設施地區差異,促進小城鎮公共基礎設施與經濟協調發展。二是擴大小城鎮人口規模,有側重增加東、中、西地區公共基礎設施供給,進一步滿足各地區基礎設施總量和結構需求。三是完善基層民主,改善小城鎮公共基礎設施供給與需求的非均衡狀態。四是兼顧公平與效率,調整小城鎮投資的優先次序,優先保障民生設施供給。五是從效率角度,增加中部地區小城鎮公共基礎投資,推進人口城市化化進程;從協調區域發展角度,加大_兩部地區公共基礎設施投資力度。六是控制小城鎮數量,適當合併鄉鎮,擴大規模,實現基礎設施資源共享。
本書特色體現在:一是借鑑城市經濟學中最優城鎮規模分析方法,對我國小城鎮公共基礎設施最優規模進行測算,發現小城鎮也存在倒“U”形規模淨收益曲線,為我國小城鎮建設理論增加了新的實證材料。二是測算小城鎮公共基礎設施投資對小城鎮非農人口增加的貢獻彈性,進行三大經濟帶區域比較,得出中、西部地區彈性較大的結論,為區域公共投資決策提供了實證依據。三是評價了小城鎮公共基礎設施存量的地區差異,測算了公共基礎設施資源配置的區域公平性,為制定我國區域協調發展政策提供了量化決策支持。
《小城鎮公共基礎設施地區差異與聚集規模研究》的作者是謝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