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水庫生態混養斑鱖魚技術

斑鱖(Siniperca scherzeri Steindachner)俗稱園筒 (桶)鱖、石鱖,大多自然棲息與生長在水質較清新、多石礫的江溪和大中型水庫中上游的流水環境中,與目前養殖比較普遍的翹嘴鱖(SinipeFca c/Iuatsi)比較,雖然個體較小、生長速度稍遜,但品質、品位、食用與營養價值等卻在翹嘴鱖之上,使之成為名貴淡水魚類中的上品。2003年~2004年,筆者根據斑鱖的生物學特性,探索利用小型水庫環境、餌料資源和優良水質等特點,結合斑鱖養殖生長的需求,進行保持斑鱖優良品質的生態混養試驗和研究,並取得較好的成效。現將總結形成的小型水庫生態混養斑鱖技術介紹如下
一、斑鱖的鑑別
斑鱖的軀體延長,側扁,略呈圓筒狀;鰭棘發達,前背鰭、胸鰭、腹鰭、臀鰭均有強硬棘,尾鰭園形;體被細園鱗;體色為灰褐色乃至暗褐色,腹部黃白;頭部有黑色小圓斑,體側有較多不規則的黑斑。斑鱖外觀區別於翹嘴鱖的主要特徵是:個體較小,體形略長,體色較暗,體側有斑,吻端經眼至背鰭下側無暗色帶紋。
二、小型水庫的條件
在自然狀態下,斑鱖喜生活棲息於水質較清澈、多石礫、有一定水流的江溪和大中型水庫水域中,因此,選擇生態混養斑鱖的小型水庫要求庫周生態環境和植被良好,集雨面積適當,能有補充水源。如果是攔截溪流築壩的水庫、有野雜魚蝦資源的自然江溪、大中型水庫的補充水源等,可為斑鱖混養提供部分餌料魚則條件更佳。養殖水域的水源和水庫水質應清新、無污染,底質應較平坦,且以岩沙石底質為好,有適當的水草叢尤佳。水庫水面因庫而定,但需要具備能夠比較方便地基本放乾庫水的條件,考慮到生態養殖、斑鱖活動空間、水質穩定等因素,一般宜選用面積較大、中低產養殖時水庫蓄水量在100萬平方米以上的小型水庫為好。
三、魚种放養
魚种放養前,一般不進行清庫除野,以避免對水庫原有的自然餌料魚資源的影響。斑鱖具有逆水和順水而逃的習性,所以,在水庫進水口、放水涵洞 (管)、溢洪道處以放養斑鱖魚種規格為基準設定攔魚設施,以防止養殖魚類逃逸。
斑鱖魚種的放養:1年養殖周期的,斑鱖魚種必須是一齡以上,一般規格在50g/尾~100g/尾以上,並要求魚種體質健壯、體色鮮艷、游泳活潑、無病無傷,放養時間選擇在水庫上一年捕撈結束後即可進行,一般為每年的12月下旬至翌年的3月間進行,尤以12月至翌年1月為佳。放養密度根據自然餌料魚資源、補充餌料魚能力、養殖水體水質和調控、其他養殖魚類品種和數量等綜合考慮,一般放養密度為60尾/畝~80尾/畝。魚种放養前,用5ppm高錳酸鉀溶液藥浴消毒10分鐘左右。
常規魚種的放養:以濾食性鰱鱅魚為主,以利於生態養殖時調節水質和培育良好的水環境,其放養量約占總放養量的70%左右,鰱鱅比例1∶1。也可以適當搭配放養吃食性鯽、鯉、草、鯿魚,以攝食有機肥中的殘餌,減輕施肥對水質的影響,其放養量約占總放養量的5%~10%,其中二齡鯽魚的放養量占總放養量的2%~3%左右,以用於鯽魚繁殖而補充混養斑鱖所需的餌料魚。常規魚种放養質量、規格、數量、消毒等,按照小型水庫常規養殖操作進行。
四、餌料魚及其培育
斑鱖以魚、蝦為食,是典型的肉食性魚類。混養斑鱖的餌料魚來源可以通過四個途徑解決:一是水庫天然野雜魚資源;二是利用池塘、稻田等配套生產補充餌料魚,主要品種為草魚,輔助品種為鯽、鯉、鱅、鰱等;三是放養二齡鯽魚在水庫中自繁餌料魚;四是購買採運餌料魚補充投餵。
對於天然野雜魚,可以採用不清庫,儘可能地保持自然餌料魚資源及其繁殖,並在引水過程中自然添加的方法,且以鯝魚、螃鮍、鰕虎魚、蝦等品種資源為優。補充餌料魚的配套培育,可以採用專塘高密度魚苗放養、培育適口夏花和小規格魚種、分階段多次篩選捕撈投放的方法,按照放養200尾~250尾斑鱖配套1畝左右的餌料魚培育塘,品種以草、鯽、鰱較好,魚苗放養密度可加大到常規培育密度上的3倍~5倍,放養量可掌握在60萬尾/畝~80萬尾/畝,其他操作按夏花及魚種常規培育方法進行。
五、養殖管理
斑鱖生態混養的養殖管理,除了努力保持和最佳化養殖水體的養殖生態水環境條件以外,還應把握好:一是不投餵人工飼料,不施用化肥,主養的鰱鱅魚以有機肥培育基礎餌料生物為主進行養殖;二是突出斑鱖以活的餌料魚為食,不投餵死的餌料魚,採取自然野雜魚保護增殖和配套生產投餵活的餌料魚並舉的措施;三是養殖水體不施用任何藥物,只選用生石灰進行生態魚病防治和嚴格放養消毒、餌料魚投餵前消毒等操作,以避免藥物殘留和危害。
常規魚類養殖管理中,鰱鱅魚養殖堅持看水施用有機肥,少量多次,一般每隔3天~5天施用1次,每次施肥量30kg/畝~50kg/畝,選用畜禽糞等有機肥在庫邊多處挖坑蓄放發酵後施入。鯉、鯽、草魚養殖不另外進行投喂,主要攝食有機肥中的殘餌。其他操作按常規小型水庫成魚養殖方法進行。
補充餌料魚的投餵為活體投喂,正常情況下每隔5天~7天補充投餵1次~2次。配套培育的餌料魚按混養斑鱖的適口、適時、適量需求和培育塘餌料魚密度,分規格、批次、數量捕撈投放,不足時進行外調採運。無論是自行配套培育的餌料魚,還是購買採運的餌料魚,投放前都必須用5g/立方米高錳酸鉀溶液藥浴10分鐘消毒,以防止帶入病原體。
水質管理中,水質以清新、爽活為主,可將水庫常規的“肥水”養殖調整為“爽肥”養殖,只需保持適度的肥度,水體透明度掌握在40cm~50cm左右。在高溫期和魚類主要生長季節的6月份~9月份,根據條件可以在引注補充水源的新水同時,排出適量的水庫底層水,利用水體交換最佳化水質。在病害流行季節的4月份~10月份,每月全庫施用1次生石灰,以調節水質和消毒防病,每次用量為6kg/畝~8kg/畝左右。
六、捕撈
平時捕撈,可以根據市場和生產的需求,採用放蝦籠的方法進行。因為斑鱖的商品規格要求不很嚴格,個體在250g以下的小規格銷售也很正常,一般在7月~10月期間即可使用蝦籠陸續捕獲部分產品上市,同時也可以減輕中後期養殖餌料魚供應和年底乾庫捕撈的壓力。蝦籠宜在晚間放、凌晨起,在水底置留時間最長不宜超過6小時,以防進籠的斑鱖死亡損失。蝦籠起捕率約在30%左右。
集中捕撈,採用乾庫的方法進行。保留適當的水位,儘量網捕養殖的常規魚類。放(抽)水留置有一定範圍、水深約30cm~50cm的幾處坑、窪,進行摸捕,切忌用網拉捕,因為斑鱖對泥漿混濁水極不適應,即使是混濁程度不高、對其他魚(包括翹嘴鱖)影響不大的泥漿水,斑鱖都有可能“漿死”。低水位拉網必然會攪動底質,造成不同程度的泥漿混濁水,易發生斑鱖的大量或全部死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