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
意思是舊指道德低下或行為不正派的人。指人格卑下的人取得權勢。
出處
至於內里這位寶小姐,真正是~,弄得個氣焰熏天。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八回
用法
作謂語、賓語;指奸邪的人得到重用 ;
【英文解釋】:small man intoxicated by success ;
【德文解釋】:Ein Winzling kommt nach oben。
詞語辨析
【近義詞】:小人得勢、奸人得志 ;
【反義詞】:懷才不遇;
詞語釋例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翻開儒家經典《論語》,不難發現君子與小人被放在一起比較和評價的句子很多,以至於後世的儒學“大師們針砭時弊和品評人物時,往往會遵循一套“賢與不肖”、“君子與小人”的評價標準。
中國人受儒家思想的影響還是比較深的,小人在民間也是最招人痛恨、被重點打擊的對象。在民間有約定俗成的專門“紀念日”,集體修理小人們,就是農曆大年初五,吃包餃子,捏“小人嘴”;這倒好像咱們公安部門組織的針對某項猖獗的犯罪活動的“專項鬥爭”,而選在某一天展開對犯罪分子——“小人”統一部署的嚴厲打擊;日常的整治工作也不能荒廢啊,為了防止“犯小人”,老百姓還會在鞋底子上、鞋墊兒上繪上小人的形象,天天踩、時時踏,名為“踩小人”,小人還能翻身嗎?
老百姓會時時處處去發現和防範小人,但與小人相對立的概念不是象儒生那樣自戀,以自詡的“君子”概念為反面。老百姓對君子也不待見,認為那是書呆子,是迂腐呆氣、不曉得變通、得不到實惠的一批人……老百姓觀念里與小人對照的概念是“貴人”。“遇貴人”是好事,“犯小人”是壞事。老百姓跟儒生(知識分子)的最大區別,是老百姓比較講求實際,小人會危害到自己的利益,所以壞,這倒跟儒生單純的道德判斷沒太大的關係。
小人又被捏,又被踩,但似乎非但沒滅絕,反而更壯大了,更令老百姓不能接受的是,小人往往混得更好,要不怎么老說“小人得志”呢!嘿嘿,又有一句話,說犧牲了某些原則性做了虧心的事情,卻沒得到預期的回報,這叫什麼?“枉做小人”!說明幾個問題:第一,做“小人”,容易“得志”;第二,做“小人”,肯定有好處;第三,每個人防範“小人”的同時,自己也隨時可以做“小人”,只要價錢合適,別“白“(枉)做了“小人”就行。
我認為,小人容易得志的真正原因,其實就在於他不在乎被認為是小人,小人可以占到的便宜,但老實人非但占不到,不被人占了便宜就不錯。這個世界上的“真小人” (不在乎別人認為自己是小人,不以做小人為恥,基本就是個流氓,以劉邦為代表人物)、“真君子”(安貧樂道的知識分子,以顏回為代表人物)、“偽君子”(滿嘴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以21世紀批判甚厲害的教授、醫生、貪官為代表)的數量都很少,社會絕大多數、主流人群是在“小人”和“非小人”之間掙扎的人。其實,還有一個原因,但凡得志的人,大家都願意指責他是小人。
PS:小人得志便猖狂(俗語)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閨花柳質,一載赴黃粱。——《紅樓夢》
《紅樓夢》中迎春的丈夫孫紹祖在家境困難時曾經拜倒在賈門府下,乞求幫助。後來,孫紹祖在京襲了官職,又“在兵部侯缺題升”,一躍成為“暴發戶”。“得志便猖狂”寫孫紹祖得意後便為非作歹,橫行霸道。賈家衰敗後,孫紹祖便忘恩負義,向賈赦逼債,強娶虐待迎春。不足一載,迎春這樣“金閨花柳”的賈家二小姐被折磨而死。
後兩句詩的含義與前面相同,更多的是以迎春的口吻對孫紹祖的控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