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醫院分四個管理組:第一、二組設在大井村,第三組設在中井村,第四組設在小井村,院部設在中井村。肖光球任黨代表。年底,曾志任黨總支部書記。為了改善紅軍傷病員的醫療條件,同年10月,湘贛邊界黨的第二次代表大會決定:“建設較好的紅軍醫院。”紅軍官兵們紛紛將平時發的一伙食尾子募捐出來,軍民們自己動手,就地取材,曾志同志那時已懷孕七個月了,還挺著大肚子,和大家一起上山砍木頭、背木頭到小井村。1928年冬,在小井建成了這所杉木皮蓋的屋面、全木質結構、上下兩層共32間的紅軍住院部,取名“紅光醫院”。由於敵軍對井岡山實行嚴密的經濟封鎖,造成醫院的醫療條件極差,醫務人員和傷員們一起艱苦奮鬥、自力更生、因陋就簡,克服了許許多多的困難,治好一批批傷病員重返前線:西藥奇缺,醫務人員就上山採掘金銀花、魚腥c草、散血丹等草藥煎熬給傷病員服用;缺少醫療器具,醫務人員就地取材,用木頭、竹子等製作成鑷子、消毒盆、探針等器具;沒有藥棉,就將土布洗乾淨作藥棉,一條紗布繃帶用了洗、洗了又用,有時用上幾十遍直至不能再用為止;沒有手術刀,醫生們就用鹽水泡過的剃頭刀、梭鏢甚至切菜刀當手術刀使用,用小鋸齒的木鋸子當作骨鋸來給傷員們做手術。在最困難的時候,一點消炎的藥水都沒有了,就用食鹽水,甚至用石灰水給傷員消炎。紅軍師長張子清在一次戰鬥中,大腿負了重傷,住在小井醫院期間,醫務人員每天發給他一小包食鹽洗傷口,可張師長每天只是用茶水洗一洗傷口,而把那一包包鹽都藏在鋪底下。當1928年底,根據地食鹽已完全斷絕,傷員們已沒有一點食鹽用的時候,他把所藏的那一包包食鹽都捐給那些急需食鹽洗傷口的重傷員使用,而他自己的傷口因沒有很好消炎而感染潰爛,最後在井岡山獻出了他寶貴的生命。張師長獻鹽的動人事跡,至今還在井岡山人民中傳頌。
1928年10月以後,紅軍對敵作戰十分頻繁,紅軍的傷病員有時有五、六百人,最多的時候竟達八百人。醫院住不下了,很多傷兵就安置在當地的民眾家中醫治。傷病員的生活極為艱苦,每人每天只有一角錢的柴菜油鹽錢,天天吃紅米飯、喝南瓜湯。儘管如此,他們在治療期間依然堅持開會學習,關心前方的戰鬥形勢,一些輕傷員還每天堅持為紅軍哨口削制竹釘,他們在醫院裡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用竹子自製笛子、胡琴等,自編自演文藝節目,體現了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毛澤東、朱德等同志也十分關心傷病員們的生活,經常帶著繳獲來的戰利品來看望他們,表示對傷病員們的親切關懷和慰問。1929年1月底,井岡山軍民第三次反“會剿”失利,敵軍竄入小井村,燒毀了紅軍醫院的這幢房子,把來不及轉移的130多名重傷員押到小河邊的稻田裡,對他們威逼拷打後將其集體槍殺。
修復
1967年,井岡山人民按歷史原貌修復小井紅軍醫院舊址,1987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中國紅軍第四軍醫院舊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