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岸的誘惑:中西文化交流記

對岸的誘惑:中西文化交流記

《對岸的誘惑:中西文化交流記》主要寫20世紀上半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人物——西方人來中國,中國人到西方,看到了什麼,學到了些什麼。為什麼集中寫20世紀上半期?因為下半期這種交流停止了,雖然因此而神遊者反而越來越多,例如薩特神遊“文化革命”的中國。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對岸的誘惑:中西文化交流記》是一本歷史癖的胡塗亂抹。

作者簡介

趙毅衡,著名文學與文化理論家,1978年中國社科院研究生,師從著名詩人學者卞之琳先生,以形式論為終身研究方向。1988獲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博士學位,到英國倫敦大學任教。2005年到四川大學工作,2008年恢復中國國籍,2009年創建“符號學一傳媒學研究所”。在形式分析上卓有創見,英文與中文著作豐富,得到過多種研究獎。近年主編《符號與傳媒》刊物,主持《符號學論壇》網站,集中力量於符號學與廣義敘述學的研究。

圖書目錄

自 序
擴編新版按言
第一部分西遊記
徐志摩:最適應西方的中國文人
求博還是求精:傅斯年的例子
留學民族主義:朱湘的留美之怒
許地山留學:如何對待自己的“留學愛國主義”
聞一多與美國“死水”
《虹》後之《霞》:“時代女性”如何用一生完成小說
拚命精神,打油風趣:劉半農之留學
穆旦:下過地獄的詩人
李金髮:不會寫作,才會寫詩
留學而斷送前程的康白情
老舍:倫敦逼成的作家
邵洵美:中國最後一位唯美主義者
蔣希曾:一個不該被忘記的華人作家
組織成的距離:卞之琳與歐洲文學家的交往
林語堂與諾貝爾獎
胡愈之與世界語烏托邦
吳宓沒有寫出的長篇小說
蕭乾:永遠的少年
這個啞巴太會說:英語散文家蔣彝
郭嵩燾:西方官司中國打法
第二部分東遊記
莊士敦:我的老同事
朱利安與凌叔華
艾克敦:胡同里的貴族
瑞恰慈:漫遊鏡中的阿麗絲
燕卜蓀:某種複雜意義
蒙羅:“在中國色彩中得到安寧”
韓約翰寫薩凡奇
高羅佩的一個世紀,狄仁傑的一個甲子
奧尼爾:道家救贖華爾街
狄金森:頂戴花翎的劍橋院長
毛姆與華僑持槍女俠
賓納:弄假成真的“中國式詩人”
奧登:走出戰地的詩人
金斯堡的l00個問題
第三部分夢遊記
芳香而危險的愛情:凱瑟有所
斯奈德:儒佛道社會主義者
弗賴:在文明的另一極
鄂狄葉:從《玉書》到《大地之歌》
韋利,書呆子藝術家
羅厄爾:“女羅斯福”拆字

序言

這本薄薄的書,寫了二十多年,從1978年允許我按自己的興趣讀書開始,一直到今天。當然這二十多年也做了一些別的事,無非是讀書教書寫書——很多都是人生不得不做的事。從馬齒徒長到滿鬢蒼然,多少“事業”不過是人生的規定動作,得分失分都不會太意外。人生悲哀莫過此:動作做完,鞠躬下台,回想起來,只有一兩個過門動作,允許別出心裁。
這本書不然。這是我想寫的書,沒有人要我寫這種文字,絕對不是任何意義上的課業,既不能靠此爭工資升級,又不能作學術會議發言,到哪個大學都算不上學術成果。一句話,這是純為愛好而寫,是一個有歷史癖的人胡亂塗下的遊戲文字,但是又積習難改,好玩之中,想說出點意思。
本書主要寫20世紀上半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人物——西方人來中國,中國人到西方,看到了什麼,學到了些什麼。為什麼集中寫20世紀上半期?因為下半期這種交流停止了,雖然因此而神遊者反而越來越多,例如薩特神遊“文化革命”的中國。
80年代開始的國際大串聯,人頭攢動,狂潮洶湧。這次的大規模集體舞,每年來回的人數,可能超出上半世紀全部的總和,其歷史印痕,至今不太清晰。因此,除了第四部分說到一些有關情況,暫時就不給當代“交流人物”每人一篇的待遇。
本書寫到的人,絕大部分已經辭世。留下一輩子是非,正好讓我們後代自由發揮。
20世紀,中國人到西方,是去做學生的,徐志摩去做曼殊菲爾的學生,金岳霖、張奚若去做拉斯基的學生,吳宓、梅光迪去做白璧德的學生,梁宗岱去做瓦雷里的學生。大部分人是望門弟子,嚴復沒有做成赫胥黎的學生,李劫人沒有做成左拉的學生,李金髮沒有做成波德萊爾的學生,邵洵美沒能做成王爾德的學生,只是倫敦和巴黎的空氣中,全是這些人的遺蹤神韻。至今中國人來西方,大半還是當學生。像我這樣教書的,只是教師不是老師。
西方人到中國,是來做老師的:莊士敦來做溥儀的老師,燕卜蓀給西南聯大做老師,杜威羅素蕭伯納來給整箇中國知識界當老師,瑞恰慈幾乎要給全體講漢語的人做老師,1951年,最後一位硬想留下來的老師燕卜蓀被趕走,換上俄國人做老師。我個人認為,有師無類,有人講課總比沒人講課好。最好是師出多門,三人行必有吾師;只要不做一邊倒的“好學生”,不必句句當真理就是了。瞧著把俄國老師也趕走了,天下事益發不可為。
一教一學,教的什麼學的什麼?是近代西方特產,20世紀最重要一門功課,即是“現代性”。中國的現代意識,可以說是“學得性現代意識”,不是中國文化的自然發展。吾友王宏圖謂:“中國文化傳統資源,不敷以支持現代化。”我的看法是,中國傳統文化從來不是用來支持現代化的,而是維持歷史相對穩定地循環往復。不過這不是中國文化的重大缺陷。張之洞挑起的體用之爭,李約瑟發起的中國固有現代性源頭之尋,都是無事生非,自己找事。
現代性及其“進步”觀念,只是歐洲文化的產物,其他文化都缺乏這種前行性。如果現代化無可避免,學習就是;傳統文化有維持穩定的價值,繼承就是。何必在優劣高下上糾纏一二個世紀,趨長避短見機而作,“何必日面子”?
日本人明治維新一開始就能做到這一點,中國五四一代,也能做到這一點。回顧徐志摩、許地山、聞一多、老舍、劉半農,他們留學時,都遇到這個面子問題,他們的對付方式,各有千秋,似乎都不像有愧於“民族大節”。就這一點,我們都有必要懷念五四那一代留學生。
也有些西方人感到西方文明大有缺陷,需要好好向東方學習。他們真是西方人中的聖賢。感覺到西方文明存在問題,也就是覺悟到現代性並非萬靈妙丹,“進步”並不無窮盡地給人類帶來好處。這部分西方思想家,不少引用中國作為“理想文明”的榜樣——古代中國,尤其是道家,但是儒家也並不缺少信徒;以及當代中國,尤其是“文化革命”中的中國,幾乎是“另類文明”的地上天堂。
對於這一類中國崇拜者來說,最大的危險,是到中國親歷一番:本書第三部分“夢遊者”中,有幾位短暫到過中國,卻沒有多說。一點不奇怪,他們對所見所聞寧願保持沉默,不想改變頭腦中已經形成的中國神話。還有些更聰明的中國迷如龐德,如韋利,乾脆一輩子不到中國來,遙遙保持“崇拜距離”。
“夢遊”西方的中國人?就免了。可以說,絕大部分現代中國文化人,如果想向西方學點東西,千方百計到西方走一遭,不會驚破好夢。除了一次大戰之後的西歐荒蕪殘破,曾使梁啓超不勝驚怵,很少有人被西方的現實嚇一跳的。極而言之,整個20世紀中國知識界,從極左到極右,都醉心於這種那種西方思想,整部中國現代思想史,就是朝西的“夢遊記”。有幾個人,能在掃描範圍之外?
我能想起的幾個例外中,有俞平伯,北大《新潮社》健將,1920年與傅斯年共赴英倫,慨然有盡收西學之志。不料在英國住了不到一個月,就打道回府。後來在自述中說“金鎊漲價,自費籌劃尚有未周”。傅斯年回憶錄說是這位好友“思家心切”,加上氣斯麵包難於下咽。俞出身蘇州名門,同光朝大儒俞曲園脈裔,從小就延請家教學英文,“籌劃”七八年竟然“未周”到一出國門就精神頹唐,終身厭聽“西方”二字。然而俞平伯一生,努力將西方“科學式”批評用於紅學,50年代被批判為胡適學派第一人。或功或過,能歸於一個月的留學?
還有另一個例外:辜鴻銘。此公出生於南洋,在英國留學十年,20歲才踏上中國土地,竟然成為中國傳統文化最激烈的擁護者。中文雖然錯字連篇,卻用典雅的英文宣揚中國文明,而且身體力行,主張男人應留辮納妾,女人應纏腳吸鴉片。很多人說辜老只是喜歡逆反,作秀而已,他實際上一半西人血統。這倒解釋了一切:辜鴻銘要留著中國不變,以便為西方文明補缺。如果我像辜鴻銘一樣好走極端,我就說此老是個漢奸。
應當誠實說明,這不是一本成體系的書:中西文化交流史,是個嚴肅工作,我只是弄些奇聞逸事,茶餘談資。哪怕寫人物,也遠遠說不上全面。我沒有處理中西文化關係中一些最重量級人物:去西方者,我沒有說嚴復、蔡元培、胡適、陳寅恪、趙元任、湯用彤、錢鍾書;來中國者,我不去碰杜威、羅素、馬爾羅、司徒雷登、李約瑟、斯坦因、克莉斯泰娃;夢遊者,我敬而遠之布萊希特、海德格爾、德希達、福柯。為什麼?因為這些都不是一言可以蔽之的人物,不容易找到一個特殊的焦點,把重大問題說得有趣一些。這些人物都需要專門研究者來處理,不然很可能胡說一通。
特級人物中,唯一的例外可能是龐德。這是因為我從80年代初就研讀龐德,算是對其人其事有點心得吧。
第二應當說明的是,我有意略過了西方所有的漢學家,同樣也不談中國的西方文化研究家,因為他們對對岸的興趣,是職業性的。他們的貢獻自然極大,沒有他們,文化交流就會在19世紀的皮毛上打圈子。但是文化交流的基礎,不是對異國文化的知識,而是對自身文化的卓見——真正起作用的,必須是誤讀,而有意義的誤讀,只有熟悉自身文化的思想者才能作出。從這個意義上說,跳出新舞步的人物,必然是“業餘”舞者。
最後應當說清的是:此書中我個人的“研究成果”不多,大部分都是讀各種中英文資料,有所感想。感想本是極廉價,這個世界上只嫌太多。而“切實地掌握第一手資料”,卻是做專家的首要條件。我讀到的資料,都是專家們紮實工作幾十年的成果。我不可能為此書中寫到的近50位人物,都做一番發掘第一手資料的努力,那樣這本書需要至少500年才能完成。
依學術規範,我應當密密加注,說明資料來自何人的功績。但是這些小文,畢競只是輕鬆讀物,加注只能讓非專家讀者厭煩。我在文中儘可能說明資料的來源,尤其當這個源來得有意思的時候。
我唯一可以辯解的是,傳記材料雖然來自他人,我卻設法給每個寫到的人,找一個有意思的,或許國別文學史專業研究者沒有看到的角度。這就是為什麼此書寫了二十多年:傳記多矣,並非讀一本,就能湊一篇:新角度可遇而不可求,二十幾年來也就只遇到這些。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