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綏遠城將軍衙署作為綏遠城統領滿、蒙、漢八旗駐軍及掌管西北軍政的最高權力機構,也在綏遠城告竣時落成。駐守在將軍衙署的綏遠將軍,號為“建威將軍”,擁有廣泛的實權,除統帥綏遠城的駐防八旗官兵、管理內蒙古西二盟(伊克昭盟、烏蘭察布盟)旗的蒙古王公、民眾外,遇有戰事,還具有調遣宣化、大同二鎮(總兵)、節制沿邊道、廳等權力。綏遠將軍乃屬清廷一品封疆大吏,是以國家大帥的 身份駐節在這裡的。
從乾隆二年二月,駐守在山西右衛的建威將軍王昌奉旨改駐綏遠城起,到清末宣統末年最後一任將軍堃岫被北洋軍人張紹曾所取代止,將軍衙署歷時172年,清廷正式授封的綏遠將軍有78 任,均在此管理駐紮。這一歷史階段,將軍衙署的體制、作用,正如光緒十六年(1890年)綏遠將軍克蒙額親立在衙署大照壁上一塊石額所書“屏藩朔漠”那樣,一直未變。
歷史沿革
民國元年,北洋軍人、二十師師長張紹曾被委任為綏遠城將軍,仍駐節衙署內。
民國三年(1914年)改將軍為都統,隨之將軍衙署改為“都統公署”。民國十七年(1928年),衙署為“臨時區政府”占用。民國十八年(1929年)設定綏遠省。衙署改牌綏遠省政府。
1937年10月,在日本帝國主義扶持下,由德王拼湊的偽“蒙古聯盟自治政府”的軍隊占據綏遠,衙署一度為偽政權屬下“巴彥塔拉盟公署”占用,後又為偽“蒙疆聯合政府”所占據。
1945年後,綏遠省政府再次遷回衙署。
1949年9月19日,時任綏遠省主席的董其武將軍在愛國將領傅作義將軍的幫助影響下,率領全體軍政人員六萬五千餘人,宣告起義,綏遠自此和平解放,這就是毛澤東主席所倡導的“綏遠方式”。從1912年起到1949年短短三十七年中,先後有二任將軍、十四任都統、一任區政府主席、二任省政府主席入主了這座官邸(日偽時未計)。綏遠將軍衙署自修建日起,一直是統治綏遠地區的政治軍事中心。
解放後,衙署為綏遠省人民政府並內蒙古人民政府辦公地,烏蘭夫兼兩府主席。
1985年,衙署交由內蒙古文化廳管理,為內蒙古文物考古所所使用。
1992年,衙署成立內蒙古自治區書畫院暨內蒙古自治區將軍衙署博物院。
1997年,劃歸內蒙古博物館。
2002年,劃歸內蒙古文物交流中心,由將軍衙署博物院和文物交流中心二機構合併管理、保護。
2003年6月30日,將軍衙署博物院對外正式開放。
2006年5月25日,將軍衙署與綏遠城城牆被合併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特色
衙署照壁上一塊石額所書“屏藩朔漠”為光緒十六年(1890年)綏遠將軍克蒙額親立。正門口當街有兩座石獅子。按清工部工程則例規定一品封疆大員級建造,磚木構制,占地面積3萬平方米,門前有高大的影壁,上有“屏藩朔漠”匾額,門側立石獅一對,大門內廳堂凡3進,前為公廨,後為內宅。自大門進入須經過儀門,儀門凡3門,中門形同過殿但不常開,平常出入經由兩旁門。儀門正北為大廳,為議事決策中心;東西各建有廡堂和廂房,為官吏辦公場所。第二進正中建有宅第門房3間,東西各建廂房3間,同是官吏的辦公場所;第三進為將軍宅第,建在正中高台基上,東西兩側各建配房3間。宅第與配房間並建有走廊相通。在大廳東面建有花園,園內建有亭榭;東南隅建有馬號;大廳西南面建有更房,為衛戍官兵住所。
位置
綏遠將軍衙署位於新城區哲里木路和新華大街相交的鼓樓立交橋西 北。
將軍衙署博物院
將軍衙署的主題為軍事文化和戰爭文化,擬進一步擴充軍事歷史文化展示內容,重點推出“清代八旗武備陳列”、“清代邊疆六大政策與實效陳列”、“將軍衙署歷史陳列”等。將軍衙署內舉辦有清代內蒙古八旗,清將軍衙署復原陳列等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