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頭村[山西省平順縣東寺頭鄉下轄村]

東寺頭鄉寺頭村地處東南山區,“後石旅遊”、“古神旅遊”專線縱橫村境,全村共有336戶、1011口人,國土總面積1.4425萬畝,耕地面積746.5畝,轄區6個自然莊。全村共有43名黨員,6個黨小組。

寺頭村是全省環境優美示範村,是長治市委組織部重點扶貧點,抗戰時期,是太行區第四專署、太行第四軍分區,是上黨區紅色革命根據地之一。寺頭村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土壤中有機質含量高,對發展堅果經濟林和中小藥材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光輝歷史

寺頭村位於平順縣東南部,現為東寺頭鄉政府所在地,1939年,日軍二次圍攻晉東南,加之閻錫山在山西發動“十二月事變”,使太南根據地受到重創。迫於當時嚴峻的形勢,太南地委、太南專署等機關陸續退居平順境內。從1940年至1945年,太南專區各級政府、各個機構的領導幹部、工作人員就駐紮在寺頭的軍寨,領導太南地區的抗日武裝鬥爭。在極端艱難的歲月里,寺頭村的老百姓出糧出錢,參軍參戰,鞏固和保護了太南抗日根據地,成為保存抗日力量的“搖籃”,被譽為抗戰時期的“小延安”。

寺頭是老解放區、老根據地,共產黨的組織和八路軍很就在這裡開展馬列主義、減租減息、開展土地革命、發展黨員、組織兵源。1937年抗日戰爭戰爭爆發,為了適應形勢的需要、抗戰的需要,山西省劃分七個行政區,平順縣屬長治第五行政區,1940年平順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同年中共中央地方局召開會議,決定成立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聯合辦事處,稱冀太聯辦,下屬冀南、太行、太岳三個行政區,太行區又分5個專區,轄36個縣,平順縣隸屬太行區四專屬。

在抗日戰爭極端艱難的時刻,八路軍的129師、32團、18集團軍、新一旅、385旅、太行二縱隊、決死縱隊、獨立營、當地游擊隊等都轉戰於平順這塊土地上,八路軍的後方醫院、被服廠、鞋帽廠等也先後分別進入山區,分設在寺頭鄉周邊鄉村。八路軍的工廠也設在龍溪鎮的楊威、杏城鎮的西安里和寺頭的安陽等。日本鬼子雖然沒有占據平順,但不斷對解放區、對平順老區進行了瘋狂的掃蕩。1940年,隸屬於八路軍領導的太行大軍區的太行第四軍分設在東寺頭村。

在抗日反掃蕩的艱難歲月里,抗日政府和八路軍與日偽的鬥爭十分艱難。而1942年至1943年,又遇上了大災荒,糧食成為軍隊生存和發展的關鍵,也成為當地人民生存的關鍵。為了在荒年中鞏固抗日武裝和抗日根據地,石志本司令員遵照毛主席“發展生產”、“自力更生”的指示,學習延安大生產運動精神,不顧傷殘的身體,帶領部隊開荒生產,在反對日軍掃蕩和打擊日軍搶糧鬥爭中,四分區湧現出了許多著名的戰鬥英雄,由於有了充足的糧食,人民民眾不再忍飢挨餓,當地民眾踴躍參軍參戰,分區武裝力量迅速壯大,有效地支援了太行山區的抗日戰爭。

1944年開始,抗日戰爭進入準備反攻階段,奪取大城市和交通要塞,成為驅逐日本侵略者的重要步驟。太南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於一川同志和石志本司令員充分發揮太南辦事處情報處的作用,圍繞“里應處合解放城鎮據點”開展工作,先後從寺頭派出幾百名城工人員,情報員和敵工幹部,打入長治、潞城石圪節煤礦、韓店、張莊、老頂山等敵偽所據點內部及外圍,開展地下工作。1943年2月,在石志本司令員,於一川政委的領導下,太行第四軍分區情報處主任江濤同志組織分區偵察隊,裡應外合智取了老頂山據點。1945年8月11日,八路軍太行軍區發布第二號命令:任命太行第四軍分區司令員石志本為上黨地區作戰部隊最高指揮官,統一指揮上黨地區的八路軍各團,地方部隊和人民武裝,立即向上黨地區的敵偽軍開展全面進攻,收復失地。1945年8月15日,日本到政府正式宣布無條件投降。

1945年10月8日,長治解放。寺頭村作為抗戰時期太南地委、四專署、太行第四軍分區駐紮地,有效地領導了太南地區的抗日武裝鬥爭,為上黨地區抗日戰爭原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