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學歷史
寧海縣力洋鎮成人學校前身是力洋區成人教育中心,由七個鄉組成,區中心校鮑孝達負責,每鄉配備一名專職成教幹部。1994年12月撤區並鄉後成立力洋鎮成人中等文化技術學校。遷至原古渡鄉政府,有二教二辦一資料室,專職教師3人,主要開展農村掃盲工作。由於學校與鎮政府所在地距離遠,培訓諸多不便,1998年鎮國中劃出六間樓房暫當鎮成人學校。2000年被批准為省級二類鄉鎮成人中等文化技術學校,並順利通過了省、市級教育強鎮的驗收。2003年寧海縣創建省教育強縣,鎮財政投入大量資金擴建鎮中心國小(該校也在拆建範圍),又搬到了原力洋鎮政府,有二個教室,大的可容納150人。2006年底寧海縣創建省教育強縣複查驗收,教育局將原力洋鎮振東國小劃撥給該校。2007年被縣委農辦批准為“寧海縣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基地”,2008年7月跨入省級示範性成人學校行列。12月,被確定為縣骨幹成校。 2009年10月被評為市社區教育示範鄉鎮。
學術研究
2005年被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授予“縣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基地”,同年被縣委農辦授予“寧海縣農村勞動力素質先進培訓基地”榮譽稱號;2006年,被評為“寧海縣十佳職業培訓機構”;2007年服裝縫紉工培訓項目獲得“寧波市優秀培訓項目”。2008年5月8日,縣委書記、縣長王劍侯帶隊的縣四套領導班子成員及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負責人、各鎮鄉(街道)主要負責人等100多人參觀考察了學校的縫紉培訓基地和部分服裝加工點。至此,全縣農村勞動力培訓轉移工作現場會以該校為主會場連續三年進行召開。2008年8月22日,浙江省委常委、寧波市委書記巴音朝魯在力洋視察新農村建設時,對“通過縫紉培訓設立服裝加工點,解決村里留守婦女就業的做法”表示讚賞。8月29日,陳加元副省長在省政府《專報信息》第1203期上作了重要批示“寧海縣力洋鎮針對農村留守婦女要照顧家庭、不願外出打工的特點提出了‘村村設立加工點,戶戶婦女在就業’的口號,探索出一條‘培訓基地+加工點’,促進留守婦女在家門口就業” 的新路子。是年,《“力洋縫紉”雙維度培訓的實踐與探索》課題被評為寧波市第五屆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辦學條件
現學校占地面積25畝,建築面積6672平方米 。有專兼職教職工42名,其中專職9名。幾年來校長王可紅通過各種渠道籌集資金,添置了電腦、多媒體、音響功放、數位相機等現代化教育設備並建成了工業高速縫紉、烹飪等多個專用可供實際操作教室。2007年,為做大做強“力洋縫紉”培訓品牌,學校投入專項經費60餘萬元創建了縫紉實訓基地。
文化傳統
該校依託鎮勞動力市場的平台,分層次、多渠道實施企業職工崗位技能培訓,對農民實施農業專業技能培訓、轉移就業技能培訓、學歷提升和後備勞動力培訓。職業技能培訓已開設的項目有服裝縫紉工、服裝製作工、中式烹調師、文秘、行銷師、經紀人、家政服務、電腦操作等十餘個專業。尤其是服裝縫紉,該校自2006年來根據當地留守婦女不願離土離鄉的實際,提出了“培訓基地+加工點+農戶,就地轉移當地富餘勞動力”的思路,結合“村企結對共建新農村”活動,開展“力洋縫紉”雙維度培訓。通過縫紉特色培訓平台,培養經紀人,引進業務,開設加工點,使近2000名農村留守婦女穩定就業,成功解決了她們“出門學藝牽掛多,出門就業拖累多”的後顧之憂,實現了“村村設立加工點,戶戶都有婦女在就業”的目標。同時,整合胡陳、茶院、越溪、一市、桑洲等兄弟成校教學資源,聯合開辦中式烹調師班、服裝縫紉工班,使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加入到“入學——培訓——就業” 這個鏈條中來,共同打造“寧海東部就業培訓中心”。對此,《人民日報》於2008年10月23日在一篇文章中以“流動培訓班為何這樣受歡迎?”為小標題介紹了該校的培訓情況。省市縣等多家媒體也經常進行了宣傳報導,“力洋模式”和“力洋培訓品牌”在全縣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作中得到推廣和套用。目前,該校在課題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寧海土雞”項目推廣的實踐研究》獲2005年寧波市人民政府第三屆優秀教學成果獎三等獎,《“力洋縫紉”特色培訓項目的研究》獲2007年縣教育科研優秀成果壹等獎,《“力洋縫紉”雙維度培訓的實踐探索》獲2008年寧波市人民政府第五屆優秀教學成果獎壹等獎。
學校領導
校長鮑孝達
校園環境
學校環境優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