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田實際蒸散是指在實際農田土壤水分條件下,作 物查間蒸發和節騰之和。農田實際蒸黃與土壤水分運動、植物水分傳輸及其與大氣間的水汽交換密切相關,是聯繫土壤—植物—大氣連續體(SPAC)內各子系統的重要五一節。農田實際蒸散的研究對認識地氣水分循環和大氣邊界層內下墊面的湍流輸送特徵、預報作物生長潛勢、制定農業氣候區劃及科學利用水資源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計算模式研究
開展農田實際蒸散的研究,關鍵是獲得農田實際蒸散量資料。由於蒸散過程的複雜性,直接測定農田實際蒸散量比較困難,目前普遍利用水量平衡原理,通過測定土壤含水量來估算,即便是高精度的大型蒸滲計與TDR也是如此。但是受人力特力條件的局限,對農田實際蒸散的測定只能限於有限的固定地段。而隨著農田蒸散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需要獲得區域性的連續農田蒸散資料。具體到旱作農田而言,也要求能更準確地連續監測乾旱的發生髮展,並在作物不同發育期做出未來時段的旱情預報,而這必須建立在對農田種植作物的實際蒸散量善了角的基礎之上。由此可見,要得到系統、連續、區域性的農田實際蒸散量資料,只能把點上的測量資料概括到面上,即就是發展農田作物的實際蒸散量計算模式。目前發展農田實際蒸散量計算模式常用的方法是先得到農田下墊面的潛在蒸散,然後以潛在蒸散為“標準”速率,扣除與土壤和植被有關因子的影響,從而得到農田實際蒸散。本文正是以此為出發點,利用常規氣象資料結合田間試驗資料,來發展旱作小麥農田的實際蒸散量計算模式,以期為正確評價旱作農田水分善,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和促進旱作農業的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植物散發係數(R)的確定
在有作物生長的農田裡,水分一方面通過土壤表面蒸發,另一方面通過土壤中的根系吸收到作物體內,然後由作物葉面的氣孔輸送到大氣中,實現作物與大氣間的水分交換。各作物在不同的發育期,根系對土壤水分的吸收能力不同。假設作物發育期生理因素用散發係數R表示,通過對兩台相同土壤蒸發器不同處理條件下(一個種作物、一個裸地)蒸散量的分析,得到種冬小麥、夏玉米等作物本地區散發係數R與美國人布蘭·克里德爾計算的乾旱半乾旱地區的蒸散能力而引入的反映生長階段對蒸散的影響的改正係數趨勢一致。
土壤水分的蒸散是通過土壤表面和植被表面進行的。在蒸散過程中,表層以下的水分以毛管水的形式向上運動,運動的速度和土壤的有效含水量有一定的關係。土壤中水量的多少是蒸散發生的內因。對衡水實驗站的實測資料進行分析表明,直到土壤含水量減少到比田間持水量低到某一數值時實際蒸散量等於蒸散能力,當土壤含水量或有效水分繼續減少時,土壤逐漸變乾,土壤蒸散量迅速變小。下圖為1986、1987年衡水實驗站1.0米土層內,相對有效水分(W-WP)/(Wk-Wp)與實際蒸散量和蒸散能力之比Et/Em的關係圖。
從右圖可知,當相對有效水分(W-WP)/(Wk-Wp)小於65%時,Et/Em與相對有效水分的關係接近線性。當相對有效水分大於65%時,Et=Em.
用數學式子表示:
(W-WP)/(Wk-Wp)≥65%時,Et=Em
(W-WP)/(Wk-Wp)<65%時,Et<Em
並且Et=Em.(W-WP)/(Wk-Wp)(6)
式中:W—土層含水量(mm);
Wp———蒸散等於零,即土壤水分不能供蒸散時的土層水量(mm)
Wk—田間持水量(mm)
因此W-Wp—為土層的有效含水量,而Wk-Wp為土層的有效水分總量。假設在下水位較深,土壤上層與深層水分交換可忽略不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