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很孤獨

寡人很孤獨

這是一部不按套路出牌的史書,這是一本別出心裁,具有經濟、政治等研究價值的現代視角的解讀類著作。這是一本詼諧幽默,讓你時而捧腹,時而沉思的《資治通鑑》。作者河伯,考究史實,歷經五年寫就,終成一本具有演義性質的突破性作品。由四川文軒線上-九月網歷時一年策劃出品,#這個歷史很有趣#系列圖書第一冊(周紀)。

內容簡介

司馬光的知名度還是很高的。不過絕大多數人知道光哥是因為知道“司馬光砸缸”的故事,而另有一部分人不知道司馬光是因為他們把這個故事記成了“司馬缸砸光”。

其實光哥真的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雖然他在政治上的主張和作為並不那么受到認同,但是他“日力不足、繼之以夜”編就的《資治通鑑》絕對堪稱史詩巨作。光哥圍繞著“治亂”這一統治階層所關心的主題,讓數千年的歷史躍然紙上,讀來精彩紛呈,讓人目不暇給。正如有人評價的那樣:“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不可不讀之書。”

當然,有人會說,《通鑑》畢竟是用文言文寫成的大部頭書,不夠“與時俱進”,讀起來頗為費力,實在不符合時人的閱讀意趣。何況,如今以歷史為題材的演義作品鱗次櫛比,了解秦史可以看《大秦帝國》,看皇子奪嫡不妨觀賞《琅琊榜》,學勾心鬥角則可通過《甄嬛傳》,等等等等……這些作品能寓教於樂,讓人讀起來不費什麼腦筋的同時又能有所收穫,豈非兩全其美、相得益彰?

對此,我微微一笑。那些嘲笑我花了數百天費勁力啃艱深晦澀的文言文的人,他們恐怕從未想到我在這些夜晚的所見所聞——

在很多個夜晚,我看到了鐵馬金戈,失去雙腿的孫臏在糧草車中運籌帷幄,怒髮衝冠的項羽在垓下發起最後的衝鋒;

在很多個夜晚,我聽到了唇槍舌劍,蘇秦用一張嘴贏得六國相印,李斯在秦廷上義正詞嚴地駁斥《逐客令》;

在很多個夜晚,我感覺到了歷史的幽默感,孟嘗君在雞鳴狗盜的掩護下倉皇出逃,而韓非則努力克服口吃的毛病向人們解釋做說客的危難;

……

作品目錄

導讀

第一篇 |“教父”智宣子的選擇

第二篇 |老薑家和老田家的那些事兒

第三篇 |中國好將軍

第四篇 |士為知己者死

第五篇 |財經對話:魏文侯董事長專訪

第六篇 |亡命之徒商鞅(上)

第七篇 |亡命之徒商鞅(下)

第八篇 |孫臏的陰謀(暗黑版)

第九篇 |耍嘴皮子和戴綠帽子

第十篇 |戰國儒家:子思和孟子

第十一篇|雞鳴狗盜

第十二篇|說客的生涯

第十三篇|京華煙雲

第十四篇|胡服騎射

第十五篇|戰鬥種族的持續崛起

第十六篇|平原君和趙奢父子

第十七篇|鳳凰傳奇

第十八篇|楚地風雲

第十九篇|無忌的故事

第二十篇|戰國終結者

作者簡介

作者河伯,不公布真實身份,不公開露面,不外漏照片的“三不作者”。

河伯者,武林一俗人,求學於未名,混跡於江海。好讀書,嘗自比古之賢達,以為二三子不若爾爾。乃讀《史記》與《通鑑》,始知北海之大,曲士無以言道。遂懷恭謹之心,秉虔敬之意,以井蛙之力試注司馬,以為野芹之獻。 —— 作者自我介紹

除了性別為男、職位不低、在某名企就職之外,關於作者的真實身份,便無其他確定信息。作者對自己的真實身份諱莫如深,至今無作者照片,無人和作者見過面。—— 本書編輯

媒體評論

編輯推薦語:

歷史流過歲月的長河,諸子百家、戰國之殤,家國政務,商場詭譎。在那寸土必爭的年代,在那言論自由的時期,各種奇人怪咖紛紛登場,各式英雄豪爵各施才華。河伯,以三寸不爛之舌,通俗的文字展示出《資治通鑑》里的大國風範;用質樸的語言,幽默的筆鋒讓我們看到了征伐之中的人物風采。

媒體推薦語:

作為一個企業管理者,平時能真正靜下心來閱讀的時間並不多,河伯的《資治通鑑》是我為數不多、每更必看的公眾號之一。除了興趣愛好這個原因本身,河伯對歷史的解讀和思考,與當下熱點時事、管理實踐相結合的分析點評是我更青睞的部分。“知史以明鑑,查古以至今”,通過對歷史的追溯和回味,往往能給我們帶來許多新的啟示和指導。

河伯的《資治通鑑》,不見典籍的艱深晦澀、讀來不會疲累,寓教於樂、有點有評,讀罷又不會覺得單調,相信每一位喜愛歷史的朋友都能從中有所收穫,尤其適合想要了解歷史、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的年輕朋友。《資治通鑑》“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對於當今的企業管理更是不可多得的商業教材,每一位管理者都值得反覆研讀。 ——水果島集團CEO/資深航海人 胥桂喜

讀河伯的文章是一种放松、一種娛樂,沒有說教、沒有大道理,是中文歷史書中難得一見的作品。回望悠久的歷史,暢想遙遠的未來。跟著作者河伯遊走歷史現場,兩千年風雲歲月盡在你指尖,不亦快哉!

——愛雲動創始人/前中國雅虎CTO 葉一火

寫書這件事有兩個難點,一要爛熟《資治通鑑》這部數百萬字的晦澀編年史,二要讓網際網路時代的讀者願意讀。河伯聰明地找到了“說書人”這個方式,用輕鬆、現代的語言,帶入不同的現代生活尤其是商業場景,把千多年的歷史娓娓道來,讀起來妙趣橫生。袁騰飛、易中天所以受歡迎,也不外如是。 ——畢馬威諮詢總監 任威

陽光之下,並無新事,這句聖經里的經典名言一直提醒我,很多困惑,難題,其實在過去的某個時空都有一些能人遇到過,他們是怎么解決的,或者無法解決?結果是什麼?在有限的時間,有限的閱讀能力下,我們如何分享古人的經驗與教訓?其實,河伯所著正開啟了現在中國的一個趨勢:知識共享。

司馬光之偉大,在於他將過去很長一段歷史只能通過口播或者零散的書籍記載的政治,軍事經驗精髓匯總,將零散的信息串聯成有效的知識,形成了知識的第一層級的共享。而河伯又在此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判斷,篩選,編寫此著作,進行了第二層級的共享。而我們,也就是這本書的讀者們,一旦開始閱讀,也許我們也會參與到更深一層極的共享中。 ——《長江商業評論》創始人 衛明

史書向來在中國文學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歷朝歷代的史家看似治史,卻在行德。只是行的不僅僅仁義道德,還有面對歷史的態度。 歷史對於當下的人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我想答案應該是:一切為了未來的道。也許當你看完後才會發現:人不被歷史游離在變革之外才是最幸福的。這便是人身之為人的渺小。無論是面對空間還是時間,人類都渺小得不足掛齒。這個碩大的時空不是人類的。人不是中心,不是唯一。所以人類必須學會敬畏與謙卑。

然而書中的人物們在這個渺小的群體裡活出了自己的偉大。這便是人力所能及的最大極限。而他們在歷史的演進中所做的一點微小的工作,則是讓人類向著未來實現那終極的“道”上又近了一步。也許,這就是生命最終的意義所在吧。 ——海岸線教育集團創始人總裁 賈英傑

《資治通鑑》無疑是提高情商的佳作之一,應了“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然而現今社會,大多需要提高情商到更高級別的人沒有太多時間精力去鑽研這么枯燥無味的古文。歷史修補匠河伯對於《資治通鑑》各個章節現代的描述就妙不可言了。

閱讀本書最大的樂趣莫過於可以把16個朝代的各個歷史故事和現代最新最潮的事件結合在一起,加上作者自己獨特的觀點,實在讓人大呼過癮。而閱讀之後對於身邊發生的事情有著切身的感官,也許正在煩惱的事情就此有了答案。因為,歷史一直在輪迴。 ——曲速創投合伙人 孫曉楠

拿到河伯《資治通鑑》的手稿,細細品讀幾日,我似乎又看到了那個與表象不一樣的河伯,感覺到一種內心的突圍。有深度的批判性思考,對當下的有意義的反思,著述、立言,這是河伯內心想做的事;然而,出於普遍價值觀的無奈,對商業社會、身邊環境的妥協,想做的事又被壓倒了邊角。我想,河伯是痛苦的,至少比我們多數人痛苦。我們已經早早放棄了年輕時的幻想,變得“唯物(質)主義”,而河伯,仍陷入在物質與精神的“糾結”而不可自拔。讀河伯版《資治通鑑》,不僅看批判性思維的力量,更要看個體理想在現實環境中的妥協。

—— 前易到用車副總裁/快法務合伙人 李日波

讀書推薦語:

一直在公眾號上追看河伯的資治通鑑解讀,看了河伯的解讀才發現原來資治通鑑裡面有好多我們忽略的線索。殺與伐,每一個故事背後都有另外我們不知道的三個故事。” ——讀者 陌上濫觴

不讀資治通鑑,不通歷史。在《資治通鑑》中的每一個故事,都有著現代人的啟示與領悟。河伯十分精確的抓住了這個點,並把它用文字展示了出來,帶給我們不一樣的現代化解讀。——讀者 我家有隻狗

精彩書摘


母死不奔、殺妻取信

儘管歷史上對吳起高超軍事天賦和輝煌戰鬥功績的記載沒有什麼異議,但吳起絕對是個有很大爭議的人物。特別是他還未成名時做的兩件事:母死不奔、殺妻取信。

先說第一件事。《資治通鑑》上記載吳起母死不奔的事情,是通過一個說他壞話的魯國人口中講出來的。那人說,吳起以前曾經是孔子四大弟子之一曾子(有人考證認為吳起和曾子的生活年代沒有交集,吳起的老師應該是曾子的兒子)的弟子,當年吳起在曾子門下學習的時候,他母親死亡的噩耗傳來,吳起卻不奔喪,因此被曾參逐出師門。這成為吳起人生的一個很大的污點。

我當時看到這段,覺得挺納悶。吳起對他的士兵一直都很好,當世無可匹敵(後文會詳細說好到什麼程度),為什麼母親死了卻不去奔喪?於是我又找出《史記》裡面的《孫吳列傳》看了下,才知道吳起“母死不奔”是有原因的。吳起是富二代,但年輕的時候在家鄉瞎折騰,耗盡千金家財,被他老鄉笑話,他一怒之下,殺了三十幾個人,逃離了自己的出生地衛國。逃走的時候,跟他媽說:“如果做不到卿相,我絕對不回衛國!”而且還在自己的胳膊上狠狠咬了一口,匆匆離去。

《史記》上額外的信息可以給“母死不奔”提供兩種合理解釋:第一種解釋,他母親死的時候,他還沒有做到大官,沒有實現他的諾言,而他是個特別重視承諾的人,因此不回衛國奔喪;第二種解釋,他畢竟在家鄉殺了三十幾個人,那邊的官府和仇家肯定在等他回衛國後緝拿歸案、報仇雪恨呢,他不敢冒這個險。我個人覺得第二種解釋更合理。吳起對自己的人生有相當清晰的目標和規劃,不想冒這么大的險,自毀前程。

這樣的“母死不奔”也不是只有吳起一個人做過,歷史上不少,現在也有。前世界銀行副行長林毅夫先生,傳言他是在1979年抱著兩個籃球泅渡台灣海峽來到大陸的,是“叛逃行為”;而林本人,直到現在,都被台灣當局認定為“敵前叛逃的罪犯”。1996年,林母去世,林先生未能赴台奔喪;2002年,林父去世,台灣當局雖說表面上同意了他奔喪的申請,但措辭含糊不清,導致林先生改變初衷,由其夫人代為奔喪。“母死不奔”的做法其實對當事者本人也是一種極大的心理傷害。

但無論如何,不管怎么解釋,“母死不奔”都是吳起在世人眼裡的一個大污點。而吳起成名前做的另一件事,相比前一件,就更加聳人聽聞了。

(選自第三篇 中國好將軍)

食客三千,雞鳴狗盜

孟嘗君的名氣越來越大。秦國當時的君主秦昭襄王聽說了,就派涇陽君去齊國作人質,並邀請孟嘗君訪秦一聚。孟嘗君一聽,秦王,這面子大了去了,趕緊收拾行裝,屁顛屁顛準備出發。這時候,他門下賓客蘇代(蘇秦的兄弟),給他講了個土偶人、木偶人的故事,告誡他要小心這次有去無回、客死異鄉。孟嘗君聽了,想了想,就不去了。

不過,在秦王的一再要求下。為了不影響齊國和秦國之間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齊王還是派孟嘗君去了秦國。秦昭襄王還真是很大度,一來就封他做宰相。如此快速地受寵一般都不是什麼好事,何況秦國從商鞅之後一直都很排外。於是群臣就在秦王面前給孟嘗君潑髒水,說,這哥們再怎么說,都是齊國宗親近室,謀劃事情肯定是優先考慮齊國利益,這樣的人怎么能安心委任他做宰相呢?秦王想了想,覺得說的是事實;而孟嘗君確實有才能,也是事實。隨後,秦王想起了當年魏王不用商鞅而導致割地的先例。想到這裡,他拿定主意,這種人不能為我所用,也不能讓他為其他人所用。於是,他立刻就撤了孟嘗君宰相的職務,軟禁起來,準備找機會下黑手。

孟嘗君一看這個陣勢,蘇代預言的事情就要成真了,就很緊張,召集底下的門客開會商量辦法。有人說,咱們用美人計吧。孟嘗君一聽,覺得靠譜,就派人去聯繫秦王寵妃,讓她吹吹枕邊風。一會兒,帶了回話來,寵妃說了,枕邊風可以吹,但要拿孟嘗君那件天下無雙的白色狐皮裘做交換。孟嘗君從來就不在乎財物,況且狐皮裘換命,這是多值的生意啊。他立刻就派人去拿那件狐皮裘。

不想,底下人回來卻是兩手空空。狐皮裘呢?老闆,你之前送給秦王了!孟嘗君仰天長嘆,這下是天絕我也!這時,門下一個獐頭鼠目的哥們兒跑出來說,老闆,放心,包在我身上。孟嘗君看了他一眼,問,閣下有什麼辦法嗎?這哥們兒說,我沒什麼特別的能力,但就特別擅長扮成狗的樣子去偷東西,俗稱“狗盜”。孟嘗君聽了,自己活命有望了,很高興,立刻吩咐安排“狗盜”當天去秦王宮偷狐皮裘。

“狗盜”不負眾望,順利拿到了狐皮裘。寵妃很高興,當天晚上狠狠颳了一陣枕邊風。秦王就同意了讓孟嘗君回國。孟嘗君一聽到這個訊息,怕夜長夢多,趁著夜色立刻動身。果然,秦王一會就後悔了,趕緊派人送話,要求務必看好孟嘗君,來人卻回報說他已經跑了,秦王覺得大事不好,就派人騎馬去追殺孟嘗君。

這時候是大半夜,孟嘗君已經跑到秦國邊境函谷關下了。但是函谷關有條規定,晚上是不開門的,必須聽到公雞打鳴才可以開門。孟嘗君那個著急啊,後面追兵的馬蹄聲已經隱約能聽到了,他的小命卻掌握在一群雞的爪子裡。關鍵時刻,門客中一個長得尖嘴猴腮的哥們兒走了出來,說,看我的。說完就學起雞叫來。別說,這哥們兒可能年輕時候做過特殊職業(目測很可能是周扒皮老祖宗),學“雞鳴”學得還真像,不一會兒,函谷關附近的雞就一起跟著叫喚起來了,士兵就打開了門,孟嘗君得以順利逃出秦國。

本來啊,狗盜和雞鳴在門客當中是非常不受待見的,其他賓客都以跟他們一起打工為恥。但經歷這次以後,就再不敢小瞧他們了,也由衷欽佩孟嘗君的待人之道。

(選自第十一篇 雞鳴狗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