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作為我市第一個由政府主辦推動的網路論壇,“寒山聞鍾”把解決民眾訴求與提升部門作風效能緊密結合起來,打造“24小時不下班的服務型政府”。論壇運行5個多月來,訪問點擊量超過320萬次,註冊用戶達到2.3萬餘名(次),解決各類民眾訴求7245件。
“寒山聞鍾”論壇突破了部門與條塊的局限,由蘇州市紀委直接領導下的蘇州市作風效能辦全程跟蹤督辦市民投訴的問題。“打造24小時不下班的服務型政府”、“用機關人員的辛苦換取人民民眾的幸福指數”、“沒有效果,就有後果”……一個個新“官念”的提出,在民間得到了熱烈的回應。
“寒山聞鍾”論壇也確實如眾人預料之中的一樣:火了。根據相關數據統計,從試運行至今,該論壇的點擊訪問量已經超過320萬人次,相當於近1/4的蘇州人口數,註冊用戶也已經超過2.3萬,為民眾成功解決各類訴求7245多個。
媒體評論
“寒山聞鍾”論壇所以受到網民的熱捧非常正常,原因很簡單,網民的個人訴求能夠在很短時間內解決,有誰不喜歡高效而又及時到位的辦理方式呢?“民有所呼,我有所應”,這個新論壇無疑就很好地發揮了這樣的功能 。
社會轉型時期,各種社會矛盾集中凸顯,而其主要焦點大多表現在各方利益的糾葛上。所以,如何藉助網路拓展更好的民意訴求渠道,這就成了網路時代的一項重要的課題。如何讓這條渠道更為通暢,有專家就提出了要堅持三個原則:一是有利於切實解決民意訴求的實際問題; 二是有利於促進積極有效的網路監督; 三是有利於營造健康向上的網路環境。蘇州的“寒山聞鍾”論壇明確提出,要認真接處網路信訪舉報、全力服務民眾生活,第一時間回應網民的諮詢投訴,有了如此主動服務、民生優先的理念,以及有問必答的熱誠態度,“網路問政”就能起到化解矛盾、服務民生的效果。
當然,作為創新社會管理的一種新探索,網路論壇要具有更強的活力,同樣需要彼此的尊重和理解。作為發帖的網民要有認真負責的意識,而回帖者更需耐心細緻的態度,只有依靠雙向的善意和互信,論壇才能成為真正叫得響的“民心論壇”,並發揮出令人滿意的實效。
12345蘇州陽光便民服務網路運行以來受到市民熱捧,“寒山聞鍾”論壇成為了暢通訴求表達的又一便捷渠道,市民發帖、訪問,相關部門關注、處理並回帖,這裡已經成為政府部門信訪工作重要的平台,對提升政府效能起到了積極作用。
信訪其實古已有之,歷朝歷代都會以不同形式開設反映民意的通道,目的就是一方面了解百姓疾苦,一方面及時修正各項治理之策。在古代,“信訪工作者”基本上都是小縣令肩背包袱、手拿幌子扮算命先生的形象,戲劇中多以這般打扮示人,是因為古人也知道,只有走出官衙、“混”入民間,才能聽到真正的百姓聲音,而現代政府部門在這方面有了更先進的手段與更豐富的經驗,從設立接待日制度,到開設行政服務中心提供全面的諮詢與服務,再到如今的開通網上論壇,手段越來越便捷,渠道越來越多,離市民百姓越來越近。這不單單是科技進步的表現,更是一種以人為本社會管理理念的提升。
其實,古代的微服私訪也好,現代的論壇交流也罷,實質上都是以百姓視角看問題、想問題,這樣才能真正了解民眾關切,幫助解決問題,並且在政策制定、措施落實以及部門與官員考核方面,找到真實可信的參考依據。所不同的是,共產黨員是為人民服務的,政府是為人民服務的,是沒有私利的。我們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的各個步驟、各項措施,最終目的都是讓民眾過上幸福的生活。
為此,政府部門及工作人員應自始至終把服務百姓作為工作的落腳點,就如今年年初全市效能建設大會上蔣宏坤書記所強調的:機關就是服務,公務員就是服務員。這句話翻譯成老百姓易懂易記的話,就是:當官不為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
開設“寒山聞鍾”論壇,實施網路信訪舉報,這是一個有效嘗試,可能相比於以往的便民服務平台或者投訴平台,最大的特點或者說優勢在於有效能監察部門的跟蹤督辦以及能夠實現更好地聯合。
以往,很多部門也提供自己的投訴渠道,或通過熱線,或通過官方網路,但很多還是局限在條線上或系統內。應該說12345便民服務中心的成立,它突破了部門和條塊的局限,各部門開始有了很好的分工和協作,這種便捷確實有效地為百姓解決了很多實事,而便民服務網路平台試行以後,作風效能辦和便民服務中心合作共建,它增加了全程跟蹤督辦、效能監察以及問責的內容,常態下的跟蹤督辦以及不定期召開的現場督辦會,能夠更好地避免相互扯皮和辦事拖沓,這就更加有利於民生問題的解決,可能這也是“寒山聞鍾”受市民青睞的最主要的一個原因。
儘管有時候市民反映的就是一件小事,可能簡單到一個路燈,一個窨井蓋,但是一件小事懸而未決或類似的小事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它折射的已經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事情背後的人或者制度,從小事中能夠洞察到人的作風問題,機關的效能問題以及制度的完善情況,這應該是在就事論事之餘可以深入思考的問題,對於效能監察部門來說,這也是一個很好的契機,在督促各機關部門為民辦實事的同時,也可以從源頭上進行更好地設計以防患於未然。
近日,南京白下區住房和建設局因為在其官網上,除了領導信息簡介外,沒有其他信息,先是被市民投訴,進而又遭到更大範圍內的網友們的“拍磚”。其實,這反映的僅僅是不少政府部門網頁的一種通病:裝門面。表面為與百姓溝通交流的平台,實際上所發布的信息是沒有多少實質性內容的或者是很滯後的,白下區住建局只不過是“極端化”罷了。對於諸如此類的官網,網民們當然不買賬,這從點擊率上就可以看得出來。
不過,與裝門面的官網相比,還有一種情況是更加值得人們重視的,那就是有些部門、單位把官網的功能無限放大,替代了施政的過程。譬如,你不是說要公示嗎,那好,我就把需要公示的東西,往網上一掛,期限一到,就算公示過了,管你有沒有看到,反正就“默認”你看過了,也就是接受了社會監督了,就“陽光操作”了。殊不知,就整個社會的人員結構來說,網民僅僅是一個組成部分,即使每個網民都瀏覽了你的官網,也不等於說所涉及的地方的所有人員,都支持你的做法了。再說了,網站網頁那么面廣量大,即使是網民也未必瀏覽你的官網呀,就像報紙的讀者未必天天閱讀《人民日報》一樣。很顯然,那些網上“一掛了之”的規劃公示、聽證公示、環評公示等等,會有多少社會效果了。其“後遺症”就是,事後當地百姓的反覆投訴、舉報,不信?不妨“倒拍賬”一下,就清楚了。
從這種角度上來講,網上“一掛了之”的施政,也是一種惰政,與裝門面的官網相比,其危害同樣不可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