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古塔
寒山寺位於閶門外楓橋鎮,現為佛教活動場所。 如今每到新年,人們都有到寒山寺聽鐘聲,以拋棄煩惱憂愁的習俗。 始建於南朝梁天監年間,舊名妙普明塔院。
寒山寺位於閶門外楓橋鎮,現為佛教活動場所。唐詩人張繼途經楓橋,寫下了"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名句,從此詩韻鐘聲千古傳頌。如今每到新年,人們都有到寒山寺聽鐘聲,以拋棄煩惱憂愁的習俗。 寺院古又稱楓橋寺。始建於南朝梁天監年間,舊名妙普明塔院。相傳因唐代高僧寒山石德自天台山國清寺來此住持,更名為寒山寺。南宋紹興四年(1134年)僧法遷重建寺院。該寺曾多次毀於站火。現存殿宇多為清代重建。1954年初曾進行全面整修,並移建宋仙洲巷某宅花藍樓於寺中,恢復"楓江第一樓"舊額。1995年,建於寺後逾42米的五級四面樓閣式仿唐佛塔"普明寶塔"落成,成為楓橋景區的標誌性建築。 寺院坐東朝西,占地約1.06萬平方米。大雄殿正中設須彌座,上供如來佛坐像,左右立阿難、迦葉脅持。兩側沿牆列坐鎏金鐵羅漢十八尊,神態各異,為明代成化年間所鑄。左右設鐘鼓,鍾系仿唐式青銅乳頭鍾,是日本人士於光緒三十二年送來供奉的。藏經樓在殿後,面闊三間,兩層,硬山造,下層左右各接單坡頂禪房一間,並前伸作卷棚歇山頂,相對似兩廂。樓下額寒拾殿,供寒山、拾得塑像,扇面牆嵌千手觀音像碑,為清嘉慶年間物有蘇州狀元石韞玉題字。左右壁面嵌石刻《金剛般若波羅密經》38方,南宋,1246年張即之行書,後有董其昌、林則徐、俞樾等11人題跋。寺內有俞樾書唐張繼《楓橋夜泊》詩石刻,以及歷代名人如唐寅,文徵明,康有為,鑼聘等的詩問石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