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楊樹桐:男
號:位卑居士
生於1942年6月
國籍:中國
籍貫:山西省靈丘
職業:教師
職稱:高級講師
生平:21歲以前在包頭讀書;21歲到60歲在包頭二中、三十中、農牧學校、工業學校、包頭電大教書育人。
作品
家風漫談
楊樹桐
有一則資料說,美國有兩個家族,一個是愛德華家族,一個是珠克家族。愛德華是位德高行潔、博學勤勉、多才嚴謹的人。他的後輩兒孫,有十三位大學校長,一百多位教授,八十多位文學家,六十多位醫生,還有一人當過副總統,一人當過大使,二十人當過議員。而珠克是個酒鬼、賭徒、無賴,終生渾渾噩噩。他的子孫後代,三百多人是乞丐、流浪漢,四百多人因酗酒致殘或死亡,六十多人犯過詐欺、盜竊罪,七人是殺人犯,後代中沒有一個是有出息的。
這則資料確實令人震撼,發人深省。它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一個家庭或家族,其家風的好與壞、正與邪,那是有長遠影響力的,那是有強大滲透力的,它會長遠地影響到許多代後人的成長。
那么,什麼是家風呢?我認為,家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長期以來形成的能影響家庭成員精神、品德及行為的一種傳統風尚和德行傳承。
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家風要正,首先是要注重以德立家、以德治家。
以德立家,第一重要的是一家之長在道德方面的表率作用和開創作用。愛德華家族為什麼能英才輩出?那是因為第一代愛德華德高行潔,為他的後代樹立起了一座崇高的道德燈塔。他的道德光芒,長久地指引著後代們踏上成人成才的正道。我國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則徐,他挺身捍衛國家民族利益的壯烈行為和“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愛國情懷,為後輩樹立起一座偉大的道德豐碑,受其德恩澤被,其子孫已傳至九代,代代都有卓有建樹的政治家和科學家。所以,一家之長一定要端莊自己的言行,因為那是榜樣的力量。家庭其他成員也要規範自己的行為,因為正面的,那會在家庭內交相輝映,而負面的呢,那就會發生交叉感染。鑒於此,司馬光在《溫公家范》中諄諄告誡,長輩們一定要“以德業遺子孫”。
中國人與西方人在價值觀上有很明顯的差異。西方人以個人為本位,而中國人則以家庭為本位。家是中國人安身立命的根據地。他給家庭成員帶來了居家的溫馨、祥和、安全、撫慰和支撐,也帶來了保家的責任和使命,甚至還帶來了興家的動力和勇氣。家不僅對每個成員有濃厚的親和力和吸引力,而且還有強大的影響力和約束力。所以從古以來,中國就格外重視家規、家訓等家族道德體系的建設。這種道德體系不僅有神聖的使命感,而且有強大的說服力和威懾力。我粗略地統計了一下,從公元550年的北齊開始,到1949年的民國為止,這一千四百年間,中國總共出版的有關家訓的專著,約有一百二十二部。可以說舉世無雙。其中有被譽為“古今家訓之祖”的北齊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有北宋司馬光的《溫公家范》,有明朝吳麟征的《家誡要言》,清朝朱柏廬的《治家格言》。這些家訓不僅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為家庭成員制定了道德準繩和行為規範。這些訓詞內容大致有:忠貞報國、恪盡職守、敦品厚德、讀書深造、克己奉公、重義守信、勤勞節儉、謙虛謹慎、勇敢堅韌、自立自強、清正廉潔、寬厚誠實、團結友愛、和睦家庭等等。這些訓詞由於入世很深,悟道很徹,闡理很透,所以讓後代們每讀每有啟悟、每閱每有策警。
“以德立家”還要明確規定家庭道德的“禁區”。我翻閱了從西周周公旦以來流傳的一百五十二則《誡子書》、《示子書》、《教子規》、《教子經》、《訓子令》、《諭子書》、《敕子書》、《示兒貼》等教諭文章,父輩們為了讓後代品端行正,為了防止他們走上邪路,諄諄叮囑兒孫們,要戒貪、戒驕、戒奢、戒淫、戒賭、戒惡、戒懶,近現代又增加了戒毒的訓導。
西周周公旦就告誡即將赴魯國上任的兒子伯禽:“德行廣大而守以恭者榮,土地博裕而守以險者安,祿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貴,人眾兵強而守以畏者勝,聰明慧智而守以愚者益,博聞多記而守以淺者廣。去矣,其勿以魯國驕士矣”。這是多么深刻的戒驕箴言呀!
北宋包拯立下遺訓:“後世子孫仕官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這是多么嚴正的戒貪訓詞呀!
北宋倪思勸導兒孫:“儉者,君子之德”。還語重心長地指出:“奢則用不給,奢則貪求,奢則掩身,奢則破家,奢則不可訓子孫”。這是多么深沉的戒奢忠告啊!
清朝何倫在《何氏家訓》中諄諄叮囑:“不可攘竊誆騙”,“不可強橫健訟、鬥狠逞凶及扛幫教唆,生事害人”,“不可為貪心所使,專行崚險之途”。這是多么鄭重的戒惡警訓啊!
其他如告誡子孫不涉妓院,不進賭場。近現代,由於毒品泛濫,許多家庭又嚴肅告誡子孫,要遠離毒品,潔身自好。先輩們以拳拳之心,莊重地給這些醜行惡習劃了紅線,就是為了讓後輩們明辨邪正,知曉善惡,從而使後輩們不誤入歧途,不敗壞家風。
以德立家還要後代各輩嚴遵家訓,嚴守家德,決不可棄德廢訓。家德家風並不具有遺傳性。一經確立,需代代傳承,遵循發揚。曾國藩的祖父曾星岡訂立了“八字三不信”的家訓,其父親曾麟書嚴守此訓,並嚴格育導曾國藩等兄弟五人。以後曾家兄弟,個個都是人才。曾國藩又繼承此訓,並發揚光大,續立了“八本三致祥”的家訓。“八本”中有“養親以得歡心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治家以不晏起為本”,“居官以不要錢為本”等,“三致祥”為“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曾國藩秉承父祖治家之道,嚴格要求曾紀澤、曾紀鴻兄弟二人,以致二人一為外交家,一為學者。其後孫輩出了曾廣鈞那樣的詩人,曾孫輩又出了曾寶蓀、曾約農那樣的教育家和學者。曾家代有賢人,這與曾家代代嚴守家訓,恪守正道關係至密。相反,許多家族的後代摒棄了家族的美德良訓,或者貪污受賄,或者驕奢淫逸,或者為非作歹,或者不思進取,所以就出現了“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的慘劇,出現了“名門望族”衰變成“寒門庶戶”的景象。民間諺語說:“有好兒孫荒成業,無好兒孫業成荒”,就是告誡人們,一定要以德教子,以德樹人,家中決不能出現“浪蕩子”、“敗家子”。
其次,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家風要正,還要書香不絕。堅持走文化興家,讀書樹人之路。
中國是一個高度重視學習、重視讀書的國度。特別是從隋大業年間開設以科舉考試擢拔才俊的制度以來,不僅高門大戶,便是寒門庶戶,也要傾力供孩子讀書,期盼學子金榜題名,以光耀門庭。可以說,綿延了一千二百多年的科舉制度,不僅是我國育才選材制度上的一個偉大創舉,而且在提升整箇中華民族文化素質方面,也居功甚偉。這種“學而優則仕”的選材制度,也造就了千萬個“書香門第”,使文化的因素在匡正家風的進程中發揮了強大的影響力和滲透力。
我們倡導文化興家,提倡書香不絕,這是因為:第一:它有可能改變一個家庭的門第,也有可能改換一個家庭的家風。
我們考察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名門望族謝氏家族的興家史。據《南史》講:“謝氏自晉以降,雅道相傳”。雅道就是一種詩書傳家之道,文化樹人之道,讀書成才之道。
謝氏的第一代叫謝瓚,當過三國時代魏國的典農中郎將,是一個主管屯田事務的中下級官員。他最大的功勞是重視對子女的教育,開創了謝氏家族重視書香、重視讀書育人的家風。在他的精心培養下,他的兒子謝衡當上了“國子祭酒”,相當於如今的國立大學校長,史書上稱其為“碩儒”。此時,謝家的文化底蘊已經很厚實了。到了第三代謝鯤,是一位享譽朝野的“玄學之士”,官至豫章內史,被封為鹹亭侯,是謝氏家族第一個被封候的人。他的兩個弟弟謝廣、謝裒也都位列“尚書”,是部長級的高官。第四代:謝鯤之子謝尚,從小就有神童之稱,以後官至鎮西將軍、豫州刺史。謝裒有六個兒子,都是朝廷要員。其中老大謝奕,官至安西將軍;老三謝安,更是位極人臣,官至丞相;老四謝萬,官至西中郎將;老五謝石,官至衛將軍。而且謝安和謝石還親自指揮了挽救東晉命運的淝水之戰。第五代謝玄、謝琰,都是淝水之戰的大功臣。由於謝氏一門有救國於危亡之際的蓋世大功,所以戰後謝安被封為“廬陵郡公”,謝石被封為“南康縣公”,謝玄被封為“康樂縣公”,謝琰被封為“望蔡縣公”。一門兩代四公,謝氏家族已登上名門望族的巔峰。以後由於接連爆發了“孫恩之亂”、“恆玄之亂”,謝家許多人在保家衛國中被殺,謝氏一門走向了衰敗。但此後百年中,謝氏後代還在政壇上身影時現,重臣迭出,影響深遠,而且還產生了象謝靈運那樣的大詩人。
縱觀謝氏家族的興家史,應該認識到,“雅道相傳”正是謝氏的家風。書香使謝家從一個平民之家、小官僚之家,僅三代便上升成為豪門大戶。而且幾代的書香也造就了謝氏家人的特有氣質。據梁朝袁昂講,謝家人“颯颯有一種風氣”。這種風氣就是謝安描述的:“外不寄傲,內有瓊瑤,如彼潛鴻,拂羽雲霄”。這是一種何等儒雅高貴的氣質,是一種何等超凡脫俗的風度!
在講究門第的魏晉時代,書香對改換家族聲望地位的作用已是如此巨大,而到了科舉時代,書香不絕更是改換門庭的捷徑。所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所謂“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即是寫照。寒門草根家庭出身的讀書人,一朝科場揚名,立刻門庭生輝。《儒林外史》中的范進,原來是位連鍋都揭不開的“現世寶窮鬼”,只是中了一個小小的舉人,馬上便身價百倍,連做過一任知縣的張鄉紳也登門拜訪,又是送銀兩,又是贈房舍,這位潦倒大半生的讀書人也從此擠入了縣裡的上流社會。榜上榜下,給讀書人的自身及家庭竟會帶來如此巨大的反差,千萬寒門弟子,能不“頭懸樑”“錐刺股”地發憤讀書么?
讀書改變自身進而改變家庭命運的事例,在國外也比比皆是。美國有一位給幾任總統做過撰稿人的黑人,叫阿姆斯特朗。他原來是一個白人家庭中的小黑奴。女主人看他聰明,便在工余之時教他讀書寫字。有一天男主人回家後看到這個情景,立刻咆哮起來,說:“你怎么能教這個小黑奴讀書寫字呢?他學會了讀和寫,就再也不適合當我們的奴僕了!”小阿姆斯特朗正是從男主人的咆哮聲中,領悟了一個真理,要想改變自己身為奴僕的命運,必須學會讀和寫。從此,他便利用工余時間、休息時間發奮讀書、勤奮寫作,經過多年努力,終於能寫出一手漂亮文章。憑著自己高超的讀寫才能,先後被幾任美國總統聘為撰稿人,徹底改變了自己當奴僕的命運。所以中國宋代大哲學家陸九淵說:“玉之瑕終瑕,瑜終瑜,人則不然,學則瑕者瑜,不學瑜者瑕”。讀書成才、文化興家,古今中外之理啊!
書香不絕不僅有可能改變家庭的命運,它還能改變一個人、一個家庭的精神面貌。
讀書學習,首先可以醫愚。記得毛澤東主席曾經說過:“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我們也可以這樣說:“沒有文化的家庭是愚蠢的家庭”。愚蠢就意味著愚昧無知、混混沌沌。這樣的家庭環境,這樣的精神面貌,怎能走出人才?中國古語說:“書猶藥也,善讀者可以醫愚。”又說:“好學則智”。只有文化的陽光才能照亮昏暗的家庭;只有知識的良藥才能療救愚昧無知的心靈,在充滿文化陽光的家庭中才能走出奮發有為,氣宇軒昂的人才。
其次,認真讀書可以醫俗。明代的錢琦在《錢公良測語》中說:“獨有書可以醫胸中俗氣”。讀書能把千萬個沉沒在低級、庸俗、渾噩泥潭中的迷茫者搭救上來,讓他們變得文明、儒雅、有理想、有作為。蘇聯大文豪高爾基曾說過,如果不是讀書,他將會永遠沉淪在低級、庸俗、渾噩的庸人堆中難以自拔。他在《論文學》一書中說:“每一本書就像階梯的一小級,每攀登一級,我就愈脫離動物而走向人”。所以,他深有體會地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英國的托.富勒也說:“知識使人變得文雅”。人們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在給人們展開一個又一個神奇天地的同時,也開啟了人們心靈中一個又一個封閉的窗戶;讀書在蕩滌了人們心靈中低俗污穢的同時,也在人們心靈中點燃了文明的火把。人們心靈向好的改變,也必然導致家風向優的改變。一代代書香的薰陶,一代代文化的陶冶,會使一個家族的人變得氣質高雅、談吐不凡。人們稱頌的“孔子家兒不知罵,曾子家兒不知怒”,大約就是樣板吧!
我們再回到文章的開頭,我們確實為珠克家族一代一代的可悲命運痛心。我們也想為改良這個家族的命運做一點構想。他們的後代如果有人真想站出來改變一下家族這種沉淪的地位,那該怎么入手呢?我想,這位覺醒了的後代應首先從自身做起,身體力行地著手建立良好的家庭道德規範。第二,要教育後代,踏上讀書成材的正道。如果珠克後代真有人能痛下決心對其不良的家風改弦更張,真的能以德立家,真的能書香不絕,確確實實建立起了新的珠克家風,那么,用不了幾代,珠克家族就會象愛德華家族一樣,人才輩出。
2009年12月26日
楊氏家規
——五尊五奉之詞
楊氏一門,遷包業已一百五十餘載,於今已達七世。
先大組捨身救弟,為家族立下重義尚情的高標。
曾祖父、祖父及父輩志堅意韌,興業自強,為家族暑期自強奮發的典範。
家父楊德銘先生拋家業而投身國事,為家族聳起愛國報國的楷模。
縱觀楊氏一門百年之德品行跡,可探出楊氏家風的蹤跡。其家規可概述為“五尊五奉”。
其五尊是:
愛國報國,
興業敬業,
敦品厚德,
尚學勵學,
自強自立。
其五奉是:
奉忠、奉孝、奉義、奉勤、奉恕。
楊氏一門應承祖之德,遵組之訓。切切!
2010年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