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宗族制說到底是一種經濟形態,受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制約。在舊中國,農村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因此,宗族制的變化極為緩慢。本書通過收集族譜和田野調查的資料,闡述客家先民一批批舉族輾轉南遷,在閩粵贛交界地區聚族而居,形成以血緣關係為前提,地緣關係為紐帶的宗族社會。並從聚居、宗姓、輩份、房族、族老、親屬等層面分析客家宗族社會的結構。進而分析宗族制的祭祀、經濟、司法、保護、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功能。
作者介紹
孔永松1935年出生於福建永定。1957年畢業於廈門大學歷史系,現為廈門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研究所導師、廈門大學客家學研究中心主任、福建省客家學會副會長。主要著作有《中國共產黨土地政策演變史》、《閩粵贛邊區財政簡史》等專著7種和《論客家人家族制》等論文40餘篇。
李小平
1964年出生於黑龍江佳木斯。1987年畢業於廈門大學歷史系,1990年獲歷史學碩士學位。現於廈門大學馬列部任教。
作品目錄
第一章 客家宗族社會的形成於發展第一節 中原漢民族移民中形成客家民系
第二節 客家社會宗族制的形成與發展
第二章 客家宗族社會的結構
第一節 族居與輩份
第二節 家庭
第三節 房族
第四節 宗族
第三章 宗族的功能
第一節 祭祀功能
第二節 宗教功能
第三節 經濟功能
第四節 司法與保護功能
第五節 文教功能
第四章 宗族的裂變
第一節 支房外殖
第二節 分家析產
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