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北宋元符元年,大詩人、大書法家黃庭堅居戎州時,仿王羲之《蘭亭集序》中“流觴曲水”意境,於此鑿石飲水為池,曰“流杯池”。
自宋以來,後人為紀念黃庭堅,相繼在流杯池周圍修建了“涪翁亭”、“涪翁樓”、“山谷祠”、“吊黃樓”等建築。涪翁樓是昔曰黃庭堅讀書會友、揮毫潑墨之地,在此留下了《苦筍賦》、《荔枝綠頌》等華章傳於後世。
主要景點
吊黃樓
吊黃樓,為黃庭堅離開戎州(今宜賓)後,士民懷念他,為他修建紀念性建築,建於宋代。《輿地紀勝》曰:“二老閣在郡治,繪少陵、涪翁像。”《明一統志》云:“二老閣在府治東,繪唐杜甫、宋黃庭堅像於內。”《大清一統志》稱:“在府治東,繪唐杜甫、宋黃庭堅像於內”。《[雍正]四川通志》載:“在縣東,閣中繪杜甫、黃庭堅像”。而《[嘉慶]宜賓縣誌》則稱:“二老閣,治東,中舊繪杜甫、黃庭堅像。”可見,二老閣早在嘉慶年間,已無杜、黃畫像。 二老閣之外,還有涪翁祠。《吳船錄》稱:“山谷謫居在小寺中,號大死庵。後人就作祠堂,並裒墨跡,刻其中。”何謂“裒”,聚集也。《[雍正]四川通志》曰:“涪翁祠,在江北。”《[嘉慶]四川通志》引明人趙遠《武候祠記》云:“敘州涪翁溪,舊有山谷太史魯直祠。”“涪翁祠,在縣北,祀黃庭堅。”並附錄明人周洪謨《涪翁祠記》。據此可知,涪翁祠“宋所建”,“元末廢”。明景泰年間,“別建祠,肖涪翁像,而樹涪翁亭於其右。”知府“每歲五月五日,率屬致祭。” 周洪謨在《記》中說:“敘乃先生履歷之地,迨今三百八十餘年,士大夫慕之者猶皆不能忘也。”
在戎州(宜賓),紀念黃庭堅建築無疑是吊黃樓。然而《輿地紀勝》、《方輿勝覽》、《大元混一方輿勝覽》、《明一統志》、《大清一統志》諸書俱不載。《[雍正]四川通志》、《[嘉慶]四川通志》僅稱:“吊黃樓在縣東。”《[嘉慶]宜賓縣誌》載:“吊黃樓,治北,對江,昔人為黃庭堅建,後圮。今為東嶽廟,士人猶呼舊名。”吊黃樓當毀於清代中期以前。1980年,宜賓市政府在宜賓城江北流杯池公園流杯池旁,催科山下的龍脈上重建吊黃樓。吊黃樓表達了宜賓人民對山谷詩人的眷念和深厚情誼,同時它也成為了宜賓人文古蹟的重要代表。
流杯池
宜賓市郊之北,有崔科山(也名天柱山)橫亘之際。山下,一巨石中開,形成天然峽谷,谷深20餘米,谷底有清泉緩緩流出,繞谷底沒入石中,為一天然奇觀。後人以黃庭堅別號“涪翁”命名為.“涪翁樓”樓前匾額“涪翁摟”三字為全國人大原副委員長周建人所書。登樓憑欄,西可觀荷塘秀色,東可攬流杯池勝景。園林小景“山谷小憩”坐落於流杯池景區的睡蓮池旁,黃庭堅身著便裝,手拿書卷,在池旁靜坐沉思。兩隻白鶴立於水中相伴,小景也稱“雙鶴伴涪翁”優雅清新,寓味深長。形象地表現了黃庭堅在謫居戎州時,平和豁達的心態。 解放後,宜賓市人民政府在流杯池東北角建立了“烈士陵園”,並建了“流杯池”公園。流杯池及其石刻已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烈士陵園
烈士紀念碑底座碑身後,鐫刻著宜賓地區45名著名烈士和157名革命烈士的英名;烈士墓區安厝著69位烈士墳墓;紀念館建築面積210平方米,重點陳列了我市各個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45名著名烈士事跡;碑林區15塊渾然一體的石碑上,分別刻著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江澤民、李鵬等幾代黨和國家領導人對革命先烈的題詞。隨著時間的推移,烈士紀念館由於年久失修,加之建築面積較小,已不能滿足形勢發展的需要,市委、市政府決定重建,並對整個陵園進行改造,目前正在規劃中。
建園50多年來,陵園始終以“褒揚先烈 、教育後人”為宗旨,通過請進來、走出去、共建共育等形式,廣泛開展了“向革命烈士交份滿意答卷”、“栽花植樹慰英靈”、“邁好青春第一步”等一系列內容豐富、形式新穎、主題突出、頗具特色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社會參與率和教育感染力明顯提高,先後接待社會各界人士110萬人次來園憑弔和瞻仰先烈,較好發揮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宣傳教育基地的作用,成為我市傳播先進文化的重要陣地。
1995年,宜賓市烈士陵園被四川省委、省政府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時被國家民政部授予“全國烈士紀念建築物管理工作先進單位”稱號。作為烈士陵園的管理機構——宜賓市烈士陵園管理所,在新的歷史時期,將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開拓進取,探索求新,不斷開創愛國主義教育的新途徑、新方法,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發揮更大作用。
旅遊交通
宜賓交通發達,有內宜、樂宜、宜水高速,即將通車的有宜賓至瀘州至川渝界高速;宜賓流杯池位於宜賓市翠屏區江北岷江西路流杯池公園內,自駕車可在宜賓北下高速,然後沿岷江北路至岷江公路橋上立交(不過公路橋)即可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