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面積
官窯位於南海北部,北緯23°08′36″~23°15′22″,東經112°56′02″~113°06′23″。東與裏水鎮和順相連,南與松崗、獅山城區及小塘相接,西與三水區為鄰,北與廣州市花都區相依。南海縣時期面積80.65平方公里,南海市時期面積71.35平方公里。距南海城區桂城22公里、佛山市政府27公里,距廣州29公里。
政區建置沿革
官窯鎮以五代時南漢王派官到此辦窯而得名。古有驛道經此,官窯水道是南海縣廣州城取道北江上中原的主航道,故宋代以來商旅頻繁,相當興旺。
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年)置南海郡,郡治設於番禺。官窯境域屬南海郡番禺縣。
隋開皇九年(589年)廢郡。十年(590年)以原南海郡治中心番禺縣改置南海縣。官窯境域屬南海縣。
唐 官窯境域均屬南海縣。
五代貞明三年(917年),劉龑稱帝,派官到今日的和順逢沖辦陶窯。因窯系官府所辦,故稱官窯。並撤銷南海縣建制,析南海縣地為常康、鹹寧二縣和永豐、重合二場(據《太平寰宇記》)。官窯境域屬何縣,不詳。
北宋五年,撤銷常康、鹹寧二縣和永豐、重合二場,復置南海縣。官窯境域屬南海縣。
南宋官窯境域均屬南海縣。
元官窯境域均屬南海縣。
明 官窯境域屬南海縣三江都、金利都。
清官窯境域屬南海縣三江司三江都(巡檢司駐大欖堡官窯墟)的大欖堡、金紫堡、駱村堡和金利司金利都麻奢堡、上白石堡。
民國時期先後分別為南安、彰善鄉、官窯鄉,逑安鄉、共和鄉,前期屬南海縣第三區,35年後屬南海縣第二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官窯仍屬南海縣第二區,1955年10月稱官窯區。1959年為官窯(東風)人民公社。1979年名官窯人民公社。1981年1月15日松崗公社分治。1983年12月撤銷人民公社,建立官窯區。1986年11月24日省政府批准撤區建鎮,1987年正式稱官窯鎮。
1992年,南海縣建市,官窯屬廣東省南海市。轄官窯、大欖、七甫、群崗、象嶺、南浦、永安、石澎、黎崗、吳屋、永和、唐邊、劉邊、黃洞、紅星、汀圃、沙頭、新和、鳳崗19個農村管理區和1個城區。
2002年,南海市撤市成區,併入佛山市,官窯屬佛山市南海區。轄官窯、劉邊、石澎、大欖、汀圃、永和、黎崗、新和、沙頭、紅星、鳳崗、象嶺、七甫、吳屋、永安、南浦、群崗等17個行政村,113個村民小組和1個城區辦事處,2個社區居民委員會。
2005年1月,官窯撤鎮,併入獅山鎮。屬獅山鎮東區社會管理處(即原官窯鎮、松崗鎮)。
自然環境
境內屬珠江三角洲沖積平原,河流縱橫交織,平原占總面積75%,丘陵占總面積25%。最高的山崗是沙頭村海拔157米的象崗。土壤類型有水稻土、赤紅壤。境內有官窯水道及支流11條。
氣候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1950~2002年,年均氣溫21.7℃,年均降雨量1735.5毫米,年均日照1886.3小時,每年4~9月,颱風活動頻繁,其間降雨量為全年的79%。礦產有煤、膨潤土、泥炭、二氧化碳
城建
以南北朝時期南漢王朝派員到此營辦官窯而得名,並以當年為廣州進入北江與中原來往最近的航道中的驛站而逐漸成為縣內歷史最長的圩鎮。明代西南涌右岸修築堤圍以後,店鋪沿基圍分兩邊興建,中間街道為三塊花崗岩長條石板並砌作主道,連兩旁店鋪鋪前路面共寬約4米。據故老相傳,最興旺發達時上街以石市(專門加工和銷售建築石料)為中心,下街以驛市(以官窯驛站得名)為中心,上下街緊密相連,從街頭至街尾全長一鋪路(俗稱10華里為一鋪);每年農曆正月廿六日官窯白衣觀音誕辰舉行盛大生菜會時,達官貴人雇乘前來參加盛會的紫洞艇擠逼於西南涌旁,航道幾乎被其堵塞。後來西南涌淤淺了,北江至廣州最近航道改為佛山涌,佛山隨之逐漸興旺,而官窯遂逐漸衰落。經日軍入侵的摧殘和多次洪水為害,至建國前夕,到處斷垣殘壁,十里長街斷斷續續,圩內殘留的店鋪房屋大抵不足原來的一半。
建國初期,雖然沒有繼續衰落下去,但也無力恢復和發展,只是在50年代初期,新建了一座人民會場和一些糧倉。改革開放以後,隨著發展需要,作出全面規劃,市政建設迅速發展。原來只是在基圍頂上一條長街,現在向基圍南面開發、擴展。1984~1988年,以工業區建設為重點,同時興建急需的公共設施,先後建起廠房23家,占地60公頃,形成了鳳源東路、馬鞍崗、沙頭、下街等4個工業區;開闢了38米寬、1.4公里長的鳳源工業大道和作為文化活動中心的驛觀園,以及中心幼稚園、敬老院、老乾活動中心、僑苑酒家、自來水廠等,還新辟了鳳源東路居民商住區。城區面積發展至1.8平方公里,戶籍人口9000多人。1989年以後,建設重點轉向交通、能源等公共設施,新建22米寬、1.2公里長的過境公路,擴寬官窯大道為28米、教育路為22米,龍(清遠龍塘)大(南海大瀝)公路城區路段(原禪炭公路路段)為40米,重建沿江路,沿河砌石碪,設綠化帶;擴大第一水廠,新建第二水廠,日供水量提高至3.4萬立方米;遷建110千伏變電站;新建兒童樂園、馬頭風景區、燈光球場、成人教育學校、醫院門診大樓、大型綜合農貿市場,以及教育西路和官窯大道兩旁的兩大商住區等等。至撤縣設市前夕,城區內有水泥路面主要街道8條,長6公里;街道都有路燈,路兩旁植樹綠化;有公園,有車站、碼頭,有郵政大樓,有中、國小校及幼稚園,有燈光球場,有醫院,有酒樓茶室,有農貿市場等等,至2000年總面積擴大至2.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超萬人。成為有史以來最興盛的時期。
交通
為南海、三水、花縣三縣交界的貿易集鎮,水陸交通便利,古有“百粵通衢”之稱。水道西接三水西南、蘆苞鎮;東南匯入珠江,通往廣州。陸路有鎮南的龍大公路;鎮西有官(窯)華(涌)公路、官(窯)沙(頭)公路,可通廣州、佛山、肇慶及清遠、連縣、韶關等地。由官窯經里水可通往廣佛高速公路。每日開往廣州、佛山等地的客運班車有20班次。
路線
官廣線官窯車站-廣州汽車站
禪城—官窯(東方廣場汽車站-官窯社會管理處)
廣佛城巴2線滘口汽車站-官窯車站
廣佛城巴17線逕口客運站-滘口汽車站
廣佛城巴21線官窯車站-廣州南汽車客運站
佛244路官窯車站-芳村客運站總站
佛281路官窯車站-芳村客運站總站
206路石灣客運站-官窯車站
219路西樵車站-官窯車站
223路官窯車站-桂園總站
252路官窯車站-宏崗市場
里15路官窯車站-象台村
南高21路官窯車站-小塘車站
人口與民族
1978年官窯戶籍人口74388人。2000年人口普查,戶籍人口57324人,外來人口28340人。散居的少數民族有壯、土家、苗、瑤、侗、白、布依、蒙古族等21個,共1448人,以壯族人口為多,有824人。2002年戶籍人口59471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139人。旅外華僑和港澳台同胞1.3萬人。
基礎設施
境內防洪堤圍總長26.46公里,建有涵閘2個、涵竇33個。1954年、1958年、1974年、1989年、1995年5次進行全鎮性大規模農田水利基礎建設。清理大欖涌17.7公里,加固田頭圍14.5公里。1990年,鎮內100千瓦以上排水站有大欖站、白木站。1998~2002年完成農村電網改造工程。1980年,供電量約700萬千瓦時。2002年用電量2.87億千瓦時,日供石油液化氣30噸。1984~2002年,建有城區道路47條、鎮域道路19條,各村均通水泥路。
經濟狀況
官窯歷史上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馬蹄(荸薺)、木薯、花生、西瓜、番薯、蘿蔔、蔥、蒜、馬鈴薯等作物,基塘區養魚。1979年,全鎮工業產值396萬元(1980年不變價),2001年達38.13億元。200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9.36億元。工農業總產值48.80億元,其中,工業產值42.92億元,農業產值5.88億元。國內生產總值為20.56億元,其中,第一產業2.99億元,占14.54%;第二產業10.45億元,占50.82%;第三產業7.12億元,占34.64%。官窯著名企業有中美玩具廠,2002年,年產4279.09萬套品牌產品芭比娃娃,占全球生產總量的35%,其中生產精品假日芭比娃娃9.5萬隻,占全球總量的95%。加工費收入1.57億元,實現稅利4200萬元,出口創匯1930萬美元。1994~2002年,官窯先後引進華泰精密機械有限公司、美泰精密壓鑄有限公司、華軒玩具廠、峻榮印花廠、新美玩具廠、浩達玩具廠、誠達玩具廠、百達美玩具廠等20多家外向型玩具企業和20多家玩具生產配套企業,2002年9月建成廣東玩具技術創新中心。農業大鎮變成了玩具專業鎮。
風俗
官窯生菜會
官窯的地理位置和多元文化的交匯,並歷經悠悠歷史長河的滌盪,沉澱並形成了官窯獨特的民間民俗文化。最為突出的是延綿近600年的官窯生菜會。南海官窯水道河畔,有座建於唐代的白衣觀音廟,頗有名氣,當年,蘇東坡曾到此遊覽,並留下詩句,民間傳誦至今。據說這尊白衣觀音不但救苦救難大慈大悲,還給人送子。過去盛傳來此求神求子頗有靈驗,故每年農曆正月二十六神誕前後,從廿三至廿七,附近鄉民以至海內外慕名前來禮拜的人不少,且來此禮拜者,照例要吃生菜包(用生菜葉包著拌有肉粒的米飯進食),粵語“生菜”與“生財”相諧,故稱“生菜會”。生菜會期間,還伴有搭台舞獅子、演粵劇,醒獅沿街“采青”,以及廿六燒炮搶炮(據說搶得閏三炮最吉祥)等活動,故以廿六為最熱鬧,富貴人家前來參與活動所乘的紫洞艇,常常泊滿官窯河岸。此習俗起源於明代,鼎盛於清末。官窯生菜會的盛況曾被晚清著名畫家以民俗風情畫形式,發表在清末民初上海 《申報》 附送的《點石齋畫報》上。
生菜會是南海官窯獨特的民俗文化廟會,每年的正月二十六日為觀音開庫,信眾趕往觀音廟借庫或還庫,並有吃生菜包的習俗,以求子孫、求發財為參神的主要目的。正月二十六日這天舉行“生菜會”,俗例家家拖兒帶女前往朝拜觀音,祈福許願,求子者,必到廟前小水池旁,伸手入水中摸,摸得螺者生子(男孩),摸得蜆者生女。朝拜者還觀戲聽曲(廟前搭棚演戲,唱八音),非常熱鬧。午後,人們舉家吃生菜宴,按南海一帶習俗,當天必吃生菜包,取其“包生”之意。生菜包的風味獨特,吃法是:洗淨生菜,剝成一片片菜葉,炒幾樣風味小菜。每菜都有個吉利寓意,如酸菜炒蜆肉,寓意為子孫顯達;茨菇煮豬肉,寓意生個胖男孩;冬粉蝦米,寓意長命富貴;把白飯炒香,放炒飯及各樣小菜於菜葉內,蘸上海鮮醬,包成小包即可食用。生菜包脆嫩爽口,色香味俱全,大人小孩皆大歡喜,吃得津津有味。據說,生菜會之日吃生菜包,則一年順景,生龍活虎,人財兩旺。
名人
鄧楚白,廣東省南海縣官窯鄉大杭村人,海軍東海艦隊原副政治委員鄧楚白同志(正兵團職),因病醫治無效,於 2006年11月11日12時25分因病在廣州軍區總醫院逝世,享年91歲。
黃少強,小江村(今屬群崗管理區)人,為嶺南畫派第二代著名人物,劉海粟譽之為“寫民間疾苦第一人”。
鄧重行,大欖村人,抗日戰爭時期中共廣東北江特委活動經費的重要籌集者。
劉鳳翔(1859~1938年),厚村人,兒時隨父習武,武藝精通,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赴京考試,一舉及第,被欽點為花翎侍衛,嘉稱武功將軍。歷任水師提標、陸路提標。為官清廉,為鄉民造福。曾獻田100畝給廣州慈善機構,又與本鄉黃梓林合建“同人善堂”,濟惠鄉民。
周振銳,(1996年)廣東省南海縣官窯鄉,中國內地創作型男歌手,代表作品《一次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