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經歷
晚年時期
1985年在桂林與宗其香先生同住一個飯店,因此幾乎每天在一起,宗老有個習慣,只要天氣好,他就會在院子裡慢慢的散步,經常和他朝夕相處,他為人隨和並且有些寡言,夫人也常常伴隨左右,在這最後的二十年中,閒暇之餘經常陪伴他散步、聊天,宗其香在桂林為各賓館創作了近百幅丈二巨作,他的晚年是幸福的、祥和的,他從不吝嗇自己的作品,經常把他的畫作送給剛認識喜歡美術的小朋友和飯店服務員,鼓勵他們學習,當別人問他是哪來的畫家,他會慢慢的謙遜地告訴別人:“我是一個退休教師”, 當別人稱他為“大師”時候,他總會認真地告訴你:“我不是大師只是一位大學教師”。 1989年,李可染去世後,中央美術學院多次到廣西桂林請他回北京,但都被一一謝絕了,也許是文革留下太多的傷痛。
“三虎圖”
關於宗其香“三虎圖”反革命事件,40幾年前的宗其香是“文化大革命”受衝擊最嚴重的老畫家之一,1974年為北京飯店等外交場所畫畫,本來可以緩口氣,終於有時間能畫畫了,當時他畫了幾十幅作品,單單有一幅“三虎圖”惹了天大的麻煩這幅“三虎圖”實際是一幅很普通的水墨畫,結果,這幅畫被扣上了三虎既彪,“為林彪翻案”的黑帽子,被隔離審查,反覆做檢討,被拉到四處批鬥。 由於“文化大革命”期間宗老受到的衝擊最嚴重,他的學生動手打他,折磨他。宗其香詳細敘述了這些事的經過,這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宗老最傷心的就是他的學生打他,他被折磨的死去活來,到最後不能提起這些事。
最後創作
在宗老人生的最後20年,他幾乎沒畫出新東西,他是新中國中國畫改革的四大旗手,李可染、李斛、蔣兆和、宗其香之一,宗其香1999年去世,他與李可染一樣活到82歲去世,在人生的最後20年隱居的日子裡,創作了數不盡的桂林山水,與李可染、白雪石共同創立了桂林山水畫新風。
隱居去世
宗其香是中國畫改革的開拓者之一,是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畫改革派的一面旗手,直到打倒“四人幫”平反之後,1980年宗其香離開了多事的北京城,在桂林山水間過起了隱居的平民生活直到去世。人們從此漸漸地把他遺忘,而與他齊名的畫家同事們成為了“大師”,他遠離了中國的政治中心,遠離了美術界和新聞界,以至很多美術界的人士誤認為他早已不在人世間,他放棄了留在北京城,放棄了中央美院教學工作,放棄了給予過他榮譽給予過他磨難的北京城,而遨遊在桂林小鎮的真山真水之間,享受著晚年天倫之樂。
(摘自臧伯良回憶錄)
描繪解放戰爭
宗其香是新中國首位創作大型戰爭組畫的畫家 ,1949年8月宗其香參加完第一屆全國美展,從北平國立藝專停薪留職,任第三野戰軍美術教官,為部隊培養了一批美術人才,組織創作了二十多幅2米X4米的大型淮海戰役的油畫,宗其香所繪的大型軍事題材油畫:“全殲杜邱李軍團”等組畫,一直收藏在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當時發表於1950中國歷史博物館初刊和1951年華東戰士畫報上,一九五一年作2米X2米油畫“不朽的英雄楊思根”獲第一屆全軍美術展一等獎。這幅名作當時被印成明信片發給前線抗美的將士。在動手創作油畫《淮海戰役史畫》組畫之前,宗其香曾經歷了十分艱苦的準備過程:隆冬天氣,他從南京出發,有時乘車,有時步行,沿著大運河直走到運河鐵橋,再沿淮河實地觀察。當時戰事過去不久,舊戰場上還存留著炮火破壞的遺蹟。在戰爭最激烈的碾莊,仍是一片廢墟,圍子外面水溝中,還漚著死傷者的破衣爛衫。
宗其香的學生,曾經隨軍參加戰鬥的彭彬在現場向他介紹了當時戰鬥如何打法。根據這些實地勘察,宗其香構架了組畫的幾個部分:搶占運河、突破碾莊圍,最後勝利。《最後勝利》的創作,曾經格外花費一番心思,起初,這幅畫的構圖,是以受圍攻的圍子內部情景為體:敵軍被團團圍在當中,彈盡援絕,亂作一團,空投無效,不得不殺軍馬充飢。經過反覆推敲,畫家終於改變視角,最後完成的構圖是戰敗的敵軍狼狽地魚貫走出土圍投降,圍內硝煙瀰漫,畫面正中偏左側持槍屹立,肅然警戒的解放軍戰士,是全畫的最突出部分。這樣的構圖,就使勝負美醜有了合理的布局,作品主題更加鮮明。這幅油畫長四米,寬二米半,是當時宗其香最大篇幅的作品,也是他日後大幅“賓館畫”的開端。為完成這組巨畫,他練習畫了很多小油畫和素描,為了準確表達俘虜兵的氣質,他詳細研讀了敵軍俘虜寫下的幾百份材料,和俘虜人員談心,了解他們的種種想法。這批畫在美術雜誌發表後又印成數萬張宣傳畫,在全國影響廣泛,形成宗其香式的軍事人物風格畫,作品的內容當時被不少畫家和青年學子們借鑑學習,五六十年代影響了中國幾代青年畫家。
北平藝專合併成為中央美術學院後,惜才如金的徐悲鴻時時關注著這個親手培養的弟子。當初,他贊同並鼓勵他深入部隊體驗生活,為部隊培養人才,為宗其香停薪留職,但希望在適當的時候回到美院教學。這樣宗其香回到了美院工作,首任中央美院繪畫系水彩科主任及調乾班導師,培養了楊之光、王乃壯等學生,宗其香的學生,解放軍部隊文藝組的楊中流、彭彬、徐天敏等人都到美院進修深造,又成為宗其香在調乾班的學生,楊村去了解放畫報社,呂邁和王會庸分到杭州工作,吳敏分到海軍政治部,這批學生中後來有幾位成為了中國著名的油畫家。
1961年宗其香主持中央美院山水科教學,任山水科主任,,山水科教師有:何海霞、李可染、梁樹年、陶一清等,培養出:張憑、王文芳、張仁芝、賈又福、李寶林等學生,宗其香在中國美術上取得的成就,他的國畫:山水、人物、花鳥,西畫:水彩畫、油畫、素描已載入二十世紀美術史.
美術改革派
名傳大江南北
提起宗其香,早在四十年代初他的名氣已傳遍祖國的大江南北,他最初成名於南京,後成就於重慶與北京,是最早用西方繪畫改造中國山水畫而獲得成功的畫家,與蔣兆和、李可染 、李斛是新中國美術改革派四大家之一。1942年在重慶舉辦了“重慶夜景”山水畫展,獨創了中國的夜景山水畫,打破了傳統中國畫不能表現光感的限制,徐悲鴻親自主持了畫展開幕式,並著文說道:“宗其香用貴州土紙,用中國畫筆墨作重慶夜景燈光明滅,樓閣參差,山勢崎嶇與街頭雜景,皆出以極簡單之筆墨。昔之言筆墨者,多言之無物,今泉君之筆墨管含無數物象光景,突破古人的表現方法,此為中國畫的一大創舉,應大書特書者也!(摘自:徐悲鴻文集 徐希畫集序)
宗其香五歲學畫,在父親的指導下研習臨摹宋元四大家的山水畫。經過十年的學習,於1933年繪製傳統山水作品入選南京全國美展,展覽結束後就被吸收為中華全國美術會會員。第二年他又以自己創作的《雙魚》和《白孔雀》入選了加拿大溫哥華為紀念開埠而舉辦的中國畫展,兩幅作品售出,得到兩百銀元報酬,這是尚未滿17歲的宗其香平生賺到的第一筆大錢。此後他還參加了美術界畫家作品賑災義賣活動。1937年他的山水畫再次入選民國政府教育部第二屆全國美展,作品在展覽中獲獎,在會場上被民國政府主席林森選購。次日南京《民生報》就此事發表了頭條新聞,全國美術界一時為之轟動。宗其香從此成為了南京的少年才子佳人,名字被收入1935年滬版的《中國名人大辭典》。1937年 宗其香從南京逃亡到武漢,為報效祖國參加抗戰,考入民國政府“陸軍軍官學校第十五期”,畢業後留校任職。1939年7月步行至重慶考入中央大學藝術系師從徐悲鴻、黃君壁,從此開始了中西美術改革的道路。
1942年宗其香作品《風雨同舟》入選民國政府第三屆全國美展並獲獎。李元元先生在回憶父親李逸生文章“同盟國畫展雜憶”中寫道:“1942年春,反法西斯同盟美術義展在重慶成立籌備委員會,李逸生任籌備會管理組組長,徐悲鴻、張道藩(政府文化部長)、黃君壁等任主任委員,這個展覽在重慶展出了一個多月,好評如潮,當時在會場中最受美術界人士喜歡的就是宗其香的作品《風雨同舟》。畫面畫的是一艘帆船遇到大風浪,象徵國共合作,共赴國難,在展覽會上徐悲鴻大加讚賞,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這幅作品獲獎後,展出結束又同其它的獲獎作品一起又運到英、美、俄等國展出,各國的著名畫家都有作品參加,作品中在國外義賣,所得款項全部給國內抗戰。”
1941年至抗戰勝利四年間,民國政府教育部連續四屆表彰美術類最高創作獎,宗其香連獲二次獎勵,政府拔出專款鼓勵他們創作,當時獲得此殊榮的還有“陳樹人、黃君壁、吳作人、常書鴻等名畫家”,1944年畢業後任中國美術學院研究員。1946年隨徐悲鴻北上,二十九歲的宗其香任北平藝專講師,已是悲鴻先生身邊最得意的弟子,與蔣兆和、葉淺予齊名於京華。北平藝專開課的第一天,徐悲鴻就任命宗其香任國畫科畢業班導師,宗其香上課的第一天就帶上學生到城郊寫生,打破北平舊的教學體系,當時畢業班的學生就有後來成為天津美院院長的孫其峰先生。
追隨徐悲鴻
徐悲鴻在美術教育中極力主張深入生活,“以造化為師”,並在中國畫教學中安排寫生課和素描課,借鑑西畫的表現手法,解決中國畫的創新問題,這種創新的教學方法,卻遭到了某些保守人物的攻擊和誹謗。面對一場“倒徐運動”,徐悲鴻於1947年10月15日舉行了一次中外記者招待會。他在記者招待會上發了一篇書面文章(發表於1947年10月16日北平世界日報),以不可爭辯的事實駁斥了種種謬論,闡述了自己的主張,反擊了保守派,他指出:“……新中國畫至少人物必具神情,山水須辨地域,建立新中國畫既非改良,亦非中西合璧,僅直接師法造化而已。但所謂師法造化者,非一言既能兌現,而誣衊重素描便會象郎世寧或日本畫者,乃是一套模仿古人之成見。試看新興作家,如鄙人及蔣兆和、宗其香、葉淺予諸人之作,便可征諸此成見之謬誤,並感覺新國畫可開闢之途徑甚多,有待於豪傑之士發揚光大……”。同年10月,宗其香也做出了積極回響,在天津大公報發表《雞鳴早看天》的一篇文章,參加新舊文化之爭,最終是新文化取得勝利。
在北平宗其香經常跟隨徐悲鴻參加外國大使館的招待會,經老師介紹,結識了一些國際友人,這些外國朋友,有美國領事夫人,有印度詩人泰戈爾的孫子,有久居北平的美國女士福開森,有英國領事外交官。他們長期訂購宗其香的夜景畫,也跟宗其香學習中國畫。福開森女士是美國一位著名的“中國通”的女兒,在北京有一座考究的中國四合院,收藏中國古董、古畫,她是宗其香畫展的積極贊助者,這次大型畫展在1948年初夏舉辦,作品在幾天內被全部訂購,有些作品被多次重訂,一些外國友人到美院宿舍還敲錯房門,宗其香不得不在房門上寫上英文名字,避免打擾同事。
1949年8月宗其香任第三野戰軍美術教官,為部隊培養了一批美術人才,組織創作了二十多幅大型淮海戰役的油畫,其中宗其香所繪的大型油畫:“全殲杜聿明軍團”等組畫,一直收藏在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當時發表於五十年代初的美術雜誌上,一九五一年作大幅油畫“不朽的英雄楊思根”獲第一屆全軍美術展一等獎。作品的內容當時被不少的青年學子畫家們借鑑參加美展,五六十年代影響了中國一代青年畫家。
影響中國畫壇
宗其香在中國美術上取得的成就,二十世紀美術史中:中國畫、水彩畫、油畫史中宗其香的藝術成就一目了然,是繼他的老師徐悲鴻之後又一位藝術全才,就象宗其香眾多山水科畢業的弟子所說的:“五六十年代宗先生影響著中國整個畫壇,是全國美術院校師生所崇敬的名師。”
1949年北平藝專改組,原有的音樂系分出去成立了中央音樂學院;留下的國畫、油畫、雕塑、圖案四個專業和華北大學美術系合併,成立中央美術學院。國畫油畫合併,改為繪畫系;不久,圖案系吸收西湖藝專的圖案教師,改為實用美術系;雕塑系仍舊。繪畫系主要課程是:素描、勾勒、水彩、油畫。四大科主任有:蔣兆和任素描科室主任,宗其香任水彩科主任,葉淺予任勾勒科主任,艾中信任油畫科主任。勾勒課的任務明確規定為年畫、連環畫的線描打基礎,水彩科也是後來彩墨畫系的前身,為什麼不設國畫而設油畫科室?因為當時認為山水花鳥不能為工農兵服務,只有人物的勾勒有保留價值,而畫革命領袖像必須用油彩。 1950年 宗其香彩墨畫《修復永定橋》在第一屆全國美展中獲獎。
1953年首任中央美院水彩科室主任,同時兼任乾訓班導師,培養了楊之光、王乃壯、彭彬等學生,暑假赴朝鮮戰場寫生創作搶修大同橋,1953年參加新中國第一屆全國水彩畫大展與 李斛 、古元、吳冠中、李劍晨、陽太陽等獲獎,也是中國傑出的水彩畫家。
承前啟後作用
五十年代中期,在中國畫的改革中,中央美院把國畫系改為彩墨畫系,宗其香與李斛兩位是中國彩墨畫代表人物,他們在這改革大潮中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是當之無愧的主將,當時美術界人士把中國彩墨畫稱之為宗其香式的彩墨寫生畫。宗其香是徐悲鴻最得意的弟子之一,是中國美術改革潮流中最具 代表的畫家,他貫徹徐悲鴻的教育思想,深入生活,熱愛自然,走遍祖國大地幾十萬里,畫了數以萬計的寫生,是中國深入生活長期寫生為數不多的幾個畫家之一,在山水畫領域中他與李可染髮展和豐富了徐派體系,不愧為徐悲鴻的高足。
1955年全國美協主辦的第二屆全國美展分為國畫、西畫二大展覽,宗其香的國畫人物《突破碾莊》和李斛的《工地探望》獲得優秀創作獎,他們的作品因個人風格突出,當時引起浙江傳統派畫家的非議,引發了徐悲鴻去世後的第一場新舊國畫論戰。同時展出的二屆全國美展西畫展上,宗其香、李斛在新中國第一屆水彩畫大展上獲獎作品《搶修大同橋》和《長江大橋鑽探工程》被中國美協特別選送上全國第二屆美展西畫展上,也同時在展覽中獲獎。(摘自新中國水彩畫史. 國畫史)。
1956年宗其香遠赴雲南、貴州、四川寫生數月,行程萬里創作了長江三峽、西雙版納組畫、巧渡金沙江等名作。中國美協,中央美院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宗其香、李斛、蕭淑芳彩墨寫生畫展,展覽轟動一時,是新中國成立後最有影響的畫展之一,展覽結束後中國美協又組織在全國各省巡迴展出達一年之久,並由上海美術出版社出版了畫集。
1957年在慶祝中國共產黨建軍三十周年紀念,中國總政治部、中央文化部、中國美協聯合舉辦大型油畫展。組織全國400位畫家花費18個月創作革命題材,宗其香巨幅油畫《強渡大渡河》在眾多名作中獲獎,與王式廊《井岡山會師》,艾中信《紅軍過雪山》王盛烈《八女投江》載入新中國的油畫史冊。(摘自新中國的油畫史)。
眾所周知,宗其香早在1939年就開始了中國山水畫的創新,他用黑夜為題材,運用西畫的素描,表現月光及燈光下的重慶山色,是中國最早把西畫引入中國山水畫中而取得巨大成功的畫家,五十年代著名人物畫家李斛也受宗其香的影響從事夜景山水畫創作。八十年代北京的青年畫家徐希受宗其香影響學畫夜景雨景山水,從北京至重慶寫生數月,沿著宗其香四十年前所走的道路,每晚都在重慶朝天門附近的碼頭上度過,從七點鐘到天色微暮,直到夜暮籠罩江城,天天陶醉在嘉陵江迷人夜景中,這裡正是宗其香先生活動過七年的嘉陵江畔,成就宗其香在中國山水畫改革的重慶山城,宗其香山水這一流派後學者數以萬計,我相信會不斷發展壯大。1961年宗其香首任中央美院中國畫系山水科主任,培養出賈又福、張憑、王文芳、周志龍、張仁芝、傅以新、李寶林等學生。1961年國畫分科,山水、人物、花鳥畫科分別由幾個作品風格突出的藝術大家任教。第一屆分科是由國畫系三年級的學生共19人,這個班63年畢業, 當時山水班分得7人,由宗其香、李可染任教,宗其香任科主任,人物科分8人由蔣兆和、葉淺予教,蔣兆和任科主任(第二年由李斛任科主任),花鳥4人由李苦禪、郭味蕖教,郭味蕖任科主任,科主任也負責1、2、3年級學生的教學。
(摘:葉淺予回憶錄)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宗其香和中央美院的名師一夜之間成了牛鬼蛇神,美院成立了文革小組,一些美院的積極分子把他們關進了牛棚,美院還成立了黑畫展覽室,每天晚上美院裡升起一堆大火,積極分子把他們從牛棚里拉出來,挨個圍著大火一圈,跪著接受批鬥,有些畫家的手和臉被大火灼傷也不敢挪動身體半步。後來宗其香晚年回憶說:“當時他們在牛棚想不出躲過批鬥的辦法,在批鬥中,實在頂不住了,他們就就地躺在地上裝死,有幾位畫家被抬到太平間裡放了一夜,第二天又活著走回家了!在文革中宗其香受到“四人幫”的殘酷迫害,他被抄家,工資被扣發,他受拷打,坐“土飛機”,身受前所未有的人身摧殘、侮辱和迫害,同時又受到山水科畢業的學生,自己一手培養的弟子參與批鬥,從此心靈受到致命的打擊,多次有過輕生的念頭,他的好友人物科主任李斛、花鳥科主任郭味蕖頂不住打擊而相繼含冤去世。
1974年“四人幫”在北京爆發“黑畫展”,宗其香、李可染、李苦禪、黃永玉等17位畫家,120多幅黑畫在中國美術館和人民大會堂展出批判。宗其香因名氣太大而名列魁首,一個人入選山水、人物、花鳥畫共有28幅,占整個“黑畫展”的四分之一,其中最為有名的“三虎圖”題名“虎虎有生氣”,被批成“三虎為彪”,是為林彪歌功頌德招魂而成為黑畫之首。在社會上廣為傳播,路人皆知。“撥亂反正”之後,畫家們久蟄復出,在北京成立了美術創作組,也就是中國畫研究院的前身,宗其香是第一批被編制在這個組織內的幾位大家之一,1978年夏季他與全國第一流的名家一起,被集中在北京友誼賓館作畫,以拚命的精神完成了大量作品。7月7日應廣西政府的邀請欲啟身前去作畫。在離開賓館準備乘專機起飛前,他完成了一幅八尺梅花,作為在此作畫兩個月的終結。他以英姿勃發的激情和爐火純青的筆墨功夫,恣意點染,一氣呵成此畫,在場的畫家劉海粟、陸儼少、李可染、吳作人等著名畫家駐筆觀看。時年83歲的老畫家劉海粟親眼看到宗其香作畫的全部過程,他激動不已,大為讚賞。宗其香完成畫作,收拾起筆墨行囊,即將離開賓館,劉海粟突然從身後趕來,面帶微笑遞上一個手卷,宗其香趕忙展卷細看,原來是老人剛剛寫好的一幅墨寶中堂,上題:“當其下筆風雨快,筆所未到氣已吞。”下款題“其香賢兄將赴廣西寫生書此送別”。藝術大師劉海粟引用了蘇東坡的詩句,恰恰準確界定了宗其香的創作風格。
成就及榮譽
1947年隨徐悲鴻北上,歷任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講師,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水彩教研室主任、中國畫系山水科主任。1982年離休。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擅人物、山水畫,尤長夜景。作品有《藝君像》《灕江夜》《寺前小集》等。1952年創作的《不朽的英雄楊根思》曾獲全軍美展一等獎。1943年曾在重慶舉辦“重慶夜景”個人畫展;1956年其長江寫生在國內數地巡展;1985年南京江蘇美術館,1987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展;後赴日本舉辦個展。1958年創製水彩袖珍畫具,獲文化部創作發明獎。有《宗其香畫集》行世。
他是一位傑出的畫家。從他眾多的作品中,我們看到的是多樣的題材,濃郁的生活氣息,不拘一格的表現形式。他是一位卓越的美術教育家。他的學生遍及海內外,許多人已是著名的畫家、教授或高級編輯。他是一位勤奮的墾荒者。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他創作頗豐,是發表作品最頻繁的畫家之一;他是一位經歷豐富的老者。
這就是宗其香。他82年的生命歷程,如其筆下的山水,跌宕而豐富。
老友黃苗子先生說:“朋友當中,宗其香是最有藝術家脾氣的藝術家之一,他‘我行我素’,愛畫什麼就畫什麼。愛怎么畫就怎么畫。他是徐悲鴻先生的學生,有精湛的基本功,可是他並不一成不變地走老師的道路,‘我自用我法’(石濤語)”。正是由於這種個性,宗其香視藝術為生命。面對奔騰而至的市場經濟大潮,他十分不適應;而面對繁雜多變的社會人際關係,他更是無所措手足,以至於避開眾人嚮往的大都市,遨遊真山真水二十餘年,直至骨灰都拋撒在他熱愛的灕江山水之間……
儘管這其中有激情,有靈感,有追求,也有無奈,但正像他自己說過的那樣:“我是個美術工作者,我喜歡大自然,喜歡山,喜歡水,有時候在這山水裡面,我想變成一塊石頭,把自己融化到大自然里去。”
一個人懷念一座城市,多半是懷念那裡的人。就像國畫《黎明》所表現的那樣:晨曦中的江面上,透過花叢樹影,幾隻錯落有致的泊船和高低不同的遠山,靜靜地躺在如鏡的水面上。漁火中,三兩個人影在船艙里勞作著,像是在梳洗,亦像是早炊。微風中,不時飄過來幾聲細語,夾帶著歡笑和悅耳的嬰啼。心像山一樣靜,情如水一樣深。他的作品是在表現晝夜的交替,還是在借喻生命的輪迴?
情因人而異,景伴情而生。天人合一,情景交融,宗其香寄情書畫,可謂達到了極至。
他把自己融進了大自然。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4年12月25日 第七版)
一代宗師
中西合璧一代宗師:畫家宗其香誕辰90周年 宗其香一直崇尚徐悲鴻老師對於中國畫和中國畫教學的發展方向倡導,他不斷地鑽研中國畫傳統技法,並廣泛地學習西方繪畫中的表現手法,使之緊密地結合。關於中國畫夜景,大家已經說得很多了,我就說說水彩畫和中國畫的關係吧:那張扎著綠頭繩的小女孩頭像,1955年作。時值前蘇聯水彩畫家馬林科夫來中國講學,並在中央美術學院演示水彩畫技法。當他觀摩宗其香的水彩畫教學時,恰逢宗其香當堂演示這幅畫的寫生過程。宗其香用的是波蘭卡片紙的背面,非常粗糙,水分不會在上面自然流動。而在畫小女孩的面頰時,用的則是中國畫筆法,把面頰上的色彩變化和體面關係一筆就畫成了。事後馬林科夫十分感慨地說:“中國毛筆的功能竟是如此的神奇,中國人對於毛筆的運用竟是如此的熟練!”其實在宗其香很多水彩畫作品中,都體現著中國畫骨法用筆的特點,所以中西畫法的結合又是雙向的。
中國繪畫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國繪畫技法也是在不斷創新中發展起來的。宗其香是以大寫意的用水、用墨、用筆的方法,畫出了雲彩、炊煙和水,從而使他筆下的中國畫反映現實事物時能夠更加豐富多彩。把工筆重彩的濃重色彩加入寫意山水畫中,使之更有時代感,是宗其香較早進行的又一種大膽嘗試。這次展覽還展出了他的兩幅夜景墨稿,從這兩幅未完成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嫻熟的筆墨功底。也可以看出宗其香一直在說:畫畫首先要抓重點,抓住最主要的感覺,把前後關係擺好,再解決次要的部分。總而言之,就是不要眉毛鬍子一把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