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念

宗主權是指國家對其屬國的內政及外交擁有干預的權力,對屬國享有宗主權的國家即是宗主國。宗主國通常在一定程度上擁有屬國的外交權,但屬國仍保有獨立的自治權力。較有權的一方為宗主。英文裡的宗主權“Suzerainty”原是用來形容奧圖曼帝國及其周圍屬地的關係。與主權不同的是,宗主關係里的附庸通常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權,也可指封建帝王對進貢諸侯的關係。
宗主權zōngzhǔquán
其外交、軍事甚至部分內政由宗主國主導;其元首上台,需經宗主國的任命或批准或冊封這一程式。
宗主舉例
對於中國來說,中國從西漢開始就有藩屬國。比如明清時,朝鮮的宗主國是中國,雖然朝鮮向中國稱臣,朝王相當於中國的藩王,但是中國並不實際管轄朝鮮,只是在一些比如冊封等較大禮儀性事件上出面。在現代國際政治中,摩納哥與法國就是藩屬關係,摩納哥的軍事外交由法國主導。摩納哥王室是法國很久以前的被分封的皇室成員,現在仍然保持世襲。
區別辨析
中國與周邊國家存在的宗藩關係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種宗藩關係表面上看來是一種以小事大的不平等關係,周邊國家要向中國“稱藩納貢”;受中國的冊封,並由中國賜予印璽。而實際上這種宗藩關係只是維繫中國和周邊各國友好關係的一種形式,並不具有統治和被統治的實質性內容。並且,作為宗主國的中國統治者,是以一種“王者不治夷狄,來者不拒,去者不追”的不治主義態度對待外國的、原則上並不干涉藩屬國的內政。中國統治者為了顯示自己作為“天朝上國”的富有與大度,總是本著“薄來厚往”的原則,對朝貢者給予大量的賞賜,其價值遠遠超過朝貢者所進貢的物品,所以,各藩屬國總是樂於來華朝貢。有時中國統治者為了減輕自己的負擔,也對各國來華朝貢的時間和規模作出種種限制和規定。雖然有些國家有時不按規定而提前來華朝貢,中國政府也都給予了熱情接待。再者,各國在來華朝貢的同時,也與中國進行了貿易往來。由此可見,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這種宗藩關係和近代西方國家間那種表面上平等,而實質上卻是弱肉強食的國際關係有著本質的區別;和西方殖民國家的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的那種控制與被控制、壓迫與被壓迫、剝削與被剝削、掠奪與被掠奪的關係更是有著不可同日而語的天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