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宋發全,北京首大耳鼻喉醫院咽喉科主任,主任醫師,副教授。原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耳鼻喉科主任,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分會委員。擅長頭頸腫瘤手術和面神經手術。國家衛生部派遣前往非洲喀麥隆醫療援助專家組成員,在非洲度過了人生當中不平凡的一段時光。原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耳鼻咽喉科專業委員會委員;全球華人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會委員;北京市醫療事故技術鑑定委員會專家庫成員。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家核心刊物上發表論著20多篇。曾獲省級科研成果三等獎;院級科研成果一等獎;院級新技術一等獎。個人經歷
1975年-1978年 天津醫科大學醫療系1978年-1996年 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
1996年-2010年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耳鼻喉科
2012年至今 北京首大耳鼻喉醫院
擅長技術
宋發全,1978年畢業於天津醫科大學醫療系,畢業後,他回到了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工作。1982年,山西省腫瘤醫院辦了一個頭頸腫瘤學習班,宋發全被派去進修學習。1983年進修完後,他就開始做腫瘤手術,包括部分喉、全喉、頸部淋巴結清掃等。1996年,宋發全調到北京世紀壇醫院,在那裡,他又開展了面神經全程減壓術,為全國的面癱患者解除疾病痛苦。談到面神經手術的複雜性,宋發全說:“耳科手術涉及方方面面,面神經手術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手術快的一兩個小時,慢的甚至四五個小時,比電子耳蝸手術還要複雜。電子耳蝸手術其實難度並不大,打開耳朵,把電極插進去就行了。”
這是一種經歷,更是一種嘗試
1990年,宋發全作為專家組成員到非洲喀麥隆進行醫療援助工作。“這是一種經歷,非洲人怎么生活,醫生怎么看病,怎么做手術,不去嘗試你永遠不會知道。”談到這段經歷時,宋發全感慨地說。在非洲,宋發全感受到了非洲人民的熱情、淳樸。他說:“當地人還會說幾句中國話。晚上散步,遇上我們就說,‘中國人,你好’‘醫生,你好’。老百姓都很尊重大夫,那裡的治療費也很便宜,掛一次號600西法,可以管半年,手術也不花錢。在非洲開的處方都是大處方,從酒精、紗布到鑷子、藥品都可以開。病人先攢錢,下次來的時候就拿來一個大麻袋,裡面什麼都給你買齊了。”
非洲的生活很有趣,當地的水果也很好吃。宋發全幽默地說:“當地陽光明媚,水分充足。我們給病人看完病,病人就拿一串香蕉來感謝我們,五六十斤,當時還青著,放幾天就黃了。鳳梨也是,又粗又長,不用像在國內那樣在鹽水裡泡,拿來就能吃,拿砍刀一砍,就跟砍西瓜一樣,吃半個就覺得很過癮了,鳳梨糖分很多,吃完手都黏糊糊的。”
當地的醫療制度非常的嚴格,醫生看病做手術必須規範操作,再加上老百姓對醫生的信任,所以不會發生所謂的醫療糾紛。
感受手術後的幸福
30年的恩情
宋發全還在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的時候,曾經治療過一個喉癌的病人,“在山西的時候我還記得這個病人,因為他有時候會來複查,後來我調到了北京,也就漸漸忘了。結果今年我回山西,看到了他,真的很驚喜,沒想到30年過去了,他還活著。”“這個病人是怎么治癒的呢?想想還真有意思。對於喉癌病人,出院了,幾年不犯,就算治癒了,如果幾年後又犯,那就又復發了,我們一般都用5年甚至10年為一個標準。沒想到過了30年他還活著,還挺意外的。”宋發全回憶,這個病人當時說了一些話,讓他很感動:“三十年前您給我做過喉癌的手術,後來聽說您去了北京,就找不到您了。這次知道您回來了,我就過來了。我還記得當初您給我做手術的時候還很年輕呢,時間過得真快啊。”有時候局麻也能解決問題
在山西的時候,有一個案例讓宋發全感觸很深。那是一個18歲的女孩子,患了法洛四聯征,已經面癱了,麻醉師一看這樣的心臟都不敢給她麻醉,當時比較大的耳科手術還是需要全麻的,但是以病人當時的狀況卻不適宜全麻,治療就這樣被擱置了。“但是病人家屬不斷地求我,讓我給他們的女兒做手術,其實家屬很不容易,女兒本來就患有中耳炎,現在面癱了更難受,家裡經濟條件也不好。最後在局麻的狀況下我給她做了面神經全程減壓,做完第二天就好多了,最後出院了。有時候局麻也能解決問題。”宋發全感慨地說。所獲獎項
1. 《喉癌前病變及早期喉癌動態喉鏡診斷與防治及病理起微結構研究》,省級科技三等獎2. 《bFGF/GFP基因對藥物性豚鼠耳蝸損害的防治作用》,院級科技一等獎
3. 《自體耳屏軟骨—軟骨膜在鼓室成型中的套用》,院級新技術獎
擔任職務
1. 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分會委員2. 中國中西結合耳鼻喉科專業委員會委員
3. 世界內鏡醫師協會中國協會耳鼻喉科內鏡與微創專業委員會委員
4. 全球華人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會委員
5. 北京市醫療事故技術鑑定委員會專家庫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