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祥
這組系列報導,宋慶祥採訪了2個多月。 ”“看了報導,我流淚了,我們基層幹部得到了認可,幹勁更大了。 總結采寫體會,宋慶祥說:基層,是新聞工作者的情感之根、報導之根。
個人簡介
山東大眾報業集團原培訓總監、高級記者,濟南大學泉城學院教授。
其作品《蠟炬成灰淚始乾》《水活聊城》等先後獲山東省精品工程獎;《西部採訪歸來的思考(系列)》、《成敗之間看高低》等分別獲山東省好新聞一等獎、中國百名記者西部行好新聞二等獎;參與編著的《山東省平原農業綜合開發研究》獲省級社科成果三等獎,合著《問題性系列報導理論與實務》獲市級社科成果二等獎;先後編著和合編出版了《古膠生輝》《春華秋實》《小康研究》《東阿優勢與開發潛力》《新聞采寫技巧》《新聞稿件修改實務》等著作。
相關報導
深入 深入 再深入――――記山東文化產業職業學院特聘教授、大眾日報聊城分社社長、記者站站長宋慶祥宋慶祥是大眾日報資深記者,是我院新聞專業課程建設的特聘教授。報導文章大眾報業集團《社訊》“報人風采”欄目刊登了他的事跡對從事新聞傳媒專業的人員有一定的啟迪作用,現將全文轉載。全文如下: 刀口顛破了依舊堅持採訪1994年11月,孔繁森因公去世後,全國掀起了宣傳報導的高潮。當時,記者站就宋慶祥一個人。闌尾炎手術後剛出院,他就參加了報導工作。到處採訪,路途顛簸,刀口被顛簸開,鮮血直流。他捂著肚子到醫院包紮後,又不聲不響地投入採訪。宋慶祥連續3年在孔繁森家過除夕夜。當時沒有傳照片的設備,拍完照片寫完稿子,連夜驅車送到濟南編輯部,回到聊城凌晨2點多鐘。在路上,聽著外面此起彼伏的鞭炮聲,司機一邊開車,一邊掉淚。在眾多媒體對孔繁森的報導中,大眾日報的報導扎紮實實,受到廣泛好評,他被省委宣傳部授予“全省宣傳學習孔繁森事跡先進個人”。2000年,西部大開發的號角吹響。宋慶祥和兩名同事一起,受編輯部的委派,參加了“百名記者西部行”採訪。他們歷時3個月,行程8萬多里,深入茫茫戈壁灘、高聳入雲的高原採訪,克服高原反應和“醉氧”等困難,圓滿完成了採訪任務。《西部歸來的思索》系列報導獲山東省新聞獎一等獎。基層是採訪報導之根宋慶祥很欣賞一句格言:“涉淺水者得魚蝦,入深海者獲蛟龍。”《如何讓基層之路越走越寬廣探析》這一選題,是在深入基層中確定的。在基層採訪時,許多基層幹部向他反映:“關注培養基層幹部,中央有精神,省委黨報為何沒有反映?”這促使宋慶祥做這一選題。這組系列報導,宋慶祥採訪了2個多月。他採訪了省市縣組織部的一些同志和一些縣鄉村書記,力求把視角選準,把問題寫透,把基層幹部的呼聲反映好,為上級提供決策依據。4篇稿子總字數不到9000字,涵蓋5縣(市)、11個鄉鎮(街道),涉及市、縣、鄉、村4級22名幹部。2月底、3月初,這組系列報導見報,引起社會反響。省市組織部門對此給予充分肯定。宋慶祥先後收到來信來電300多人次。省委組織部研究室副主任馬林濤說:“大眾日報從一個獨特的視角,對基層幹部之路進行了深入的探析,為我們搞好組織宣傳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啟示。”許多基層幹部說:“在記憶中,省委機關報還是第一次如此大篇幅地報導基層幹部的工作,說明上級黨組織對基層幹部的重視和關懷。”“看了報導,我流淚了,我們基層幹部得到了認可,幹勁更大了。”“不僅讓自己對基層工作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也激起了自己到基層工作和鍛鍊的欲望。”“黨報記者的作風就是不一樣。”一些縣市區的同志這樣評價宋慶祥。到東阿採訪家電下鄉的情況,聽了縣、鄉鎮有關同志的情況介紹,陪同的同志認為情況已經很全面了,不需要採訪了。他說:“不行,得到農民家裡談談、看看,心裡才有底。”當時已是11點多鐘,讓他吃了午飯再去。他說農民下一點才吃飯,中午好找人。一連走了3個村,走訪了不同類型的11戶農民,看買的什麼家電,什麼品牌,看發票,問遇到了什麼問題,有什麼建議。採訪完吃午飯時已近下午兩點。陪同的同志開玩笑說:“可叫你坑死了,餓得我腿肚子只打顫。”簡單吃飯後,接著又到家電商場採訪銷售商和顧客。最後形成了《三喜三盼兩建議――東阿縣家電下鄉的調查報告》。總結采寫體會,宋慶祥說:基層,是新聞工作者的情感之根、報導之根。下基層拉近的是距離,增進的是感情,啟發的是思路。寫實事、說實話、訴真情,從實際生活中挖掘新聞,不光是一種採訪方式的實踐歷練,更是改文風、轉作風的有效途徑和根本方法。抓住熱點難點不放鬆“沒有導向的影響力和公信力,我們秉承的‘主流話語體系’,就面臨著被邊緣化和空殼化的危險。”“社會‘風向標’的使命必須承載,主流輿論的旗子依然要扛,主流輿論首席代表的責任仍然要擔。不遺餘力地傳播主流價值觀,是黨報記者不可迴避的責任與使命。”新聞界老前輩們的這番話,宋慶祥經常念道。對於社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他力求吃透上級精神,摸清基層情況,找準結合點,寫出有分析有見解的稿子。從2月到7月共寫了11組50篇深度報導。金融危機爆發後,黨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保增長、擴內需、促就業的政策,如何把黨和政府的好政策落到實處,落實過程中有什麼值得注意的問題,有哪些政策還需要完善,有哪些問題需要解決,民眾有什麼建議和要求,這些都是決策者急需了解的,是推動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宋慶祥緊緊抓住熱點政策進行研究,深入基層調查,與農民面對面交流,寫出了一批有份量的報導。年初,中央發出了林權制度改革的決定,他意識到這是繼土地“大包乾”之後,又一項涉及7億農民的里程碑式的改革。他在反覆閱讀檔案的基礎上,到省林業局找有關同志了解情況。當時記者站駐地林改工作不太先進,為了反映事物的“本質真實”,他參加了林業局召開的全省林改現場會後,在有關同志的協助下又採訪了多名專家和煙臺、淄博、臨沂等地的先進典型,歷時兩個多月,寫出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探析》5篇系列報導,受到林業系統的重視和好評。6月份省委宣傳部、省林業局聯合發文加強林改工作的宣傳,還特地徵求宋慶祥的意見。東阿縣委書記王偉華說:“你們考慮的問題,也是我們重點考慮的問題,這些題目抓得好。我們將你們的一些觀點、辦法寫進報告,以指導工作。”調查報告需要大量的人手,每次調研前,宋慶祥都列出詳細的調查提綱,發到各縣委宣傳部,請他們抽調有關人員,組成調查組,深入到基層調研。每次調查研究,少則動用十幾人,多則30多人。有時事先給縣委書記通報,以便獲得他對調查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一項調查,往往反覆幾次,長達二、三十天,在共同的工作中,大家建立了感情和友誼。有的縣委書記等領導同志,一塊座談,一塊調查;文章發表後,幾次打電話表示感謝,稱讚對他們的工作總結得好,有較好的指導意義。有不少外地縣市的同志,看了報導後,領導帶隊到被報導的縣市參觀學習。臨清市委書記張旋宇說:“你們的深度報導耐琢磨,有味道,看頭越來越多。”根深才能葉茂,本固方能枝壯。宋慶祥,大眾日報年齡最大的記者站站長之一。1994年,已是38歲的宋慶祥,憑著對新聞事業的嚮往和執著,放棄機關幹部身份,成為大眾日報的一名普通駐站記者。16年來,宋慶祥紮根基層,東奔西走,筆耕不輟,吃苦耐勞自不待說,更是專注尋找和把握新聞事件的本質,下大功夫去追求新聞報導的深度和力度,如今在深度專題報導領域頗有建樹,碩果纍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