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名稱】宋張勝溫畫梵像【類別】中國古畫
【年代】宋代
【作者】張勝溫
【規格】卷,紙本,白描,工筆
【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作品簡介
《畫梵像》卷第一段幅上榜題云:“(為)利貞皇帝白?票信畫”。利貞是大理國王段智興的第一個年號,僅用了四年,始自公元一一七二年,止於一一七五年,當為本卷的製作年代。全卷的筆法不一,水準參差,顯然不是出自一人之手,張勝溫當是此畫卷的主要負責人。張勝溫畫史無傳,然從畫卷上“(為)利貞皇帝白?票信畫”和“奉為皇帝白?票信畫”這兩則榜題觀之,張勝溫必是當時的釋畫名家無疑。
該卷引首乾隆題云:“……知此圖在明洪武間,初本長卷,僧德泰藏之天界寺中。至正統時,經水漸漬,乃裝成冊,不知何時,復還捲軸舊觀。”然檢視卷後明代題跋,以及卷中人物法相的構圖區分和卷後題跋的行距,知道本卷原來的裝裱形式應為冊頁。明初洪武年間(一三六八-一三九八),此大理畫冊為南京天界寺藏主東山所收。東山亡後,此冊流落他所。後又由東山上人的再傳弟子鏡空法師購回,藏於慧燈寺中。正統己巳年(一四四九)慧燈寺遭遇水患,洪水驟漲,搶救不及,此冊受水浸漬,裝裱脫落。鏡空法師遂請尹希怡仍采冊頁形式重裝。根據卷末最後一則題跋,天順己卯年(一四五九)此大理國畫冊仍藏慧燈寺中。入藏清宮時,此冊已改裝為長卷形式,顯然天順己卯年以後流入清宮之前,《畫梵像》至少又被重裱過一次。由於《畫梵像》曾遭水浸漬,部分畫作補筆嚴重,該卷第三段《十六國王》部分即為一例。又因為《畫梵像》裝池屢易,故此尊像的次序時有倒置,造成辨識上極大的困擾。
總之,在現存屈指可數的南詔、大理國文物里,張勝溫《畫梵像》卷的內容豐富,是研究南詔、大理二國歷史、宗教、文化、藝術、風俗等最重要的一件文物。
根據該畫卷第一段的榜題“(為)利貞皇帝白?票信畫”,可見這一畫卷是奉大理國國王段智興的敕命所作,畫於利貞時期(一一七二-一一七五)。這一畫卷共分三段:第一段畫大理國國王利貞皇帝段智興禮佛圖。第二段畫佛、菩薩、羅漢、祖師、天王和護法等數百位佛教人物,內容豐富,是全卷的主體。第三段畫十六國王。
藝術賞析
南詔、大理位居唐宋、吐蕃和東南亞之間,繪畫風格來源複雜。《畫梵像》卷中有些部分與宋畫關係密切,如文殊維摩、彌勒三會、藥師琉璃光佛、普門品觀世音等的構圖,很清楚地採取了唐宋變相的布局方式,人物的造型和筆描線條的運轉也都與唐宋道釋畫如出一轍。部分圖像的人物造型,如釋迦牟尼佛會的主尊的南旡逾城世尊佛等,與西藏佛畫的人物雷同。尚有一些人物的體態,如真身觀世音,又和東南亞的菩薩像近似。該卷多樣性的風格面貌,充分顯示了大理文化的豐富性。
《畫梵像》卷第一段帝王禮佛圖中,利貞皇帝頭戴紅綾頭囊,身著冕服,腰系金佉苴。大理文官則頂戴綾頭囊,身穿華袍。武將則身著波羅(虎)皮,兵士則頂撮髽髻,身穿犀皮胄甲,跣足等。這些衣冠特徵無一不與唐宋文獻所載相符,此卷實是瞭解南詔、大理國官制與風俗的最具體資料。
第一段中,許多和中土不同的服制特徵,例如圖中的皇帝與文官皆頭戴頭囊,大軍將又披虎皮,兵士則穿犀皮甲冑,赤足,這些都是大理國特殊的服制,很有特色。
第二段為該卷的主體,畫數百位佛教人物,圖像內容豐富,顯密兼容並蓄。屬於顯教體系者有十六羅漢、襌宗祖師像、彌勒三會、藥師琉璃光佛會、普門品觀世音等。屬於密教體系者則為大悲觀世音、十一面觀世音、秘密五普賢、摩梨支佛母等。另外,尚有屬於南詔、大理國特殊的地方性佛教圖像,如賢者買嵯、摩訶羅嵯、梵僧觀世音、建國觀世音,真身觀世音、易長觀世音、金金?本迦羅、大安藥叉等。這些圖像洋洋大觀,《畫梵像》卷是研究南詔、大理佛教的一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