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鄉竹馬舞

安鄉竹馬舞

安鄉竹馬舞有地域性。 安鄉竹馬舞的道具製作:馬都用竹篾編蒙白布,畫成馬的形象,顏色分紅馬、白馬、黑馬、棕色馬、花色馬等。 安鄉竹馬舞傳承至今,在安鄉演出頻繁,是一種深受民眾歡迎的民族民間藝術。

竹馬舞又稱跑馬燈。是漢族傳統的民間舞蹈形式之一,歷史悠
久,它與龍舞、獅舞、蚌舞、採蓮船、地花鼓等民間藝術同出一轍,同屬一脈的姊妹藝術。在唐代孕育,宋明兩代得以發展,在安鄉傳承至今,已有千多年的歷史。
安鄉竹馬舞在安鄉縣安德鄉、安豐鄉、安昌鄉、安生鄉、黃山頭鎮、三岔河鎮、陳家嘴鎮、深柳鎮等地域,在逢年過節、婚壽喜慶時常有民間藝人進行演出。
安鄉竹馬舞有地域性。根據不同的語言,安鄉竹馬有西鄉竹馬和南鄉竹馬之分。以深柳鎮、安障鄉為代表的西鄉竹馬,演唱的曲調為西鄉花鼓調,以安豐鄉、三岔河鎮為代表的南鄉竹馬,演唱多以南鄉花鼓戲為主。整個安鄉境內南鄉花鼓大大多於西鄉花鼓,音樂伴奏都是以胡琴、鑼鼓、嗩吶為主要伴奏樂器,一般西鄉花鼓的大鑼大於南鄉花鼓的大鑼,南鄉花鼓的胡琴用大筒,西鄉花鼓的大筒長於南鄉花鼓的大筒。

安鄉竹馬舞類別有三種。一種是三匹馬,謂曰“桃園三結義”;二種是五匹馬,謂之“五馬放槽”;三種是八匹馬,稱謂是“八駿圖”,但安鄉以三匹馬的竹馬舞最為常見。
安鄉竹馬舞的道具製作:馬都用竹篾編蒙白布,畫成馬的形象,顏色分紅馬、白馬、黑馬、棕色馬、花色馬等。頭上粽毛和尾巴根據馬的顏色用黃麻染色紮上,馬的下部用彩布圍邊即成,馬鞭按顏色用竹布製作(少數地方的馬用木製成,故稱木馬,玩法、唱腔、伴奏樂器與竹馬完全相同)。
安鄉竹馬舞的服飾多用戲劇服裝,化妝根據角色唱腔的特點,分淨、旦、生、醜、末,三匹馬和八匹馬根據角色安排都在其中減加。

安鄉竹馬舞的演唱形式:表演主要是以變換隊形為主,一般都小插花、大插花、銀扭絲、拜四方等,演唱以戲劇唱段為主,同時也有即興發揮。演出場地可大可小,一般堂屋和禾場即可演出。過年過節可以家家進戶戶到。
安鄉竹馬舞傳承至今,在安鄉演出頻繁,是一種深受民眾歡迎的民族民間藝術。(全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