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義安家開大爐踩金磚

簡介

安家春節民俗活動“開大爐踩金磚”,最早出現在清朝乾隆癸酉年(公元1771年),距今已有二百三十年歷史。

開大爐踩金磚這項民間習俗活動其演示形式多彩,內涵豐富,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和勞動中創造出特有的結晶,它融祭祀、迎春、祈福為一體,是江南一帶少見的一項大型民俗文化活動。開大爐踩金磚活動從農曆正月初三申時進祠堂祭祖起,村民們燃放鞭炮、點亮花燈、敲鑼打鼓、喊號領唱才藝表演,每一項活動都多姿多彩、獨具特色。寄託著人們迎春接福,驅除邪惡,喝彩拜年、闔家安康,財源茂盛的美好祝願,全村喜氣洋洋,沉醉在節日的歡樂中。

歷史淵源

清朝乾隆癸酉年(公元1771年),安氏先祖茂遠公率眾在村西口臨巷興建安氏祠堂和下壇福主廟,以祭安氏先祖,立白馬侯王菩薩於下壇福主廟,佑安氏家族安定。不久村東上水頭臨港又興建了五穀神廟,以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白馬侯王輪流座案,並護了奴馬看管祠堂和兩廟。立下族規,奴馬必須要練就一身武功和受過嚴格的家風教養才能上任,家族五支例行供奉一年,每日早晚上香、點燈、齋飯、紙錢、爆竹等切不可少,尊長過問,每年正月十六起至翌年正月十六日晚子時止交接奉供。供奉者每年朝首負責在年末組織召開祠堂會和白馬會。兩會各撥出六擔谷,總計十二擔谷歸朝首辦活動用。

基本內容

(1)、暗放兵:正月初三未時暗放兵接聖,兵在軍事上是對戰士的一種稱呼,而安家指的兵是一支禮儀隊,因白馬侯王是一員武將,故禮儀隊稱為兵。該隊由奴馬2人、旗手20人、社火手60人、行鼓手4人、鑼手2人、案轎手4人、鞭炮手2人、響銃(方言)手6人。供奉手4人,喝彩手2人組成。浩浩蕩蕩游安氏祠堂祭祖,游下壇福主廟接聖,因午時之前天元宮菩薩游附近東崗村吃敬(俗語、供奉一種叫法),為避之而在申時進行,故稱暗放兵。

(2)、明放兵:正月初七申時出馬腳(奴馬),帶禮儀隊游安氏祠堂拜祖,孝敬先祖,遵循崇尚家風,游下壇福主廟和五穀神廟,迎春接福祈求安康。

(3)、達姓清界:初七下午放兵完畢後,禮儀隊逐戶進行送彩,帶去新春的祝福,名曰達姓。各戶須有人在大門外燃放爆竹迎接。二座案轎在奴馬的引導下抬聖在堂前環一周出大門,一聲呵斥,以除邪惡,祈求闔家安寧,名曰清界。

(4)、接聖:正月十一戊時,白馬候王坐仙轎前往下壇福主廟巷口碼頭迎大聖周文王(西周奠基人)、黃飛虎(西周武成王)到安家村看香火五天五晚,各戶要備齊蠟燭、香、齋飯、爆竹等祭品,來接受大聖新春賀彩,祈望新年有個好彩頭,鑼彭掀天,鞭炮齊鳴,熱鬧非凡。正月十三各戶辰時起往五穀神廟上香,祈求來年五穀豐登,每晚酉時起,祠堂、兩廟和村前及各戶須點亮長燈明至正月十五晚丑時送聖為止。

(5)、號船:號船是安家古老的民間歌謠,原生態的曲調古樸、音律激昂,內容豐富,是安氏家族在長期的勞動和生活中積累的寶貴的民間文化財富,號船不僅展示了當地的鄉土風情,也用了家長里短的說唱形式,教育安氏子孫如何為人處事,如何搞好農耕生產等,文化內涵厚重。號船從正月十一至十五每天戊時開始,村裡的青年人必到場,主唱人唱完一節後,其他人必須接聲喊號。

(6)、出馬腳:正月十四辰時,禮儀隊在奴馬引導下,逐戶進行拜年活動,每戶大門前爆竹迎接,堂前中擺好瓜果點心,喝彩拜年,響銃振地,爆竹齊鳴,鑼鼓掀天,喜氣洋洋,全村沉醉在節日的歡樂中。

(7)、招財:招財是安家一特有的民俗,正月十五己時,全村壯勞力須頭扎紅巾,集中列隊擊鼓上山,手持柴刀,(刀柴音意招財),招財儀式在山上進行,老者喝開山彩,壯勞動力接聲喊號,鑼鼓爆竹齊鳴,儀式結束後,砍柴正式開始,不管多大樹木,扛下山時不能砍斷,勞力只有齊心協力才能完成。

(8)、封爐:正月十五日上午待樹木全部扛下來後,在祠堂大門前空地中間集中放置十七塊磚,燃放爆竹後,用樹木把磚圍起來,堆積成小山,名曰:封爐。

(9)、拜會:正月十五未時,出奴馬帶兵前往赤石楊家拜會天元宮菩薩,再前往堎背村賀元宵,以示友好鄰邦,形成和協社稷。

(10)、紅爐:正月十五酉時,在鑼鼓和爆竹聲中,在村民的喝彩聲中,點火儀式正式開始,熊熊烈火騰空而起,人們期待新的一年生活紅紅火火,財源旺盛。

(11)、鬧元宵:正月十五戊時,開始鬧元宵,附近村民和親朋好友聚集在一起,人山人海都圍在火堆旁,火光沖天,六十多個社火手手持火把,猶如夜空中的流星,在十五圓月的映照下,流光異彩,非常好看。案轎手的表演,不僅是一種力的展示,它即要有槓上硬力技術,又要有平衡內力技巧,是力與美的結合,旗手來回舞動,星火騰空,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精彩絕綸的民間藝術表演,令觀眾拍手叫絕。

主要價值

開大爐踩金磚在江南一帶少見,是當地村民在長期勞動和生活中創造的一種自娛自樂活動,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和勞動中創造出特有的結晶,它融祭祀、迎春、祈福為一體。因時間久遠形成為一種特有的文化習俗,有廣泛的民眾性,保留了諸多民間藝術,體育競技,民間詞曲的原生形態,傳承著各種傳統表演形式,對民俗研究有重要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