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科技學院城建與環境學院

1、掌握數學、物理和化學等基本理論和知識,具備邏輯思維和實驗室分析動手能力; 1、掌握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實驗技能; 2、掌握環境科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具有較強的環境監測、環境評價和環境污染控制等方面的專業能力;

簡介

安徽科技學院城建與環境學院2009年7月成立,由原植物科學學院和生命科學學院部分專業組建而成。學院下設資源環境系、園林城規系和農業資源信息研究所等機構,現有環境科學、環境工程、農業資源與環境、園林、城市規劃、地理信息系統6個本科專業,在校本科生1100餘人。
城建與環境學院擁有一支學歷和職稱層次較高,充滿生機活力並具有團結協作精神的教學和科研團隊。現有教職工33人,其中教授、副教授9人,碩士生導師4人;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教師25人。學院還從國內其他高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聘請了十多位專家、學者和企事業單位負責人作為學院的客座教授,有效地壯大了師資隊伍的實力。
學院設有土壤肥料、環境科學與工程、園林、城市規劃和植物營養生理調控等實驗室,實驗室面積2000多平米,儀器設備值600多萬元。學院現有省級重點學科1個,省級精品課程和校級精品課程兩門,校級重點建設課程4門,共主持省級、校級教學研究項目8項,獲省級教學成果一、二等獎5項;主編、參編多部十五規劃教材、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
城建與環境學院學術氛圍濃厚。主持和參加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星火計畫項目、農業部948項目、農業部公益性行業科研項目、省優秀青年基金項目、省十一五科技攻關項目等近20項課題研究,在植物營養、無公害農產品的環境調控、農業資源信息技術、園林設計、城市規劃等領域取得多項成果。學院積極利用自身的科技、智力資源優勢,通過科技成果轉化與企業、科研院所開展多層次多領域合作。目前已與省內外10多家企業建立了緊密型合作關係,成立了安徽省有機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創建了安徽省精準施肥技術公共服務平台。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學院注重學生素質和綜合能力培養,力促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學風優良,學生團結向上,積極進行科研訓練、文體活動和社會實踐,畢業生就業勢頭良好。近年來,有40多名畢業生考取了上海交大、浙江大學、北京科大、南京農業大學等高校碩士研究生,有多人獲得全國及省級優秀三好學生稱號。
城建與環境學院全體師生決心在校黨委、校行政的堅強領導下,自覺踐行“敬業、垂範、實踐、創新”的校訓精神,齊心協力,開拓進取,竭誠奉獻,為把城建與環境學院建成一流的教學和科研單位而努力奮鬥。引

下屬機構

城建與環境學院教學分委員會

主任委員:汪建飛
副主任委員:詹秋文
委員:詹秋文、於群英、陳世勇、肖新、王雪娟、吳偉東、李正江
秘書:李正江

城建與環境學院學術分委員會

主任委員:汪建飛
副主任委員:詹秋文
委員:張遠兵、楊仕勇、於群英、鄒長明、陳世勇、李孝良、周毅、肖新、李粉茹
秘書:肖新

城建與環境學院學位分委員會

主席:汪建飛
副主席:詹秋文
委員:張遠兵、楊仕勇、於群英、鄒長明、陳世勇、李孝良、周毅、肖新、李粉茹、李正江
秘書:李正江
專業介紹

專業簡介

地理信息系統

培養目標:培養具備紮實的地理信息系統與地圖學基本理論知識,較全面的空間信息表達、採集與套用技能,具有較寬知識面、較強創新創業能力的高級套用型人才。
主要課程:資料庫技術、自然地理、地圖設計、地圖編制、計算機地圖製圖、地理信息系統原理、GIS設計、GIS技術與套用、城市規劃原理、城市地理信息系統
就業方向:能在城市建設、區域規劃、資源環境、交通、人口、住房、土地管理、基礎設施建設和規劃管理等領域從事地理信息系統有關的技術開發、套用研究、生產管理、教學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學 制:四年。
授予學位:理學學士。

園林

培養目標:培養具備生態學、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等方面的基本知識,為城市建設、園林、林業部門和花卉企業從事風景區、森林公園、城鎮各類園林綠地的規劃、設計、施工、園林植物繁育栽培、養護及管理服務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主要課程:生態學(包括景觀生態、植物生態、城市生態)、觀賞植物學、園林植物遺傳育種、插花藝術、園林史、繪畫、設計初步(包括形態構成設計與表現技法)、環境藝術學、植物造景設計原理、園林建築設計理論等。
就業方向:能在園林和規劃設計等相關企業或相關部門行業從事管理、科研、教學、設計規劃、生產、技術開發與推廣等方面工作。
學 制:四年。
授予學位:農學學士。

城市規劃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等方面的知識,能從事城市規劃設計、城市規劃管理、決策諮詢、房地產開發等工作的高級專業技術人才。
主要課程:城市規劃原理、城市規劃設計、城市設計、計算機輔助設計、城市生態與環境保護、城市道路與交通、城市規划行政法規與城市規劃管理等。
就業方向:能在各級規劃設計企業或行政管理單位從事規劃設計與管理、城市道路交通規劃、市政工程規劃、園林規劃、建築規劃、城市房地產開發等工作。

環境工程

一、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環境污染治理、廢棄物資源化再利用、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基本知識;具有污染治理工藝設計和運行管理及工業廢棄物、農業廢棄物和城市垃圾資源化處置能力;具有環境規劃和管理、環境監測與評價技能,能在環境保護、規劃與管理、污染治理、節能減排、監測與評價等政府、企事業單位工作,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的高素質套用型專門人才。
二、培養要求
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掌握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原理,具有敬業愛崗、艱苦奮鬥、合作創新的精神,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專業基本知識和能力:
1、掌握數學、物理和化學等基本理論和知識,具備邏輯思維和實驗室分析動手能力;
2、掌握環境污染控制基本理論和知識,具備大氣污染、水污染等工藝和設備設計、開發及運行管理能力;
3、掌握固體廢棄物處置和資源化利用基本理論和知識,具備固廢處置方法選擇、工程實踐和資源化再利用的能力;
4、掌握環境規劃和管理基本理論和知識,具備環境規劃設計、環境經濟分析和管理、環境監測與評價能力;
5、掌握計算機套用和英語聽說讀寫基本技能,具備文獻檢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
6、掌握社交禮儀和陶冶情操等基本知識,具備良好的交際溝通能力;
7、掌握國家環境類職業技能考核基本知識,具備相應的職業技能。
三、專業方向
1、污染控制工程方向:具有大氣污染、水污染控制工程基本理論和知識,具備工藝流程選擇、設備和構築物設計及運行管理能力,能在污水處理廠、企業廢水處理站和環保設備公司工作。
2、固廢處理及資源化方向:具有固廢處理、處置和資源化再利用基本理論和知識,具備城市垃圾、農業廢棄物堆肥發酵和工業固廢有用物質提取回收能力,能在能源環保公司、有機肥料廠、垃圾處理廠、垃圾發電廠和企業節能環保部工作。
3、環境規劃與管理方向:具有環境規劃與管理、環境經濟分析、環境監測與評價和環境法規基本理論和知識,具備環境規劃、環境設計、環境管理、環境監測與評價和環境法律法規套用能力,能在環保局、規劃設計院、環境監測站、企業環境保護部和環境質量評價公司工作。

環境科學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環境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環保、城建、質監以及化工、石油、建築、冶金等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從事環境監測、環境評價和環境污染控制等工作的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的高素質套用型專門人才。
二、培養要求
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掌握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原理,具有敬業愛崗、艱苦奮鬥、合作創新的精神,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專業基本知識和能力:
1、掌握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實驗技能;
2、掌握環境科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具有較強的環境監測、環境評價和環境污染控制等方面的專業能力;
3、了解生態學、環境工程和資源環境科學等專業的一般原理和知識;
4、了解國家環境保護、自然資源合理利用、可持續發展等有關政策和法規;
5、了解環境科學的理論前沿、套用前景和最新發展動態,以及環保產業發展狀況;
6、掌握資料查詢、文獻檢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實驗設計、實驗數據整理和分析、論文撰寫的能力。
7、掌握計算機套用的基本技能,達到國家規定的本科生計算機套用能力。
8、具有閱讀和翻譯本專業外文資料的基本能力,達到國家規定的本科生外語水平。
三、專業方向
環境監測方向:學習掌握水質監測、環境自動連續監測技術和室內環境監測技術的理論知識和監測分析技能等,面向各級環境監測部門從事水、大氣、土壤、室內環境等監測分析工作。
環境評價方向:學習掌握環境質量評價、環境影響評價、環境風險評價、環境法規等基本知識,具備環境評價的基本能力,面向各級環境評價部門從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和環境管理工作。
環境污染控制方向:學習掌握水污染控制、土壤污染修復和固體廢物污染控制的基本原理與技術,具備水、土壤和固廢等環境污染控制的基本能力,面向各級環境管理和企事業單位從事環境污染控制和環境設備運行管理等工作。

農業資源與環境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農業資源與環境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夠在農業、土地、肥料、環保、農資等部門或單位從事農業資源調查評價和管理利用、科學施肥、農業環境監測和保護、經營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的高素質套用型專門人才。
二、培養措施與要求:
按照“整體素質高、知識結構優、專業套用能力強、實踐動手能力強、創新創業能力強、個性化發展能力強”的總體要求,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最佳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創新培養體制和機制,使畢業生具備全面的素養、優良的知識結構、突出的實踐套用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
1、深化產學研合作,強化套用型人才培養。在“萊姆佳班”校企合作辦學的基礎上,積極擴大與加深同其它企業的合作,讓更多企業參與專業教育,聘請企業專家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課程開發、兼職授課等,讓更多的老師與學生加入到產學研項目中來,培養大批適合社會需求的套用型人才。
2、凝練專業方向,突出專業特色。1998年教育部專業目錄中新增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結合我校該專業就業狀況,在土壤、肥料、環境、生態、土地管理、氣象、漁業等多個專業方向中凝練出土壤肥料和土地資源2個主要方向,突出專業特色。
3、重組課程體系,最佳化知識結構。將原來的專業選修課程整合成專業方向和個性化拓展兩個模組,其中專業方向模組為土壤肥料和土地資源,個性化拓展模組分人文社科和專業拓展兩個方向。
4、強化實踐教學,提高動手能力。科學安排實習計畫,將不同課程實習時間整合在相對集中的時段,根據企業實際需要安排實習內容。實驗獨立設課,提高核心課程的實踐教學比重,加強主幹課程和實踐課程,突出實踐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
5、改革教學內容,課本貼近生產。改編核心主幹課程實驗實習指導書,真正適合套用型人才培養要求和貼近生產實際;增加適應面廣、能突出本專業特色的專業課學時,調整充實專業課教學內容,不斷跟蹤最新發展方向。
6、改革實驗考核方式。土壤農化分析和環境監測2門課程實驗的考核採取“實驗報告+操作+口試”的方式;土壤資源調查與評價課程採取“調查報告(含圖件)+筆試”的方式。
7、推行雙證書制,拓展就業空間。在創新創業模組中增加雙證書的內容,並積極增加技能證書種類,提高學生專業技能使其成為“一專多能”套用型人才,以適應市場需求。
三、專業方向:
1、土地資源方向:學習與掌握土壤與土地資源的調查、評價與管理知識,具備土地資源的調查、評價、規劃和管理能力,面向土壤與土地資源管理部門和土地規劃機構。
2、土壤肥料方向:學習與掌握土壤養分管理和科學環保施肥技術、肥料製造加工與行銷技術,具備相應的操作與管理能力,面向肥料企業、農業生產企業和農業技術推广部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