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火筆畫

安徽火筆畫

安徽“火筆畫”是江淮地區流傳甚廣、極具民眾基礎的一種民間工藝美術。 “火筆畫”,又稱烙畫、燙畫。 解放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火筆畫”工藝美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安徽火筆畫安徽火筆畫
火筆畫源於明末清初,有三百多年歷史。用特製高溫鐵筆,借鑑國畫技法,運用遠近虛實、濃淡相間的方法,烙畫而成,很有特色。竹簧雕刻在竹簧上刻畫花鳥、人物、山水,表面光滑細膩,呈象牙色,別有風格。

安徽火筆畫的由來

安徽火筆畫安徽火筆畫
安徽“火筆畫”是江淮地區流傳甚廣、極具民眾基礎的一種民間工藝美術。
 “火筆畫”,又稱烙畫、燙畫。古代烙畫起源於西漢,興盛於東漢宮廷,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後來由於連年災荒戰亂,烙畫工藝曾一度失傳。直到明末清初,才真正走進民間並且逐步流傳開來。
以民間工藝美術大師劉祝華(1916—1991)及其弟子為代表的安徽“火筆畫”通過作畫工具的革新命名、作畫新材料(器具)的使用以及本土題材、內容的創新而形成獨立的流派。解放前,“火筆畫”主要以家族傳承、民間作坊和平民化、大眾化、實用化的形態生存。解放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火筆畫”工藝美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其製品自1956年開始出口,遠銷東南亞、北美及西歐各國。
河東區湯河鎮許洪剛,1992年退伍後,發揮油畫、國畫特長,專供火筆畫,相繼創作了《八仙過海》、《金陵十二釵》、《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彌勒佛》等系列作品,近年來作品多次在省內外獲獎,2006年,許洪剛被評為臨沂市十大民間藝人,同年6月在山東國際文博會獲大獎,2008年被臨沂市文化局評為十大民間剪紙藝術大師。

安徽火筆畫的特點

“火筆畫”的特徵是以“鐵”作筆,以“火”為墨,在木板、竹簧、宣紙、綾綢等不同材料上作畫。其作品大至數丈,小不足盈尺,具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然而,由於多種因素,“火筆畫”製作技藝自上世紀90年代始跌入低谷、凋敝零落,目前已處於瀕危失傳的境地,亟待國家和社會予以搶救和保護。
河南、廣東、浙江、江蘇和安徽等地都有生產。河南南陽烙花,解放前,採用鐵絲仿烙筆,在油燈上炙烤進行烙繪,僅能生產筷子、尺子、木梳等小件日用品。解放後對製作工藝和工具進行改革,由“油燈烙”改為“電烙”、“躺烙”、“座烙”,將單一的手工烙筆改為大、中、小型號的電烙筆,並可隨意調溫,從而發展了烙版、烙紙、烙絹等工藝。烙繪時可進行潤色、燙刻、細描和烘暈,色澤呈深淺褐色,古樸典雅,別具一格。產品行銷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烙花筷,1980年被輕工業部評為部優質產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