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吳青訓班革命舊址

安吳青訓班革命舊址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鹹陽城北45公里處涇陽縣安吳鎮安吳堡村。是在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員會領導下,以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的名義,在當時的國民黨統治區陝西省涇陽縣安吳堡舉辦的培訓青年幹部的重要場所。它是抗日青年的旗幟、革命青年的熔爐、中國青運史上的豐碑。 2016年12月,安吳青訓班革命舊址被列入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

舊址簡介

安吳青訓班革命舊址 安吳青訓班革命舊址

1937年洛川會議以後,西北青年訓練班從延安遷到涇陽,於1938年春遷至此地,共舉辦了6期訓練班,畢業學員13000多人,培養了大批青年幹部。1940年4月撤回延安。毛澤東為青訓班題詞,朱德親赴視察並作了題為《抗日形勢》的報告,林伯渠經常在此講課。青訓班班部設在安吳寡婦周氏正院,現保存完好。

地理位置歷史

位於涇陽縣安吳鎮安吳堡村。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中共中央為抗戰需要,在涇陽縣雲陽鎮籌建旨在培養青年幹部、發展抗日力量的訓練班(簡稱青訓班)。青訓班第四期以後遷至安吳鎮安吳堡村,時稱安吳青訓班。青訓班以吳氏莊園為活動中心,其前部為青訓班領導機關班部,中部為會議室和晚會處,後部為青訓班二連駐地。望月樓為青訓班副主任胡喬木及秘書處住處,其東挑角樓為青訓班主任馮文彬和教務處住處,其西為學員住處,其南為衛生處和一連住處。大操場位於吳氏莊園門前,其西北角大榆樹上懸掛銅鐘,青訓班作息以撞此鍾為號。迎祥宮為青訓班會場之一,系排演節目和舉辦晚會的場所。1940年4月,按照中央指示,青訓班全部撤離安吳堡。

主要景點

迎 祥 宮:

安吳青訓班革命舊址 安吳青訓班革命舊址

位於涇陽縣安吳鎮安吳堡村。由門朝南,面闊三間,明間為大門,兩側翼門較窄。三架梁,抬梁式結構。樂樓和山門相連而建,坐南朝北,面闊三間,進深三間。五架梁,抬梁式結構,山門楣間嵌匾石,陰刻楷書“迎祥宮”三字。樂樓現存舞台,三側原有彩繪屏風,吊頂八卦藻井。內側有一本匾,陰刻草書“清歌妙舞”。山門、樂樓柱頭轉角、補間均為五彩重昂斗拱,一斗三升。屏風枋板繪以蘇式彩繪。山門山牆前伸,磚雕仿木椽出檐,上施布紋板、筒瓦、溝頭滴水。刷頭內側有大量磚雕“萬字連珠”及花卉裝飾等。現存元至十七年(1280)所立《並 建大道迎祥宮》碑一通立樂樓前。據碑文記載,迎祥宮系涇陽縣德琳等選地創建於元至元年間。據當地人傳,清光緒末年,慈禧避難西安,安吳大富商吳周氏為迎聖旨捐銀十萬錢,復修、擴建該宮。

望 月 樓:

安吳青訓班革命舊址 安吳青訓班革命舊址

位於涇陽縣安吳鎮安吳堡吳氏莊園後。望月樓坐北朝南,面闊五間,進深三間。一層南有廊,廊通東、西兩側,廊深一米。有四門。圓拱磚卷門楣磚雕橫額“芭蕉夜雨”等,磚卷圓拱頂。和上層對應有柱處亦仿木柱磚砌為圓柱形。北側為樓梯,通二樓。二層為七架梁,抬梁式結構。廡殿式屋頂,施布紋板、筒瓦。該樓系吳周氏之子於民國初年所建,為吳氏花園中賞月納涼之用,因以為名。1985年,全部拆除重修。1988年彩繪。

吳 氏 莊 園

吳氏莊園 吳氏莊園

吳氏莊園位於涇陽縣安吳鎮安吳堡村。莊園坐北朝南。建築面積1012平方米。現存三進院落,依南北中軸線排列。(1)門廳:面闊八間,進深一間。自東數第四間安大門一合。(2)前院東西廂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3)大廳:面闊五間,進深三間。(4)過廳:面闊五間,進深一間。(5)後院廂房:東廂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西廂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6)退廳:面闊五間,進深一間。此建築無文獻記載。據傳吳氏家共有東、西、南、北、中五院,該院為東院之一部分。其中退廳為吳周氏住處

歷史故事

吳 周 氏:

(1868—1910),清涇陽縣魯橋鎮孟店村(今屬三原縣)人,女,地方財閥。娘家為名門世族。17歲時出嫁涇陽縣安吳鎮安吳堡村吳家,丈夫吳聘因染疾不愈,婚後數日死去,因吳家無男丁承嗣,吳周氏成為吳家惟一繼承人,此後吳周氏即被稱為“安吳寡婦”。
其婆家祖先,唐朝時由江蘇遷來,為確保後輩永遠安寧,遂將住地起名“安吳”。後歷各朝,子孫繁衍,至清初興盛發達起來。其時吳氏兄弟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大家,又稱五大院,以東院最為興旺。吳周氏婆家的曾祖父吳恆德即是東院人。及至祖父吳萼軒(字汝英),在甘肅涼州一帶經商獲利,用銀子捐得“誥授武德騎尉衛守府”的官銜。公公尉文(字漢章)時,一方面續用銀子捐官,先後任湖北後補道台、山西寧武知府等職;另一方面憑藉辦理淮鹽鹽務(在戶部註冊,承辦江蘇、江西、安徽等省鹽業的專賣權)、掌握數百鹽引(即朝廷發給的鹽業專賣執照)之便,在揚州設立鹽務總號“裕隆全”,各地設立分號,一年就有數百萬兩銀子收入,成為遠近聞名的大鹽商。光緒丙子年(1876)尉文去世,吳家商業開始衰敗。吳周氏來吳家接管家事後,“垂簾聽政”,精明用人,勤於算計,極盡理財聚財之能事,使吳家商業又迅速走向繁榮興旺。吳家原有產業如江蘇、江西、安徽等省淮鹽經營繼續得以維持,又先後在湖北、上海、四川、重慶、甘肅及陝西各地設立很多商號,各大商埠、碼頭都有吳家的生意,勢力逐漸擴張,當時民間流傳一句話“吳傢伙計走州過縣,不吃別家的飯,不住別家的店”,形容其實力雄厚。吳周氏憑藉龐大資本和官商勢力,壟斷居奇,巧取豪奪,在生意興隆時期(1890—1900)聚集了大量財富。她在安吳堡內仿效北京紫禁城格局,建設工程浩大的豪華住宅,廳堂陳設都是當時極品,日常起居也極為富貴奢華,僕役人數達2000餘人,全年花費十餘萬銀兩。隨著財產不斷增加,吳周氏謀求取得政治地位。光緒庚子年(1900),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慈禧太后倉皇逃到西安避難,吳周氏趁機以“助紓國難”名義,向慈禧太后貢銀十萬兩。慈禧嘉許其舉,誥封二品夫人(吳周氏死後被誥贈一品夫人),賜御筆親書“護國夫人”的金字牌匾。吳周氏為顯示榮耀,大肆鋪張,上演大戲三天三夜。此時她躋身皇帝國戚,聲名顯赫,是一生中鼎盛時期。吳周氏亦曾為賑濟災民、修建文廟等公益事業捐助大筆銀兩。守寡20餘年,運用聚財博名的精明手段,使吳家成為關中著名的大家望族,本人亦被民間視為“活財神”。終年42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