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貞觀二十年(646年)唐破薛延陀後,鐵勒諸部內附。 次年(647)正月置瀚海都督府(回紇部)、燕然都督府(多濫葛部)、金微都督府(仆骨部)、幽陵都督府(拔野古部)、龜林都督府(同羅部)、盧山都督府(思結部)等六都督府,皋蘭州(渾部)、高闕州(斛薛部)、雞鹿州(奚結部)、雞田州(阿跌部)、榆溪州(契芯部)、林州(思結別部)、顏(白部)七州,各以部帥為都督、刺史,鏇設 燕然都護府以統之。八月,鐵勒諸部中最遠的骨利部來附,置為玄闕州。後又以結骨、葛邏祿諸部置堅昆都督府、陰山都督府、大漠都督府、玄池都督府和渾河州、狼山州等都督府和州,均歸燕然都護府統領。都護府治故單于台(今內蒙古杭錦後旗東北烏加河北)。 轄境相當於今內蒙古烏加河以北的蒙古國全境、俄羅斯額爾齊斯河、葉尼塞河上游及安加拉河、貝加爾湖周圍地區。
龍朔三年(663),都護府移於漠北回紇本部,治今蒙古國哈爾和林西北,改名 瀚海都護府,與雲中都護府以磧為界,領磧北諸羈縻府州。總章二年(669)改名為 安北都護府。儀鳳四年(679年)後突厥興起於漠南,垂拱元年至垂拱二年間(685年~686年)漠北皆為其所並 ,回紇、契骨、思結、渾等部度磧徙甘、涼間 ,垂拱元年(685)僑置安北都護府於居延海西之同城 (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南),不久又內移至西安城(今甘肅民樂西北),聖曆元年(698)遷至單于都護府舊治雲中古城(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
景龍二年(708),張仁願於河套北築東、中、西三受降城,遂移安北都護府治西受降城(今內蒙古烏拉特中後旗西南烏加河北)。開元三年(715)移治中受降城(今內蒙古包頭西南黃河北岸)。天寶初置附郭陰山縣。天寶八載(749),都護府復移治橫塞軍(今內蒙古烏拉特中後旗西南陰山南麓),由軍使兼理府事。十四載(755)又移治大安軍(乾元後改名天德軍,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東北烏加河東)。
至德二年(757)改名 鎮北都護府。興元後遂不復見。會昌年間復改單于都護府為安北都護府。五代地入契丹,遂廢。都護府在同城、西安時,當領有內遷甘、涼間的回紇等部,仍有瀚海等府州名號。其後回紇等部北還投突厥,都護府東遷磧南,所領部落府州無考。
註:黑體字為安北都護府歷次所改之名。
歷任安北都護
李素立,稱燕然都護,貞觀21年(647)開始
元禮臣,燕然副都護,貞觀22年左右
姜協,姜寶誼之子,燕然都護,永徽中(650-655)
任雅相,燕然都護,顯慶二年(657年)左右
蕭嗣業,燕然副都護,顯慶二年(657年)左右
龍朔三年(663年)改稱瀚海都護
劉審禮,檢校瀚海都護,麟德二年(665年)左右
總章二年八月(669年)改稱安北都護
龐同福,濮國公龐卿惲之子。
姜簡,郕國公姜行本之子。
孫俊,宰相孫處約之子。
李旦
王晙
張知運
李嗣真
僕固懷恩
郭子儀
行政區劃
都督府
瀚海府(回紇) 金微府(仆骨) 燕然府(多濫葛) 盧山府(思結) 龜林府(同羅) 新黎府(拔悉密) 幽陵府(拔野古) 堅昆府(黠戛斯)
州
皋蘭州(渾) 高闕州(斛薛) 雞鹿州(奚結) 雞田州(阿跌) 榆溪州(契苾) 蹛林州(思結別部) 窴顏州(白霫) 仙萼州 稽落州(阿特) 浚稽州(薛延陀) 居延州 渾河州(葛邏祿) 燭龍州(俱羅勃) 余吾州(骨利乾) 玄闕州(骨利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