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門解釋
是鏡頭前阻擋光線進來的裝置,一般而言快門的時間範圍越大越好。秒數低適合拍運動中的物體,某款相機就強調快門最快能到1/16000秒,可輕鬆抓住急速移動的目標。不過當你要拍的是夜晚的車水馬龍,快門時間就要拉長,常見照片中絲絹般的水流效果也要用慢速快門才能拍出來。
至於單眼相機常見的b快門功能,雖然可由你自由決定曝光時間的長短,拍攝彈性更高,不過目前大多數的消費性數位相機都還不能支持,最多提供如2秒、8秒、16秒等較慢速度的默認值。
快門時滯時間
相機在不使用對焦鎖定功能同時保證在自動對焦工作狀態下,從按下快門釋放按鈕到開始曝光的這段時間稱為快門時滯時間。
快門先決曝光模式
由我們先自行決定快門速度後,相機測光系統依當時光線的情形,自動選擇適當的光圈f值(可為無段式的f值)以配合。設有曝光模式轉盤的數位相機,通常都會在轉盤上刻上’s’字母來代表快門先決模式。快門先決模式適合於需要控制快門的攝影。利用高速快門可凝結動作,利用慢速快門可令行駛中的車輛變成光束。
快門延遲
相機按下快門,這時相機自動對焦、測光、計算曝光量、選擇合適曝光組合…進行數據計算和存儲處理所需要的時間稱為快門延遲。
快門檔
快門速度通過秒或幾分之一秒來表示時間的長短。不同的相機生產廠家的機身會有不同的快門速度起始範圍,這個範圍也是很重要的。所有的單鏡頭反光照相機至少都有以下的快門速度(也許會更多):1、1/2、1/4、1/8、1/15、1/30、1/60、1/125、1/250、1/500、和1/1000秒。有些相機的速度會使用簡略方式,如把1/30秒標記為“30”。為了區分秒和分之一秒,一般會在機身上使用不同的顏色或其特殊的標記標示這些數字。例如,Nikon和Canon的機身通過在數字2後面加一個分號(")標記來表示秒,因此2"表示2秒而不是1/2。仔細閱讀你的相機的說明書,看看你的相機是如何進行區分的。
看了上面一系列的快門速度會發現,每一個快門速度都是前一個速度的一半,而是後一個的一倍。例如,1/125秒是1/60秒的一半,而是1/250秒的一倍。它們都相差一“擋”,每一擋都相差一半或一倍的時間。從1/125秒到1/250秒移動了一擋(時間減半),到1/500秒又移動一擋(再次減半),到1/1000秒就移動了三擋。來個小小的考試:從1/30秒到1/500秒需要移動幾擋?再往相反方向(往速度慢的快門方向),從1/30秒到1/2秒需要移動幾擋?你知道正確的答案嗎?答案很簡單:都是需要移動4擋。
當相機設定為某種特定的自動曝光模式時,大多數相機可以實現“無級”的快門速度。也就是說,快門速度可以被電子裝置決定並設定為任何快門速度,而不受固定的擋位的限制。但即使相機被設定為這種模式,“減半”和“加倍”的概念依然存在。在最近幾年新上市相機中,大部分相機的快門速度可以進行1/3擋的增減
計算
快門速度是以秒來衡量的。那么,什麼樣的快門速度才能稱得上是安全快門速度呢?實際上,安全快門並非是一成不變的,它與所使用的鏡頭焦距密切相關。安全快門速度是焦距的倒數,也就是安全快門速度=1/焦距。例如,如果在佳能EOS 30D上使用一支50mm的鏡頭,那么1/80s就是安全快門(因為EOS 30D的焦距轉換係數為1.6,所以50mm的鏡頭的實際等效焦距是80mm)。如果選擇1/125s或者1/250s的快門速度,能夠保證拍攝的穩定性。反之,如果選擇1/30s的快門速度,則有可能會出現“拍虛”的情況。
意義
拍片的時候,經常會出現出片模糊的情況,造成這種情況往往是因為拍攝時的快門速度沒有達到安全快門,手的抖動就會直接反映到照片中,導致出現拍虛的情況。簡單一點說,安全快門就是通常情況下使出片不模糊的最慢快門的一個邊界線,在實際拍片過程中,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數值計算,使用某一快門時候,只要出片不模糊,就可以稱這一快門速度為安全快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