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丘市革命烈士陵園

烈士陵園安葬著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以來五個時期為國捐軀的烈士。 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烈士4名。 紀念碑後20米處,一座仿古對稱式建築為革命烈士紀念堂和革命烈士事跡陳列館。

安丘市革命烈士陵園舊址位於市區人民路東部北側,始建於1964年,1972年增建革命烈士紀念堂、陵園接待室和兩個紀念亭,總面積24畝,總計有烈士2135名,其中本市籍1837名,外籍298名;榮立一、二等功榮譽稱號的124名。
1997年,根據城市發展的需要,市革命烈士陵園遷建至市區以東二公里的青雲山南麓。這裡緊靠占地3200畝的青雲山民俗遊樂園,風景優美,環境幽雅,可以將遊覽與悼念活動融為一體。站在山坡的頂端,還能鳥瞰安丘城區的全貌。整個陵園循山勢構思布局,碑園建築把突出革命英烈的奉獻精神與美麗的湖光山色溶為一體。陵園內共建有革命烈士紀念碑、革命烈士紀念堂和革命烈士事跡陳列館等紀念性建築物,占地面積61.68畝,總投資840萬元。
烈士陵園安葬著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以來五個時期為國捐軀的烈士。
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烈士4名。有參加廣州起義犧牲的臨浯鎮芝畔村的劉增和參加廣州果壟戰鬥中犧牲的興安街道曹家樓村的曹星海;有受組織派遣打入楊虎城部隊作兵運工作犧牲的金冢子鎮潘家莊村潘剛三;還有在安丘縣南流村英勇犧牲的原濰縣縣委書記莊龍甲(濰縣莊家村人)等。
抗日戰爭期間犧牲的烈士有,原濰縣中心縣委書記、南流鎮宋家莊頭村宋希來和抗日救國軍某部排長王世昌。
解放戰爭時期的烈士1573名。有中共安丘縣委書記徐仲林(萊陽市徐家莊人);有堅貞不屈、慷慨就義的原淮安縣委書記陳克(萊蕪縣五區馮家林村人);有寧死不屈年僅18歲的官莊區婦聯主任張爾芳等。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犧牲在朝鮮戰場上的烈士有徐慶祥、辛長樂、李千勝等134名。
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烈士195名。他們有為搞科研而獻身,被追認為“雷鋒式戰士”、一等功臣、官莊鎮官莊東村尹淑亮;有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英勇殺敵,榮立二等功的金冢子鎮三河村冀振國;有捨己救人壯烈犧牲的一等功臣、賈戈街道勝利新村的王炳奎等。
烈士陵園的各項建設既莊重肅穆,又符合現代建築設計的風格特點。幾個主體建築大都體現了安丘解放“一·一五” 戰役的紀念意義。整個陵園自西向東分為三個區,西面是辦公區,中間是悼念區,主要建築有紀念碑和紀念堂,南北兩側為烈士墓區。
通往烈士陵園前面是台階路,共115層踏步,表示“一·一五”戰役的勝利。台階路盡頭,陵園門口前,是一個仿古牌坊式大門,在城區能夠看得到,十分壯觀。道路兩旁的綠化草坪里坐落著兩座漢白玉建成的革命烈士紀念亭。
陵園中央是300平方米的紀念廣場和革命烈士紀念碑。紀念碑通高21.35米,代表在安丘犧牲的2135名安丘籍和外籍烈士的英名萬古流芳。紀念碑的外形是四桿豎立的槍的變形組合,代表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四個時期,寓意“槍桿子裡面出政權”,安丘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通過武裝鬥爭獲得了解放。紀念碑的正面是毛澤東手寫體“革命烈士紀念碑”鎦金大字和“一·一五”戰役字樣,背面是毛澤東手寫體“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和碑文,南北兩面鐫刻著2135名安丘籍烈士和在解放安丘戰鬥中犧牲的外籍烈士的英名。
紀念碑後20米處,一座仿古對稱式建築為革命烈士紀念堂和革命烈士事跡陳列館。紀念堂綜合運用圖像、文字及聲音等多種手段,介紹了各個歷史時期著名烈士的英雄事跡,懸掛著革命先烈莊龍甲、徐仲林、陳克、李安仁、張爾芳、王友勝和王炳奎等烈士的遺像,以及他們生前革命活動的照片。在紀念堂內附設了革命烈士英名錄兩個版面,以及各界幹部民眾、各級黨政軍領導、烈士們的遺屬等悼念活動的100多幅照片。
紀念碑東北、東南處是排列整齊的烈士墓區,白色的烈士墓丘和玉色墓碑鑲嵌在青松翠柏之中,整個墓地顯得格外莊嚴肅穆,這裡安葬著300名烈士的忠骨。
整個陵園以花草松柏覆蓋,陵園後部以蒼松翠柏為主,象徵革命先烈精神萬古長青。中部的花壇及紀念碑周圍的黃櫨、紅楓等樹林,象徵先烈的精神永存。廣場兩側以矮生植物為主,開闊視野,兩把火炬造型象徵革命先烈點燃的火把熊熊燃燒,引導後人繼續前進。每當夕陽西下,潔白的紀念亭、翠綠的松樹、草坪,造型別致的紀念碑、古香古色的紀念堂等建築,在夕陽餘輝的襯托下,構成了一幅絢美的圖畫。
陵園始終將褒揚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並採取多種形式,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市革命烈士陵園先後被授予“山東省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和“濰坊市青少年教育基地”稱號。每到清明節來臨之際,前來祭掃的黨政軍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及社會各界人士,約有140多個單位、近4萬人次。同時,每年都有企事業單位、政府機關、學校在此進行入黨、入隊宣誓等各種不同的活動,成為安丘人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點場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