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濤[東南大學教授]

孫立濤[東南大學教授]
孫立濤[東南大學教授]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孫立濤,男,1976年10月出生,山東海陽人,2005年3月在中國科學院上海套用物理研究所獲博士學位,2005年至2008年於德國美因茨大學(University of Mainz)物理化學所做Research Fellow,2009至2010年於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University of Strasbourg)做訪問教授。2008年3月加入東南大學微電子機械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被聘為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現任東南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微電子學院(國家示範性微電子學院)院長。 2015年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2015年入選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2016年12月入選“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 ,2017年12月入選國家“萬人計畫”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1999年及2002年於瀋陽工業大學分別獲學士和碩士學位。

2005年3月在中國科學院上海套用物理研究所獲博士學位。

2005年3月至2008年3月於德國美因茨大學(University of Mainz)物理化學所做Research Fellow。

2009至2010年於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University of Strasbourg)做訪問教授 。

2008年3月加入東南大學微電子機械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被聘為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

小平科技創新團隊 小平科技創新團隊

2015年孫立濤教授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 。

2015年入選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

2016年入選首屆江蘇省“青年雙創英才” 。

2016年12月入選“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 。

2017年12月入選國家“萬人計畫”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孫立濤教授 孫立濤教授

2015年度全國大學生“ 小平科技創新團隊”入選團隊名單公布,孫立濤教授指導的“東大納皮米研究團隊”成功入選,這也是東南大學首次獲得此項殊榮 。

孫立濤教授現任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科研副院長(科研) 並主持學院行政工作 ,MEMS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東南大學-FEI納皮米中心主任 ,東南大學-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先進碳材料套用聯合研發中心主任 ,江蘇省真空協會秘書長 ,《電子器件》雜誌總編輯 ,中國電子顯微學會常務理事 。

孫立濤教授還擔任IEEE納米技術委員會南京分會主席,中國石墨烯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標準化委員會委員,江蘇省石墨烯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副秘書長,歐盟10億歐元“石墨烯旗艦項目”國際評審專家等 。

研究方向

孫立濤教授 孫立濤教授

新型納米材料的可控制備與動態結構表征。

納米單體結構的力、熱、電特性的原位測試。

原子尺度高精度納米集成製造與納米操縱。

電子顯微鏡內納米實驗室的構建與方法研究。

新型納米器件與相關技術研究 。

主要貢獻

近年來,孫立濤教授共發表研究論文140餘篇,被SCI論文他引近3300次,單篇最高引用超過350次 。其主要的創新性研究成果先後以第一作者或通訊發表於Science, Nature, Nature Materials, 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D Materials, Nano Energy, MRS Bulletin, Small, Carbon, Nanoscal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 IEEE-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等國際知名期刊 。目前已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近30項,國際專利2項,先後被邀請在國際、國內會議做報告30餘次。

孫立濤教授及其指導的研究團隊,通過在透射電鏡里原位搭建納米實驗室的構想,發展了多種基於原位電子顯微學的創新性新技術和新方法,從原子尺度揭示了納米材料的各種特殊性能與結構之間的相關性 。

2013年5月,孫立濤教授團隊與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郭萬林教授課題組合作在二維材料原位電子輻照加工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發表於《 Nature Communications》(2013, 4, 216-219)上;該項研究藉助具有皮米分辨的高分辨透射電子顯微鏡,實現了自上而下的亞納米加工技術,獲得了已所發現最小的硫化鉬一維結構(寬度為0.35 nm的納米帶),同時在原子尺度上動態觀察了材料在電子束輻照作用下的結構演變全過程。結合理論計算,確定了該一維納米帶結構為Mo5S4晶體,帶隙為0.77 eV,楊氏模量300GPa,是一種具有優異力、電特性的新型納米半導體材料,對納米器件的原位構建具有重要意義。

2014年10月,孫立濤教授團隊及合作者,改進了一種原位電子顯微技術,在國際上首次觀察到10納米以下金屬銀晶體顆粒在室溫下的類液態形變行為,研究成果以封面論文的形式發表在權威期刊《 Nature Materials》(2014, 13, 1007-1012)上;這一發現暗示隨著金屬顆粒尺寸減小,經典的Hall-Petch規律中“越小越強”不再適用,會逐漸過渡到“越小越弱”。同時,這項工作對如何維持下一代納米電子器件中的互連線和電極的穩定性,以及如何實現超小尺寸的納米加工工藝,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電驅動的陽離子交換方法用於製備單一異質納米結構示意圖 電驅動的陽離子交換方法用於製備單一異質納米結構示意圖

2017年4月,孫立濤教授團隊的關於電驅動的陽離子交換方法用於製備單一異質納米結構的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2017, 8, 14899)上;研究人員通過控制遷入離子源的接觸位置,可以對複雜結構中的納米單體進行選擇性製備與修飾,且可以精確的控制陽離子交換的反應過程,製備出不同程度的異質結構納米晶。該研究工作不僅證明了電驅動的陽離子交換方法是一種可控制備異質結構納米單體的有效方法,同時也為理解陽離子交換過程中異質結構形成的微觀機制提供了可視的、直接的證據,讓納米尺度下材料和器件的加工與製備更清晰、更精準、更可控。

孫立濤教授目前正從事新型納米材料與納米器件的研究工作,先後主持及參加國家、省部級研究項目二十餘項,包括江蘇省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儀器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地區)合作交流項目 ,973研究課題等 。

獲獎記錄

孫立濤教授還曾獲2009年度“江蘇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333工程”突出貢獻獎、石墨烯標準化傑出貢獻獎等,指導學生在第十三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獲得了二等獎、江蘇省一等獎,他本人獲得了優秀指導教師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