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孟憲峰的人都知道,他是個普通的修鞋匠,但可能不知道他還是一名退伍軍人。孟憲峰1972年參軍,第二年光榮地加入了黨組織,雖然只有國中文化,但憑著一股子鑽勁,刻苦訓練,逐漸成為一名全能炮手,曾9次立功受獎,並被團里樹為學雷鋒標兵。在唐山抗震救災過程中,他奮不顧身地搶救民眾的生命和財產,被部隊授予個人一等功,並在人民大會堂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從那時起“能夠幫助別人”這個想法就紮根在孟憲峰的心中。
從1995年開始,孟憲峰退伍,在通州區中倉小區南門外擺了一個修鞋攤。過了些日子他發現,緊挨著鞋攤的那座樓里,楊義昆老兩口的獨生女兒和女婿都不在身邊,於是他就主動幫助老人乾一些力氣活,像買煤、換煤氣什麼的。1997年,楊大媽得了重病,他就帶著愛來到老人的家裡讓她幫助做飯、洗衣服,一起輪流照料著楊大媽,有時忙不過來乾脆就不出攤了。
不久,楊大媽去世了,為了不讓楊大爺感到孤獨,孟憲峰去他家的次數就更多了。可就在楊大媽病故兩年多後,楊大爺患了肝癌,已到了晚期,為了讓大爺積極配合大夫治療,他沒有把實情告訴老人,而是和老人的女兒一起給老人積極治療,老人的病情急劇惡化,臥床不起,大小便失禁,住進醫院,需24小時陪床,孟憲峰把家裡活兒安排好後,日夜守護在楊大爺身邊,為老人接屎接尿、洗臉、擦身,他愛人還主動擔起送飯、洗衣、拆洗被褥等家務活。楊大爺彌留之際,拉著孟憲峰的手說:“這么些年,多虧了你了,那年你楊大媽走了以後,我就怕一個人在家,幸虧有你了,天天來看我,現在我解脫了,你楊大媽等著我呢。我們老兩口團聚去了……
幾年的修鞋生涯,孟憲峰早已把中倉小區當成了自己的家,在照顧楊大爺的同時,也儘可能地為小區其他居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平時大家有點什麼活兒也都願意找他幫忙。鞋攤附近是一所國小,一些孩子放學後,總是到他的鞋攤這兒等家長來接,在學生家長眼裡,他的修鞋攤就是孩子們的安全島;小區裡有許多老人,不少老人常到他的鞋攤下棋聊天,在老人們眼裡,這裡就是他們的業餘文化活動站。
北京電視台“大寶真情互動”節目得知孟憲峰的先進事跡後,邀請他去攝製節目,在節目錄製的現場,他把自己應得的5000元錢捐給了身患重病的學生。他覺得,自己的困難是生活的困難,生病學生的困難是生命的困難,他應該力所能及,伸出援手。多年來,幫助別人做好事,已經成了孟憲峰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一天下來,如果沒有幫助別人做點事兒,他就會覺得少了點什麼。孟憲峰常說:“存金存銀不如存德”,只要少算計些個人的得失,多點奉獻精神,做人做事以德為先,以德為準,人與人之間就會建立起和諧、友善、誠信的關係,社會風氣就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