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大傳

孟子的“性善論”與“良貴”說一 孟子的“民本”思想一 孟子對“美”的界說三

內容介紹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研究我國古代文化巨匠孟軻的生平事跡和思想,並進行全
面、系統評述的專著。書中對孟子的出身、籍貫及非凡的一生行跡作了必要的
考證和描述,對其親屬、弟子的情況作了細緻交代。書中著重對孟子繼承和豐
富孔子首創的“仁”的學說,以及對“王道”與“仁政”、“民貴君輕”說、道德觀、
“天命觀”、“性善”論、“天人合一”觀等進行了闡述,涉及和包括了孟子的政
治、經濟、社會、哲學、歷史、教育、美學等方面的重要思想。作者充分吸收了古
今學者的大量研究成果,又從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的角度對孟子思想進行新
的闡發;尤其是在提煉、發掘孟子思想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方面,作者
付出了心血,這不僅有益於中國的文化建設,而且足以警省世人,予人以啟
迪。全書以宏富翔實的資料、精審細密的考證和娓娓道來的文筆,為讀者提供
了一部具有可靠性和可讀性的孟子生平傳記,同時對孟子研究中的諸多懸案
及有關疑難問題均提出作者的創見。這部書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作者介紹

劉鄂培1927年生,湖南平江人。
195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哲學系;
1953年,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畢
業。任清華大學教授、岳陽大學客
座教授。從事中國思想史、中國哲
學史的教學和研究。
主要學術著作有:主編《張岱
年文集》全書共六卷。合著《中國
唯物論史》並任副主編。合著《周
易知識通覽》。研究孟子的個人著
作有 :《孟子選 講》 和《孟子大傳》。

作品目錄

目錄

導論
第一篇
第一章 生平述略
一 生卒與籍貫
二 家世與入仕
三 母教與師承
第二章 遊說諸侯
一 問題與焦點
二 歷程與言行
第三章 聚徒講學
一 教學相長
二 孟門弟子
第四章《孟子》其書
一 作者及著作年代
二 外書四篇
三 外書四篇的真偽
四 清刊本《孟子外書四篇》
第二篇
第五章 先秦“仁”學體系的奠立及孟子的貢獻
一 先秦“天人觀”的發展及“重人”思想的形成
二 中國古代“仁”的發端及孔子首創的“仁”的學說
三 孟子對“仁”的學說體系的巨大貢獻
第六章 孟子的“性善論”與“良貴”說
一 中國古代“人性論”的發端
二 孟子對人性的界說
三 孟子的“性善論”
四 孟子“性善論”的理論意義
五 孟子的“良貴”說及其意義
第七章 孟子的“民本”思想
一 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的發端
二 “仁”的學說是“民本”思想的理論基石
三 孟子的“王道”政治哲學
四 孟子的“民貴君輕”說和樸素的民主思想
五 孟子的“仁政”思想和措施
第八章 孟子的國家、社會學說和經濟學說
一 孟子的國家學說
二 孟子的社會分工說
三 孟子的經濟分工說
四 孟子土地改革的藍圖――井田制
第九章 孟子的道德觀及精神境界說
一 孟子的道德起源說和後天的教育、環境
對道德的作用
二 “反求諸己”――自省的道德修養方法
三 “尚公”的道德觀
四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中華民族的“民族魂”
五 “浩然之氣”、“捨生而取義”:孟子的人生精神境界
六 “萬物皆備於我”:孟子最高的理想精神境界
七 “生於憂患”:從艱苦磨鍊中提高精神境界的方法
第十章 孟子論心、性、天、命及“天人合―”觀
一 孟子論“心”、“性”、“天”、“命”
二 “天”與“人”
三 “命”、“天命”與“人為”
四 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觀概述
五 孟子的“天人合一”觀及其特徵
六 古代“天人合一”觀的現實意義
第十一章 孟子的認識論――反映論、可知論
一 “盡信書,不如無書”――重視直接經驗
二 “登泰山而小天下”――統觀全局
三 尚功利的“客觀效果論”
四 重視環境對人的認識的作用
五 孟子的認識論是可知論
六 強調思維能動性的反映論
第十二章 孟子的教育思想
一 “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教育者必先受教育
二 “申之以孝悌之義”――重視道德教化
三 “仁且智”――道德教育與知識教育結合
四 孟子的教育方針
五 孟子的教育方法
第十三章 孟子的美學思想與中國傳統美學
一 中國傳統美學的基礎――自然哲學
二 孟子對“美”的界說
三 重本質、重意境、重神似――孟子對中國傳統美學之影響
四 “上下與天地同流”――孟子的“大化流行”宇宙觀及其對中國繪畫“透視法”的影響
第三篇
第十四章 孔孟對中國文化的主要理論貢獻
一 “仁”――建立了以“仁”為核心的儒學
二 “和”――奠立了重“和”的價值觀及思維方式
三 “公”――創立了“尚公”的社會學說
第十五章 中國文化及儒家學說的發展與展望
一 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三個時期
二 中西文化傳統各有短長
三 中國歷史上的文化之爭
四 新的時代及新的文化觀
後記
附 孟子生平行跡年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