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以通俗的語言,豐富的歷史情節,分三十五章篇幅,記敘了我國古代最富盛名的儒家學者孟子生活的時代以及有一生不平凡的經歷。書後還附有孟子年譜和孟子名言選譯,供愛好者參考。
聖人亦常人。孟子這位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有著像普通人一樣的生活和奮鬥史。從一個孝子、一個求學若渴的學生,到一個誨人不倦的師長、一個博學忠貞的賢臣,再到一個為民疾呼的智者。《孟子》學說煉成過程的背後,其實是孟子從凡人到聖賢的遞進。本書運用大量詳實的史料,再現了孟子跌宕起伏的一生。
作者簡介
曹堯德,男,漢族,1937年12月出生於山東省黃縣(今龍口市)。1959年畢業於曲阜師範學院中文系,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
目錄
第一章沂水遐思嶧山冥想
第二章三遷教子買肉啖兒
第二章慈母斷機孺子悟途
第四章聲震學宮譽滿鄉里
第五章赴魯遊學歸里育才
第六章子思書院孟子學堂
第七章春遊嶧山秋察潮水
第八章因材施教循序漸進
第九章人性之辯盡心之說
第十章孟子游齊匡章勝秦
第十一章擁楹而嘆歸魯葬母
第十二章曲折道路艱難歷程
第十三章倡導井田駁斥許行
第十四章諍諫惠王斥責白圭
第十五章再適齊國首見宣王
第十六章制民之產與民同樂
第十七章雪宮論政阻毀明堂
第十八章深山避暑客卿進諫
第十九章憑弔古人教育弟子
第二十章孟子談勇田嬰諫君
第二十一章宣王求教孟子論政
第二十二章客人來訪主人接見
第二十三章弟子詢問夫子解答
第二十四章赴蓋之前暴雨之後
第二十五章王獾施計孟子居蓋
第二十六章叛逆弟子忠誠衛士
第二十七章出吊於滕歸慰於齊
第二十八章燕王讓國齊土興帥
第二十九章屺母觀海黃河垂釣
第三十章避召不見辭卿欲歸
第三十一章晝邑三日石丘之辯
第三十二章落葉歸根遊子還鄉
第三十三章好辯之辯解詩之解
第三十四章孟子發憤萬章請教
第三十五章天地不公萬民垂淚
附錄一:孟子年譜
附錄二:孟子名言選譯
後記
前言
孟子名軻,鄒國人,其生年、卒年、享年、經歷,史學家歷來眾說紛紜,僅《孟子年譜》一類的書,恐有十種之多,這些《年譜》出入很大,但卻各有考證,俱都言之成理。經過比較和分析,本書取中國社會科學院孫開太教授《孟子年表及其說明》的意見。 關於孟子的父母,史書記載的很少。《春秋演孔圖》以及《闕里志》等書說他父親名激,字公宜;母親娘家姓仉。但許多學者都認為這“是些無稽之談”。既然再也找不出其他的說法和證據,本書便以此為依據,將這“無稽之談”作為事實來寫。
西漢韓嬰的《韓詩外傳》載有孟母“斷機”、“買東家豚肉”以及“不敢去婦”等故事,劉向的《列女傳》還載有孟母“三遷”和“去齊”等故事,但許多史學家認為,這都是些靠不住的野史,本書卻將這些作為史實根據來寫。
《孟子》一書的作者,古今有三種不同的看法:一、孟柯自己所著。
二、孟子死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之徒共同記述的。三、《史記.孟荀列傳》中所說的:“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楊伯峻教授說,從這幾句話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概念:《孟子》的著作,雖有萬章之徒參加,但主要作者還是孟子自己,而且是在孟子生前便基本上完成了的。本書取第三種看法。
孟子的生平有一個突出的特點,這便是四十三歲前是個空白,史書上無任何記載,《孟子》一書中更未留下隻言片語的記錄,因此本克思當談到法國的小農時曾說:“他們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別人來代表他們。他們的代表一定要同時是他們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們上面的權 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權力,這種權力保護他們不受其他階級侵犯,並從上面賜給他們雨水和陽光。”(《馬克思恩格斯選集》)這是孟子研究的新成果,新觀點。的確如此,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中,很難找出一個像孟子這樣代表農民的思想家,他第一個響亮地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從表面上看,孟子很講天命,但孟子心目中的天便是民,天意便是民意。 孟子將舜繼堯、禹繼舜、啟繼禹都說成是天意,而這個天意便是百姓的願望和要求。“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百姓的眼睛就是天的眼睛,百姓的耳朵就是天的耳朵。民便是天,他至高無上,應該享有絕對的權 威。本書突出了孟子這一代表人民利益的觀點。
長期以來,孟子是作為封建主義的代理人而被口誅筆伐,“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和“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是他的主要罪惡。然而孟子研究的最新成果表明,這兩句話不是孟子的罪惡,而是他的功勞,因為它肯定了人類歷史上社會分工的必要性,反映了一定歷史時期必然存在的剝削與被剝削兩大階級的對立關係,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本書對此持肯定的觀點和態度。
寫歷史傳記小說不易,特別是有爭議的名人傳記小說,它不僅是個文學問題,而且是個歷史問題,學術問題。因自己各方面水平所限,缺點錯誤定然不少,敬請文學界和史學界的前輩、專家和廣大讀者予以批評指正。
後記
自古,“不朽之筆方傳不朽之人”;而今,我這個無名小輩竟然在為聖人作傳,確係“初生之犢不怕虎”也。所謂“初生之犢”,不是指我的年齡,而是指我的文學生涯。說來臉紅,“知天命”之年方步入文壇,作了一頭拜四方的文學牛犢。
拙作《孔子傳》(與人合作)問世以後,得到了儒家界和文學界的前輩、專家、學者和廣大讀者的認可,並應各方面要求,於一九八九年九月開始蒐集、閱讀、整理資料,一九九○年元月動筆創作《孟子傳》,十二月初完稿,可謂一氣呵成。不少人在問我:“兩千多年來,無人傳孔、孟,你為什麼竟有這么大的膽量呢?”是呀,我自己也在納悶兒,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有多少墨客騷人,文學大家,他們為什麼不肯為孔、孟作傳呢?大約被“聖人”這個名給嚇住了;但我不怕,因為我無名無位,沒有任何負擔,不怕丟掉什麼和失去什麼,寫成了自然求之不得,寫不成為別人再寫打下了基礎。我是個教師,作人之墊腳石,作人梯已經習以為常了。再說聖人也是人,孟子就曾說過“堯舜與人同耳”、“人皆可以為堯舜”,我崇拜他們,但不迷信;我尊敬他們,但不懼怕。既然要傳聖人,就不能不以聖人為光輝榜樣,孔子一生“知其不可而為之”,孟子則說:“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是聖人本身給了我勇氣和力量。然而,孔、孟畢竟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也是人類歷史上的偉人,有著深遠的國際影響,而且歷來頗有歧義,為這樣一些不同凡響的名人作傳,無論從哪一方面講,自己都是沒有資格,不具備條件的。但最後還是傳出來了,這得感謝中國孔子基金會會長匡亞明和孔德懋二老的支持和鼓勵,感謝曲阜師範大學孔子研究所所長李啟謙和駱承烈兩位老師的幫助與指導,這是我動力的源泉,打開我困惑的鑰匙。
一個中學教師的生活是清貧的,一個中學語文教師的工作是繁忙的,一處偏僻的鄉村中學的圖書資料少得可憐,若無來自曲阜師範大學孔子研究所、圖書館,鄒縣文物管理所,著名青年作家張煒,兩書的責任編輯張鳳洪,龍口市的有關領導和同志們,親友戰學忠、陳啟智、程麻等同志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孔、孟二傳的成書問世是不可能的,他們或予以支持、鼓勵、幫助,或供給圖書資料,或提供諸多方便,在此一併致以衷心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