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時代在變遷,觀念在更新。為了幫助小讀者們更細緻深入地了解《孟子》中的基本內容和精華思想,普及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孟子>名句》以《孟子》原著為基礎,如:“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對現在的小讀者甚至成人,都有較強的啟發意義。
圖書目錄
與民同樂。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梁惠王上》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梁惠王上》
仁者無敵。——《梁惠王上》
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梁惠王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梁惠王上》
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梁惠王上》
緣木求魚。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梁惠王上》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梁惠王下》
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公孫丑上》
事半功倍。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公孫丑上》
持其志,無暴其氣。——《公孫丑上》
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公孫丑上》
拔苗助長。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公孫丑上》
出類拔萃。聖人之於民,亦類也。出於其類,拔乎其萃,
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公孫丑上》
心悅誠服。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公孫丑上》
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公孫丑上》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公孫丑上》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公孫丑上》
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公孫丑上》
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公孫丑上》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公孫丑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公孫丑下》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滕文公上》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滕文公上》
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滕文公上》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滕文公下》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離婁上》
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離婁上》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離婁上》
順天者存,逆天者亡。——《離婁上》
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離婁上》
自暴自棄。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離婁上》
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離婁上》
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離婁上》
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離婁上》
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離婁上》
人之易其言也,無責耳矣。——《離婁上》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離婁上》
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離婁下》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離婁下》
言無實不祥。——《離婁下》
聲聞過情,君子恥之。——《離婁下》
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離婁下》
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雖有惡人,齋戒沐浴,則可以祀上帝。——《離婁下》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離婁下》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離婁下》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告子上》
一暴十寒。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告子上》
捨生取義。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告子上》
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告子上》
人皆可以為堯舜。——《告子下》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告子下》
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盡心上》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盡心上》
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盡心上》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盡心上》
飢者甘食,渴者甘飲。——《盡心上》
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盡心上》
居移氣,養移體,大哉居乎!——《盡心上》
其進銳者,其退速。——《盡心上》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盡心下》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盡心下》
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盡心下》
往者不追,來者不拒。——《盡心下》
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盡心下》
養心莫善於寡慾。——《盡心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