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成[襲封31代衍聖公]

孔德成[襲封31代衍聖公]

孔德成:字玉汝,號達生。是孔子的第77代嫡長孫。襲封31代衍聖公(最後一代衍聖公)、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台灣大學、台灣師範大學、輔仁大學、東吳大學、中興大學教授,曾任台灣地區“考試院”院長等職。是“台灣”唯一的世襲官員,他唯一的工作就是每年在孔子誕辰紀念日,負責參加台北孔廟的祭典。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孔德成少年時代孔德成少年時代

第30代衍聖公孔令貽(孔子的第75世孫)的原配孫氏未生育,很早就已病故,其妾豐氏,也無出。續弦陶氏有一子,卻不幸早夭。孔令貽中年無子,遂將陶夫人的貼身丫環王寶翠收為側室。王氏先後生下兩個女兒:孔德齊、孔德懋。民國八年,王氏第三度懷孕。當時身在北京的孔令貽忽而病危,他口述致書給當時北洋政府徐世昌大總統和遜帝溥儀:“令貽年近五旬,尚無子嗣,幸今年側室王氏懷孕,現已五月有餘,倘可生男,自當嗣為衍聖公,以符定例……但令貽病危至此,恐不能待……”同年11月8日,孔令貽卒於北京太僕寺街衍聖公府。民國九年農曆正月初四(1920年2月23日),王氏臨產,為防有人偷換嬰兒或出現意外,當時的北洋政府派軍隊包圍了產房,到處設崗,並由一位將軍坐鎮孔府,北洋政府山東省省長屈映光與孟、顏、曾三氏的奉祀官同時在場監督。孔府則把血緣關係最親近之十二府的長輩老太太全部請來,在前堂西廂靜坐監產。孔府上下門戶齊開,就連只有喜慶大典、迎接聖旨和舉行重大祭祀活動才開的重光門也不例外,門上還掛著弓箭,示“飛快”、“速到”之意。偏巧王氏難產,於是有人建議再開只有皇帝出巡或是祭孔時才能打開的曲阜正南門;也有人說孔府內宅的後花園地勢較高,壓著前面,必須將前邊的地勢抬高,“小聖人”才會進來。陶氏依言派人打開正南門,還把一塊寫著“魯班高八丈”的木牌掛在後堂樓的角門上,以抬高地勢。之後,孔德成終於順利誕生。孔府令人四處敲鑼十三下,通報小公爺誕生,曲阜全城燃放鞭炮相賀,北洋政府亦於曲阜鳴禮炮十三響,以志聖裔不輟之慶。

孔德成出生17天時,生母王氏因產褥熱去世,年僅26歲。隨後孔德成由其嫡母陶氏撫養。同年農曆四月二十日(公曆6月6日)滿百日時,孔府收到北洋政府徐世昌大總統令,孔德成襲封三十一代衍聖公。

民國十三年,師從吳伯簫學習英文,隨詹澄秋習琴。民國14年,重修尼山孔廟、顏母祠、尼山書院。民國十八年,嫡母陶氏亦辭世,由業師王毓華(字子英)照顧起居。

民國二十四年,有感世襲爵位不宜存於民國,主動請求南京國民政府撤銷“衍聖公”之爵號。國民政府以為道統不可廢,乃改衍聖公作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成為中華民國唯一的世襲特任官。是年7月8日,由陳立夫主持,戴傳賢監督,於南京宣誓就職,獲蔣中正委員長親臨祝賀。民國二十五年,從莊陔蘭習國學及書法。書法初從二王入手,後轉顏體及北魏張猛龍碑,四體皆擅,且精於甲骨、金石文字。同年12月16日,娶前清名宦孫家鼐孫女孫琪方(今安徽壽縣人)。

抗戰前後

抗日戰爭前夕,日本嘗屢次派員前往曲阜,邀請赴日參加日本孔廟落成典禮,均遭拒絕。民國二十六年12月,駐兗州七十二師師長孫桐萱奉蔣中正委員長之命,連夜安排孔德成夫婦離鄉。民國二十七年元月,曲阜淪陷。未幾,於武漢發表抗日宣言。其後遷居重慶,主持成立孔學會,組織名家,召開討論及宣講會,研究弘揚孔子學術思想與民族精神。時四方學者雲集重慶,對傳統文化之研究有新舊觀念與方法的論辯。孔德成所受衝擊甚巨,拜著名學者王獻唐為師,治學方法亦頗受友人傅斯年與屈萬里影響。史學家吳湘相指出,孔德成在弱冠之年就已在學術叢林中找到一個正確走向:做一位純粹學人,而不以道統自居。

民國三十四年,日本投降,隨國民政府遷往南京,旅居上海。民國三十六年3月,曾回曲阜祭掃林廟。民國三十七年3月29日,任中華民國國民大會代表。同年至美國考察文化,任耶魯大學研究員,與訪美學者羅常培友善。次年3月,自美返國,輾轉至香港、澳門、廣州。

遷台時期

孔德成孔德成

1949年4月,應國民黨當局之請遷往台灣,復建台北家廟,倡導儒學。自1955年起,於台灣大學中文系、人類學系兼任教授,講授“三禮研究”、“金文研究”、“殷周青銅彝器研究”課程,至2008年初,方因病輟教。1956年7月至1964年4月,任故宮中央博物院聯合管理處主任委員。為弘揚國粹,與臺靜農、王靜芝、王北嶽、吳平等成立“六修書畫會”。1964年,獲台灣“中國書法學會”第二屆會員代大會選為首屆監事會三位常務監事之一。1984年9月1日至1993年4月24日擔任台灣地區“考試院”院長。1990年代起受聘為台灣當局“資政”,2002年續聘。

2005年11月15日,台灣大學慶祝創校七十七周年暨改制六十周年校慶,授予孔德成榮譽博士學位。台大校長李嗣涔表示,孔德成指導中文、人類兩系師生,以實驗、復原的方法研究《儀禮》,是科際整合的典範,身為孔家第七十六代傳人,他一生都在弘揚儒家文化,促進國民外交。典禮當日,由孫女孔垂玖陪同接受學位頒贈。孔德成謙虛地說,自己在台大教書五十年,貢獻甚少。他很感謝,也覺得很慚愧。台大校訓“敦品勵學、愛國愛人”正是傳統教育的基本精神,他以此自勵,且與同學共勉。

辭世

2008年10月20日,孔德成因肺炎並發敗血症、心肺功能衰退,被送往台北縣新店市台北慈濟醫院急救,隨即被送往內科加護病房治療,借藥物及呼吸器穩定生命跡象。然腦部缺氧嚴重,延至10月28日上午10時50分,因心肺衰竭病逝,當時由家屬陪侍,享壽88歲。11月30日上午9時,在台北市第二殯儀館景仰廳舉行公祭。台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親臨頒發褒揚令並發表追思感言,由邱創煥、許水德、錢復、孫震為靈柩復蓋“國旗”,以彰忠藎。

家庭狀況

孔德成之父 孔令貽與 王氏有二女一子,長女孔德齊,嫁前清探花兼書法家 馮恕之子,早逝;次女 孔德懋,嫁史學大師柯劭忞之子柯昌汾。

孔德成與孫琪芳育有二子二女、孫兒女五人,曾孫兒女三人。長女孔維鄂在美國,長子孔維益先卒於1989年,次子孔維寧,次女孔維崍,長孫孔垂長。孔垂長從商,與吳碩茵結婚後,長子 孔佑仁於2006年元旦出生。

學歷

台灣“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碩士;

美國耶魯大學榮譽研究員;

韓國嶺南大學榮譽博士;

韓國成均館大學名譽哲學博士;

日本麗澤大學名譽文學博士;

台灣大學榮譽文學博士。

經歷

衍聖公(1920年6月6日-1935年7月7日)

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1935年7月8日-2008年10月28日)

(國民政府)制憲國民大會代表(1946年-1948年)

(國民政府)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47年-1948年)

台灣地區“國民大會”代表(1948年-1991年)

台灣大學中文系兼任教授(1955年-2008年10月28日)

故宮中央博物院聯合管理處主任委員(1956年7月-1964年4月)台灣“中國書法學會”顧問(1964年-2008年10月28日)

台灣地區“ 考試院”(第七屆)院長(1984年8月17日-1990年8月17日)

台灣地區“ 考試院”(第八屆)院長(1990年8月17日-1993年4月24日)

山東曲阜師範學校名譽校長(2005年6月26日-2008年10月28日)

山東曲阜孔子研究院永久榮譽院長(2007年2月-2008年10月28日)

曾開設課程

三禮研究;金文選讀青銅彝器

期刊論文

1956年7月,論儒家之“禮”,《民主評論》,7卷13期,頁1-6。

1956年10月,如何讀經,《中國一周》,336期,頁4-7。

1958年6月,論儒家之“禮”,《青年年會學術論文集》,頁248-260。

1958年10月,論儒家之“禮”,《幼獅學報》,1卷1期,頁14。

1960年10月,孔子的政治主張與倫理學說,《建設》,9卷5期,頁10-11。

1963年12月,我所認識的秦紹文先生,《傳記文學》,3卷6期,頁28。

1964年6月,說兕觥,《東海學報》,6卷1期,頁19-20。

1966年3月,先聖孔子的事跡及其學說,《孔孟月刊》,4卷7期,頁22-30。

1966年8月,釋牢,《文史哲學報》,15期,頁181-185。

1967年1月,儀禮十七篇之淵源及傳授,《東海學報》,8卷1期,頁127-134。

1967年7月,儀禮十七篇之淵源及傳授,《東海文薈》,8期,頁87-94。

1968年,論儒家之“禮”,教育部文化局《中華文化特質論叢》。

1969年1月,中華文化的根本與生活規範的實踐,《中華文化復興月刊》,2卷11期,頁32。

1970年9月,梁其鍾銘釋文,《人文學報》,1期,頁25-27。

1970年11月,禮記概說,《中華文化復興月刊》,3卷11期,頁55-57。

1971年11月,守成與創新,《中華文化復興月刊》,4卷11期,頁31-32。

1972年6月,唐玄宗及宋真宗禪地祇玉冊跋,《文史哲學報》,21期,頁51-58。

1972年11月,道德與勇氣,《中華文化復興月刊》,5卷11期,頁20。

1973年12月,圖書以外的我國古史資料之一-金文,《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25期,頁1-3。

1974年10月,從文化的觀點看中華民國之前途,《中央月刊》,7卷1期,頁90-94。

1982年7月,吾家大事,《大成》,104期,頁16。

1983年12月,中國文字與美術的關係-全日本書道協會主辦-中華民國書法展覽會上講演詞,藝壇,189期,頁4-5;《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2卷2期,頁2-3。

1985年9月28日,儒學中之師道,《中央日報》。

1986年9月28日,庭訓與師訓,《聯合報》。

1987年8月,儒家的禮教,《孔孟月刊》,25卷12期,頁20-24 。

學術專書

1951年,《禮記釋義》

1968年,《金文選讀》,台北,藝文印書館

其他著作

1953年,禮記敘論,《台大講義》

1955年,金文講義,《台大講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