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福建審定,編號:閩審稻1983014
品種來源:福建省莆田地區農科所於1975年,用湖南省賀家山原種場選育的“威20”不育系與“IR20”不育系與“IR26”組配的雜交水稻組合。
特徵特性:屬中稻型,偏感溫性。在晉江以南低海拔地區能作早稻和連作晚稻栽培,其他地區宜作連作晚稻和中稻栽培。作早稻栽培於2月中旬成熟,全生育期為143-147天;作連作晚稻栽培於6月下旬-7月上旬播種,11月上旬成熟,全生育期為122-130天;作中稻栽培於4月中旬播種,9月底齊穗,全生育期為150-160天。株高78-89cm,株形緊湊。根系發達,分櫱力較強,莖稈粗壯。主莖葉片15-16片,葉鞘、葉耳、稃尖、柱頭均為紫紅色。葉片較窄挺,伸展角度較小,後期葉片轉色好。稻穗彎形,穗長20-23cm,每穗粒數100-135粒,結實率80-92%。穀粒橢圓形,無芒,飽滿,千粒重26-28g。腹白較小,米質較好,米飯脹性中等,食味好。穀粒落粒性中等。適應性廣,抗逆性強,較耐不良土壤和不良氣候,較抗白葉枯病,中抗稻瘟病和稻飛虱,不抗其他病蟲害。
栽培要點:參照“威優3號”,但比“威優3號”省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