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香國

古時大理國曾被稱作天竺妙香國(白語:Dablit guaif)。“妙香”出自梵語“乾陀羅”,意為遍布香火之地。大理國是中國宋代以白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在今雲南一帶建立的少數民族國家,因舉國尊崇佛教,故稱妙香國。

古時大理國曾被稱作天竺妙香國(白語:Dablitguaif)。“妙香”出自梵語“乾陀羅”,意為遍布香火之地。大理國是中國宋代以白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在今雲南一帶建立的少數民族國家,因舉國尊崇佛教,故稱妙香國。公元937年,晉天福二年,通海節度段思平滅南詔建國,定都羊苴咩城,國號大理,疆域大致是現在的中國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緬甸北部地區,以及寮國與越南的少數地區。公元1095年高升泰改國號為大中國,1096年高升泰在死後歸政於段正淳,史稱後理國。公元1253年,大蒙古國忽必烈“革囊渡江”征雲南,滅大理國,後建雲南等處行中書省,原大理國王段氏被任為大理世襲總管。

大理,是我國西南邊疆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根據考古發掘,早在4000多年前,這裡已經有了燦爛的古文明。《史記·大宛列傳》記載,漢武帝元朔三年,即公元前126年,張騫出使西域回到長安(今西安),稱在大夏(今阿富汗)見到了邛竹杖和蜀布。史載“使問所從來,曰從東南身毒國,可數千里,得蜀賈人市”,因“或聞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國”,所以“騫因盛言大夏在漢西南,慕中國,患匈奴隔其道,誠通蜀,身毒國道便近,有利無害”。也就是說,張騫在得知邛竹杖和蜀布是從蜀通過身毒國流通而來後,建議漢武帝利用此商道來開闢新的戰略路線。歷史上,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真正目的,是想找到並聯手大月氏國共同抵抗匈奴。可當張騫九死一生幾經輾轉找到已經遷徙的大月氏國後,新一代的大月氏國君認為離匈奴已經很遠,不會再受到侵襲,所以拒絕了與漢王朝的聯手。由此可見,張騫發現邛竹杖和蜀布,可謂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漢武帝採納了他的意見,然而最初的幾次有好訪問都以失敗告終,後又經過在戰爭中的不斷總結,直至公元前109年,漢武帝派遣將軍郭昌、中郎將衛廣,發巴蜀兵10萬,攻克昆明部落後,終於在此成功的設定了郡縣,取名“葉榆”。至此,大理正式納入了祖國的版圖,掀開了與中原漢文化交流融合的新篇章。
近代國畫大師徐悲鴻曾在大理留下了“乞食妙香國,銷魂清碧溪”的名句。大理素有“天竺妙香國”之別稱,探其根源卻眾說不一。元朝的郭松年在《大理行記》中說到“此邦之人西近天竺,其俗多尚浮屠法。家無貧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壯,手不釋數珠”,又因蒼山上奇花異草滿山遍野,“尖峰獨產紫柏,奇香”,還因無為寺“有香杉五株,為南詔高僧贊陀得於天竺”。支持這一理論並提出自己見解的有著名的清末進士、雲南的第一位狀元袁嘉穀,他認為“妙香之名,古經無之,迨因蒼山之香而附會耳”。然而,據可考資料載,明朝雲南右參政謝肇浙在其所編的《滇略》中著“世傳蒼洱之間,在天竺為妙香國。觀音大士,數居其地”。清代僧人文果在《蒼洱叢談》中也說“大理府為天竺妙香國”。還有一種學說認為,是源於在南詔大理時期,佛教得以空前發展,甚至到了“以佛立國、以佛治國”的地步。《僰古通紀淺述》中記“天寶六年(公元747年)十月,築太和城,因唐賜《金剛經》至,故名金剛城”。太和城是南詔國的第一個王都,歷時40餘年之久。所謂金剛城,即是太和城的內城。到了大理國時期,大理王朝22代國王中,先後有10位國王出家。選拔官員的標準必須是“通釋習儒”,社會上形成了頗具特色的“釋儒”階層,國中大事也均有德高望重的僧人參與決策。總之,不管是哪一種論點,“妙香”都蘊意著美好而積極的精神追求!考資料載,明朝雲南右參政謝肇浙在其所編的《滇略》中著“世傳蒼洱之間,在天竺為妙香國。觀音大士,數居其地”。清代僧人文果在《蒼洱叢談》中也說“大理府為天竺妙香國”。還有一種學說認為,是源於在南詔大理時期,佛教得以空前發展,甚至到了“以佛立國、以佛治國”的地步。《僰古通紀淺述》中記“天寶六年(公元747年)十月,築太和城,因唐賜《金剛經》至,故名金剛城”。太和城是南詔國的第一個王都,歷時40餘年之久。所謂金剛城,即是太和城的內城。到了大理國時期,大理王朝22代國王中,先後有10位國王出家。選拔官員的標準必須是“通釋習儒”,社會上形成了頗具特色的“釋儒”階層,國中大事也均有德高望重的僧人參與決策。總之,不管是哪一種論點,“妙香”都蘊意著美好而積極的精神追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