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兵器是殺人害命的兇險器具,戰爭是違背德治的暴力行動,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時候才使用它。國君不能以自己的國家大、人口多,就傾盡全力地進行征伐,使戰爭無休無止,最後導致國家敗亡,到那時後悔也來不及了。發動戰爭如同玩火一樣,不息滅它,必將帶來自我焚毀之禍。所以,恃強好戰,用兵不止,其禍患將產生於來不及轉身的瞬間。誠如兵法所說:“國家雖然強大,好戰必定滅亡。”
隋朝在煬帝楊廣統治時期,國家並非不強大,人口並非不眾多,然而,由於楊廣嗜好武力與戰爭,不斷尋釁用兵,征戰無休無止,等到戰爭態勢突變而出征高麗的隋軍兵敗遼東城下的時候,國內的禍亂由此而接連發生,(最終導致煬帝及其隋王朝喪身滅國的可悲下場)。這難道不為後世人所恥笑嗎?唉!身為國君的人,怎可不慎重戰事啊!
原文
夫兵者,兇器也;戰者,逆德也,實不獲已而用之。不可以國之大,民之眾,盡銳征伐,爭戰不止,終致敗亡,悔無所追。然兵猶火也,弗戢,將有自焚之患;黷武窮兵,禍不旋踵①。法曰:“國雖大,好戰必亡。”②
隋之煬帝③,國非不大,民非不眾,嗜武好戰,日尋干戈,征伐不休,及事變兵敗遼城④,禍起蕭牆⑤,豈不為後世笑乎?吁,為人君者⑥,可不⑦慎哉!⑧
注釋
①禍不旋踵:旋踵,旋轉腳跟,亦即向後轉身;不旋踵,謂來不及轉身。全句意思是,禍患產生於來不及轉身的瞬間。
②國雖大,好戰必亡:語出《司馬法·仁本第一》。
③煬帝:即隋煬帝楊廣。隋文帝楊堅之第二子。自仁壽四年(公元604年)即帝位,至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三月被殺,在位僅十四年。
④兵敗遼城:指隋大業八年至十年(公元612~614年),隋煬帝連續三次進攻高麗之戰,隋軍皆大敗而歸。因高麗地處遼東方向,故稱兵敗遼城。
⑤禍起蕭牆:語出《論語·季氏篇》。蕭牆,即門屏,古代宮室用以分隔內外的當門小牆。禍起蕭牆,喻指起於內部的禍亂。本篇這裡所指,一是國內各地不斷爆發的農民起義,二是統治階級內部的楊玄感起兵反隋和宇文化及等人殺死煬帝之舉。
⑥為人君者:馬本及唐本無,今從汪本。
⑦可不:馬本及唐本無,今從汪本。
⑧本篇史例出自《隋書·煬帝紀》和《資治通鑑·隋紀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