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女冠子二首
其一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別君時。忍淚佯低面 ,含羞半斂眉 。
不知魂已斷 ,空有夢相隨。除卻天邊月,沒人知。
其二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夢見。語多時。依舊桃花面,頻低柳葉眉 。
半羞還半喜,欲去又依依 。覺來知是夢,不勝悲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女冠子:詞牌名。
⑵佯(yáng)低面:假裝著低下臉。
⑶斂(liǎn)眉:皺眉頭。
⑷魂已斷:即“魂銷”。江淹《別賦》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
⑸柳葉眉:如柳葉之細眉,這裡以“眉”借代為“面”,亦是“低面”的意思。
⑹依依:戀戀不捨的樣子。
⑺勝:盡。
白話譯文
其一
今天是四月十七,去年這個日子,正是與你離別的時候。忍住淚水假裝著低下臉,含羞皺著眉頭。
自別後我魂銷腸斷,如今只能在夢裡與你相見。我的相思之情,除了天邊的月亮,又有誰知道呢?
其二
昨天深夜,你出現在我的夢裡。我們說了好多話。你依然像從前面若桃花,頻頻低垂的眼瞼,彎彎的柳葉眉。
看上去好像有些羞澀,又有些歡喜。該走時卻又依依不捨。醒來才知道只是個夢,心中不覺湧起難忍的悲哀。
創作背景
關於韋莊《女冠子二首》的本事背景,學術界意見有很多分歧。楊湜《古今詞話》說:“(韋)莊有寵人,資質艷麗,兼善詞翰,(王)建聞之,托以教內人為辭,強奪之。莊追念悒怏,作《荷葉杯》《小重山》詞。”(見《花草粹編》卷三引)因而有人認為《女冠子二首》也是“思姬”之作,如吳世昌認為是“憶故姬之作”(《詞林新話》),華鍾彥認為是“為懷念寵姬而作”(《花間集注》)。但也有人認為“思姬”的說法證據還不夠充分。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其一
這首詞在《草堂詩餘別集》中題作《閨情》,可看成是女子追憶與情人的相別以及別後相思,抒發了閨中少女的相思之情。詞句質樸率真,哀惋動人,是歷來廣為傳誦的名篇。上片憶與郎君相別。“四月十七,正式去年今日。”連用記載日期的二句,在整個詞史上少見。似乎是脫口而出,有似乎是沉醉之中的驚呼。“正是”二字用得傳神,表現出記憶之深,讓人如聞其聲。“別君時”非常直接地點明讓這個少女如此痴迷的原因。原來是與郎君分別了,痴迷、沉醉於苦苦的相思忘了時間的飛逝,忘了四季的輪迴,忘了身在何處。好像是在一覺醒來,忽然發現,別離已一年,相思也一年了。然而,這一年似快又慢,快是指別離太快,相聚太短,慢是蘊涵了無數煎熬,無數牽掛。“忍淚佯低面,含羞半斂眉。”“佯”是掩飾,但不是故意做作,是基於感情的真摯。害怕郎君發現臉上的淚水,而牽掛、擔心,而假裝低頭;“含羞”是別時有千言萬語卻有無從說起,欲說還休,難於啟齒。這兩句通過白描手法,生動地再現了送別時女子玲瓏剔透的面部表情,細膩真實的心理活動。
下片抒別後眷念。“不知魂已斷”,是過片。“魂斷”緊扣上片“別君時”,承上;只好“空有夢相隨”,啟下,過渡自然,不留痕跡。“不知”故作糊塗,實指知,但比知更深更悲。知是當時,是如今,還是這一年,卻又不知。事實上,三者已融於一起,無從分別,也無需分別。君去人不隨,也不能隨,只好夢相隨。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但這裡的夢是悽苦的,是在無法選擇的前提下,不得不選擇聊以慰藉的方式,可見相思之深,相思之苦,相思之無奈。“除卻天邊月,無人知。”“天邊月”與首句“四月十七”在時間上相應。“無人知”即是不知,重複上文,加強悽苦。魂銷夢斷都無法派遣相思之苦,那就只有對月傾訴了,這是古人常用的寄託方式,沒有人知道,但明月知道,不僅知,還理解,更會把這一切記住,作為見證。在少女的心目中,月竟成了她在人間的唯一知己,這是十分無奈的選擇,更見其孤獨,寂寞。況且明月的“知“,本是子虛烏有。寄託相思,相思卻更濃,排遣相思,相思卻更深。真是欲哭無淚,欲罷不能。少女受相思折磨,為相思煎熬,楚楚動人,愈發憔悴的形象躍然紙上。
這首詞也可以看成是男子對女子的回憶。
其二
這首《女冠子》,寫男子對女子的相思而成夢,夢後而悲的情況。戀人在夢中相見,他倆把臂欷歔,說不盡的離愁別苦。“語多時”,明寫千言萬語,暗扣山高水長。“依舊桃花面”,特別是“頻低柳葉眉”“欲去又依依”的神態音容,宛在眼前。然而,夜長夢短,夢醒之後,更令人不勝傷悲。此詞不似多數花間詞之濃艷,而是在清淡中意味深遠,耐得咀嚼。所謂“意婉詞直”,“似直而纖”,別具風味。
詞的上下片一般都自成段落,如上片寫相別,下片寫相思。這首詞在結構上卻較別致,打破了詞的上下片界限,沒有過片痕跡,一氣呵成。它的前七句寫夢中之歡,後兩句寫夢後之悲。
這首詞的夢境是清晰實在,溫馨甜蜜的,不像前一首“空有夢相隨”那樣迷惘惆悵。頭一句點明入夢的時間是“昨夜夜半”。夢境一般虛無縹緲,此夢卻很“分明”。“分明”雖貫穿於夢中,其源卻使人想到來自實境。正由於主人公日思夜想,意中人才會音容常新,活在腦海了,出現在夢中。可見他也是一位與少女同樣痴情的有情郎。這兩句交代入夢,僅僅來開帷幕,已露出明朗的色調。
這是一個旖旎的夢,從綿綿情話開始,到依依惜別為止,恩愛纏綿,充滿柔情蜜意。夢中那位少女形象,尤其顯得楚楚動人。“語多時”,明寫千言萬語相思話,暗扣山高水長闊別久。“桃花面”“柳葉眉”是舊時對婦女容貌的形容。那位少女習慣於低面斂眉,在《女冠子·四月十七》的現實中和此首的夢境中是一致的。《女冠子·四月十七》中“忍淚”十個字重在刻畫情態,此首的“依舊”十個字重在反映容貌,兩者互為補充,使少女形象形神俱備。“依舊桃花面”與前首中的“去年今日”的藝術構思脫胎於崔護的《題都城南莊》。事實上這兩位男女主角除了在夢裡相會外,恐怕也很難再在現實中重續舊夢了,不然不會在夢醒之後覺得“不勝悲”的。“半羞半喜”,少女的嬌羞情態如繪。“欲去依依”,看來單寫少女,其實也包括男主人公。兩人難分難解,極希望留住這美好的時光。整個夢境寫得一往情深。
“覺來知是夢,不勝悲。”正當兩情繾綣之際,夢醒了,跌回到嚴酷的現實中,依舊是形單影隻,孤棲獨宿。一個“知”字品出萬般淒涼況味,原來當時並不知是在夢中!夢境作如是觀,而從前他倆花前月下的美境也未嘗不可作如是觀。這個“知”字大有頓悟之感,所以不免悲從中來,感慨萬千。煞尾兩句濃重的悲與前七句甜美的樂形成鮮明的對照,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全詞脈絡分明,層次清楚,深衷淺貌,語短情長。《歷代詞人考略》稱讚韋莊詞:“能運密入疏,寓濃於淡。”《介存齋論詞雜著》說:“端己詞清艷絕倫。”從這首《女冠子》詞中,就足見韋莊詞清淡疏朗、清艷勁直的特徵。
名家點評
總評
明代湯顯祖:直書情緒,怨而不怒,《騷》《雅》之遺也。但嫌與題義稍遠,類今日之博士家言。(明湯顯祖評《花間集》)
近代劉永濟:此二首乃追念其寵姬之詞。前首是回憶臨別時情事,後首則夢中相見之情事也。明言“四月十七”者,姬人被奪之日,不能忘也。(《唐五代兩宋詞簡析》)
近代李冰若:韋相《女冠子》“四月十七”一首,描摹情景,使人怊悵。而“昨夜夜半”一首稍為不及,以結句意盡故也。若士謂與題意稍遠,實為膠柱之見。唐詞不盡本題意,何足為病。(《花間集評註·栩莊漫記》)
近代詹安泰:妙語生成,絲毫不見雕琢的痕跡,而款款深情,自然流露出來……這二首應該是同時寫的,前首由作別時的情態寫到別後的難堪,“空有夢相隨”;後者緊接著由“夢相隨”的情態寫到夢覺後的難堪,“不勝悲”。線索分明,結構嚴謹。前首的“忍淚”兩句和後首的“半羞”兩句,從形象的精細刻畫中來展現出無比深切的愛情,尤其具有十分動人的感染力。(《詹安泰詞學論稿》)
其一
明代徐士俊:衝口而出,不假妝砌。(明卓人月《古今詞統》卷四)
明代沈際飛:月知不知都妙。(《草堂詩餘別集》)
清代陳廷焯:起得灑落。“忍淚”十字,真寫得出。(《雲韶集》)
清代王闓運:不知得妙,夢隨乃知耳。若先知那得有夢?惟有月知,則常語矣。(《湘綺樓詞選》)
其二
近代唐圭璋:此首通篇記夢境,一氣趕下。夢中言語,情態皆真切生動。著末一句翻騰,將夢境點明,凝重而沉痛。韋詞結句多暢發盡致,與溫詞之多含蓄者不同。(《唐宋詞簡釋》)
作者簡介
韋莊(836─910),唐末五代時期詩人,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陝西省西安市附近)人。出身於沒落貴族家庭,是詩人韋應物的四代孫,曾任前蜀宰相,諡文靖。花間派詞人,詞風清麗。有《浣花詞》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