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解釋
北京方言,也作“套瓷”。套近乎,搞好關係。例:“別跟我套磁,沒用。”
何謂套磁
“套磁”是留學申請者較為熟悉的一個術語,專指留學申請者和申請學校的有關教授通過Email聯繫,並通過聯繫達到增加自己被錄取和獲得獎學金的機會。通常來說,使用“套磁”申請博士要比申請碩士有用,因為碩士是沒有導師帶的;申請理工科比文科有用,因為對於理工科的同學,你所拿到的獎學金其實就是教授的研究經費的一部分,因此與其說是學校給你發獎學金不如說是教授給你發。而對於文科,情況完全不同,研究經費一般由院系決定,教授可以起到的作用很有限。
為何套磁
個人聯繫雖然不是申請所必需的,卻是很重要的。海外求學需要投入大量精力、時間和金錢,自費就更不用說了。因此在獎學金的爭取上,有“套磁”的必要性。
在各種獎學金中,TA&RA這種資助應該說是全球範圍最普遍的 。TA是院系招生辦根據申請者在教學能力上表現出的條件給出的,影響這個獎學金的主要因素是你的口語能力包括推薦信中所涉及的內容。RA的決定權在教授手裡,在審材料的過程中,如果某個教授對你表示出了強烈的興趣,一般會從這個教授那裡得到RA,也就是為教授打工的機會,這是所有獎學金中唯一和教授直接相關的,因此“套磁”也很有必要。
“套磁”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就是通過和教授、同學的聯繫,加上專業的諮詢,可以篩選最適合自己的學校,定位自己最適合的專業和方向。
套磁適宜
“套磁”當然人人都可以做,但是效果不會都一樣,特定的專業/背景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般來說,理工科學生“套磁”意義最大,尤其是要做項目的,進實驗室的。
而文科“套磁”比較起來重要性就沒有那么大。另外由於學業時間和內容的限制,本科生“套磁”的效果就沒有研究生強。因為後者已經有確定的方向和實踐的經驗,與教授溝通和探討起來順暢得多,成功幾率非常大;而前者只能把握專業的大體內容,表達某方面的興趣以及表現自己的潛力。
套磁對象
一般來說,學校里的教授分為以下幾種:
Professor(教授):年紀一般比較大,看過的“套磁”信也是多如牛毛,而且已經形成了固定的招生習慣,一般如果他對你感興趣的話,一天之內就會回信,在這種情況下,你希望很大。如果他遲遲不回的話,就代表你基本沒戲了。
Associate professor(副教授):處世靈活,要求又高,當然這種類型的教授水平也是很高的,自我表現得宜是關鍵。
Assistant Professor(助理教授):助理教授一般都有啟動資金,需要人幹活,而且還沒有形成固定的招生習慣,所以跟助理教授“套磁”成功的可能性相對比較大。
建議“套磁”排序為:招過本校學生的教授>助理教授>老教授>副教授。這只是就統計結果得出來的一般性排序,事實上大部分碩士生都是由助理教授帶的,博士生就是由教授帶的。此外,一定要找和自己研究方面相似或相同的教授,經歷相似的更好。
套磁時間
1、早期“套磁”——申請前的聯繫。主要聯繫對象是在該校學習的朋友、校友、研究生院秘書等。
主要詢問該學校該專業的招生情況、錄取比例、獎學金髮放比例、學費、該專業學生的組成、現在正在研究的項目、畢業去向等,還有該院系在哪方面的研究較強,學校設施以及在當地可以利用的資源等等。了解這些對於你是否選擇該校,你的申請有幾成勝算,是很有參考意義的。
在了解自己要申請的項目和研究方向後,就可以和相關的教授聯繫了。聯繫教授的一種方式就是不談申請而就教授的目前研究談起,談談自己的認識和興趣。這在學術上要求較高,比較適合正在做項目的研究生或幫助老師做相關項目的本科生。另外一種方式就是開門見山,直接表示對教授的研究方向感興趣,並針對教授的研究項目和領域提一些自己的問題。這要求申請者的學術背景很強,能談得長久。
2、中期“套磁”——申請材料寄出前後。比較好的聯繫時機是在教授收到申請材料以後或是在路上的時候,大概在9、10月份左右。這時候既可以和教授談學術問題,又可以在他對你感興趣之後及時看到你全部的申請材料。
3、後期“套磁”——拿到AD(Admission的簡稱,一般指無獎學金錄取)之後。每個學校都會在第一輪審核後得出一個初步的結論,這些同學會在第一時間(早的在12月末和一月初)就會得到offer(有獎學金錄取)。對於大部分同學,特別是沒有收到AD的同學來講,大家並沒有被拒絕,只是教授現在還拿不定主意到底選擇誰。這個時候“套磁”的重要性就會發揮出來。同等條件的申請者,教授一般都傾向於選擇與他聯繫過的人。
套磁誤區
套磁對於大部分留學美國的學生來講不會陌生,可能一些同學在開始的時候會對套磁的問題始終抱有懷疑態度,在接觸的學生當中,已開始有很多學生覺得那么多學生申請幾個位置,似乎套不套磁沒有關係,反正教授不會看。其實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有效的套磁將會推動錄取的成功率。例如,以前一個成功申請到美國的學生,他告訴我它們系一共有10箇中國人,全部為套磁後被錄取的。但在套磁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六個誤區。
誤區一:套磁全能
有的學生認為“無論申請什麼專業和學科,都是需要套磁的。”這種想法是不對的。套磁並不能套用於每個學科,總體來講,理工科學生“套磁”意義最大,尤其是要做項目的,進實驗室的。文科情況相去甚遠,某些學科,如會計,根本無法套磁,老師完全憑你的背景和分數選擇。另外由於學業時間和內容的限制,本科生 “套磁”的效果就沒有研究生強。因為後者已經有確定的方向和實踐的經驗,與教授溝通和探討起來順暢得多,成功幾率非常大;而前者只能把握專業的大體內容,表達某方面的興趣以及表現自己的潛力。
誤區二:越多越好
美國人通信切記簡短,直來直去,一般Email不要超過200字。套磁的風格並無統一格式,每個人做法不同,但應該注意不要煩別人,不要催促別人,言語要簡單明了,意思表達明白即可。
誤區三:強調優秀
GMAT和TOFEL的成績不屬於討論範圍,但過去的成績和專業背景應該加以介紹。GMAT和TOFEL不加討論的原因不是不重要,是太基礎了,如果你GMAT和TOFEL都沒有考好,那很難說明你其它方面就行;反之,你GMAT和TOFEL好了,也不能說明你其它方面就行。GT好是太應該的事情了,不值得拿出來。總之,學科基礎與研究水平才是討論的重點。
誤區四:經驗不看
套磁的內容主要介紹自己研究經歷和以後的計畫,突出自己有的特長,如果你對教授的項目熟悉,那可以表現出來,但是千萬記住不要不懂裝懂。如果你沒有研究經歷(坦率地講你的機會就損失一大半),那就做簡單的介紹讓老師認識你。研究經驗可能聽起來很艱難是得,但其實大學階段的論文也是可以的,這些論文是沒有發表過得也可以,但是論文的研究內容是一定要有的。如果你實在是什麼也拿不出來的話,那么可以詳細研究下教授的研究,某些教授介紹頁面寫得非常籠統,你可以到資料庫中查下他最近發表的文章,了解一下教授研究的領域,等你有一定的理解或者想法了再和教授交流,著重談談未來打算。
誤區五:死纏爛打
如果你發郵件給教授,教授沒有回覆的話,千萬不要魯莽的打電話給教授。在國外學習過程中,老師往往不喜歡學生打電話問他們事情,更何況你還只是個申請者。如果超過一周都沒有回覆郵件,那基本上可以確定他們不會回復了。請勿發更多郵件去催問,即使你很心急。因為發的郵件過多,會讓教授產生厭惡情緒,可能教授不回郵件的原因是去度假了,所以當他回來一看信箱裡面有你八封信,他一定很不爽,這樣你的機會也會丟失。
誤區六:多發郵件
有的學生會給一個系的多名教授“群發”郵件。其實這樣是錯誤的,教授不會討論各自準備招誰,但是準備錄取者的名字會被傳閱的,這個時候哪個想要你的教授看到你的名字被其他教授寫上去了,情況可不好。一個系一兩封最重要的教授就OK了。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郵件中不要使用附屬檔案,除非是教授讓你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