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發音
qí wén gòng shǎng釋義
①可以指共同欣賞或分析研究文章,作褒義詞。②也可以指批判有錯誤的文章,作貶義詞。
出處
晉·陶潛《移居》詩:“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舉例】 ①孔慶東說,魯迅聖手妙筆,奇文共賞。②錯誤難免,奇文共賞,以警後來。
【語法】 主謂式;作謂語、賓語;指共同研究奇特文章
作者簡介
幼年
年幼時,家庭衰微,九歲喪父,與母妹三人度日。孤兒寡母,都在外祖父孟嘉家裡生活。孟嘉是當代名士,“行不苟合,年無夸矜,未嘗有喜慍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亂;至於忘懷得意,傍若無人。”——《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淵明“存心處世,頗多追仿其外祖輩者。”——逮欽立語。日後,他的個性、修養,都很有外祖父的遺風。外祖父家裡藏書多,給他提供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在學者以《莊》《老》為宗而黜《六經》的兩晉時代,他不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樣學了《老子》《莊子》,而且還學了儒家的《六經》和文、史以及神話之類的“異書”。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志趣。出仕
陶淵明少年時期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懷著“大濟蒼生”的願望,任江州祭酒。當時門閥制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感到“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晉書·陶潛傳》。他辭職回家後,州里又來召他做主簿,他也辭謝了。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到荊州,投入桓玄門下做屬吏。歸田
五柳先生陶淵明,不願意做官,四十一歲那年,便辭去“彭澤縣令”的官職,回到柴桑老家,隱居務農,過著田園生活。 四十六歲,他搬到南村去住。南村又名南里,在九江市郊,他的一些老朋友如殷景仁、顏延之等,都住在那裡。這樣,他在耕作之餘,就有更多的機會和老朋友們相聚,談論詩文。搬家之初,他曾寫了兩首《移居》詩。原文
詩詞原文
昔欲居南村,非為卜其宅;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
懷此頗有年,今日從茲役。
敝廬何必廣,取足蔽床蓆。
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釋義
詩的大意是:早想住到南村來,不是為了要挑什麼好宅院;知道這裡住著不少心地純樸的人,願意同他們度過每一個早晨和夜晚。這個念頭已經有了好多年,今天才算把這件大事辦完。簡樸的屋子何必求大,只要夠擺床鋪就能心安。鄰居老朋友經常來我這裡,談談過去的事情,人人暢所欲言;見有好文章大家一同欣賞,遇到疑難處大家一同鑽研。——這是作者寫搬家以後和知心朋友朝夕歡敘的情景。詩的末後兩句“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後來流傳演化而為成語“賞奇析疑”和“奇文共賞”。“賞奇析疑”和原詩意思一樣,形容欣賞詩文、分析疑難。“奇文共賞”卻和原詩的意思不同了,含有奚落和譏諷的語氣,凡是故意把不通的、可笑的文字公之於眾,讓大家一起來貶斥,譏刺為“奇文共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