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軍[太平天國軍隊的簡稱]

太平軍即太平天國軍隊的簡稱,該稱呼特指從1851洪秀全永安建制到1864年天京陷落期間太平天國領導下的農民軍隊。

太平軍是貫徹太平天國理想的武器,自始至終與清政府武裝及外國勢力進行殊死鬥爭。早期太平軍軍紀嚴明,戰鬥力極強,使清政府正規軍隊望風披靡。

天京事變以後,太平軍紀律及戰鬥力大不如前,在與曾國藩所建立的湘軍鬥爭過程中,逐漸處於下風。

原因在於太平軍精銳多數在戰鬥中戰死,而曾經的信仰也被無情的內訌所破壞,新加入的人素質下降,很多清軍士兵在失利後往往加入太平軍,更加劇了太平軍實力的隕落。

同時,也是西方國家的眼中釘,這方面也是其中一點原因。

簡述

滿清鎮壓太平軍 滿清鎮壓太平軍

1852年,太平軍由桂入湘,湖南官兵望風潰散。郭嵩燾力勸同樣鄉居的左宗棠、曾國藩出來建功立業。隨後幾年,郭氏一直隨曾國藩參贊軍務,多有建樹。1856年年末,他離湘北上,到北京任翰林院編修。 鹹豐八年(1858)四月十二日,太平軍石鎮吉部由憲天燕,及軍政司程某率領占領永康,頑抗者惟有謝副爺(謝蘭生)、徐翊仁等數人。占領後將10個鄉分立5軍帥、25師帥和125旅帥管理。黃溪灘應法潔率眾投奔太平軍,部眾發展到2000多人。六月初七晨,民團會剿黃溪灘,應法潔父子百餘人被殺。接著又聚遊仙、義和、太平數鄉民團數萬人合圍縣城。太平軍作戰術退卻,在民團合圍前稍然撤離,六月初八永康復為清總兵周天培占領。

太平軍 太平軍

鹹豐十一年(1861)五月,太 平軍李仁壽部占領永康,各鄉民團拚命頑守,太平軍時進時退。八月太平軍數萬人在天安蕭大富率領下,占領縣城,派出魏天福打館芝英。太平軍告示安民,全縣各地“每家門首掛一門牌”,各鄉每路設立兵卡,全縣除方岩山及絕塵山均在太平軍占領之下。

太平軍 太平軍

同治元年(1862)四月十一日,地方民團分幾路攻打縣城,隱蔽在東庫一帶的太平軍乘民團立腳未穩之時,從敵背後和側翼出擊,打得民團措手不及,殺死殺傷民團無數,生擒者達萬餘人。翌日,蕭大富率百數十名太平軍戰士,向李溪迎擊民團,在牛筋嶺山曲遭民團伏擊,全部遇難。十四日民團合圍縣城,守城太平軍英勇拼殺,堅守陣地,民團連攻三天不能前進半步。十七日,金華、武義數萬太平軍從桐琴增援永康,打得民團土崩互解。此後,縣城由憫天義駐守,分踞於芝英的有朱、陸、龔三首領。此期間,忠王李秀成、首王范汝增等過往永康太平軍將士“不知其幾十萬數,合邑鄉村,此往彼來,無處不到。”十月十五日,太平軍退至南宅,接著退至東陽湖頭陸一帶打館。同治二年(1863)正月十三日,駐永太平軍撤離永康,永康多為清閩軍 總兵林文察進占。

來源

太平軍與清軍作戰圖 太平軍與清軍作戰圖

(以下內容摘自numzero的《名詞釋誤 格格 湘勇 家書 長毛 太 平軍》一文)

央視劇作《太平天囯》中曾不止一次出現這樣的情節--天國官兵對老百姓說,“我們不叫長毛,叫太平軍”,口口聲聲要“恢復歷史本來面目”的《太平雜說》作者潘旭瀾也言之鑿鑿地說,“無論持何種觀點和評價,要為它寫歷史論著或歷史正劇,都應當稱之為太平軍”,對太平天囯持肯定與否定態度的雙方似乎都認定歷史上真曾有過一支名為“太平軍”的軍隊。

然而遍查史料,卻只能找到太平天國稱自己的軍隊為“天軍”“聖兵”的記載,找不出一條“太平軍”作為自稱的確鑿證據。

穿漢服短打的太平軍戰士 穿漢服短打的太平軍戰士

其實,“太平軍”一稱,和“長毛”相似,也是源於民間,只不過“長毛”是中性稱呼不帶立場,而“太平軍”的傾向向很明顯而已。潘先生倘若對那段歷史多一點常識(其實在他自己號稱讀過且在《太平雜說》中一再引用的《賊情彙纂》中明明就有相關記載,不知他為何視若不見,是不是注意力光放在挑選自己需要的論據上了?),懂得“太平軍”一稱在產生背景中包含的傾向性,相信是不會力主把“太平天國”這一中性稱謂改成“太平軍起義”,搬石頭砸自己的腳的。

“太平軍”一稱的產生,源於太平天囯從金田團營到定都後半載,其間長達3年時間裡,一直以“太平”為號。初時沒有國號,洪秀全稱“太平王”,後雖改稱“天王”,建國號“太平天囯”,但旗幟上寫的始終有“太平”而無“天國”,見於記載者如“太平廣西桂平黃旗”“太平水營”“太平左軍主將”等等。太平天囯關於軍隊建制的紅頭檔案-《太平軍目》初刻版中對旗幟的規定也是書“太平”而不書“天囯”。(此系“太平”政權之“軍目”而非“太平軍”之目,如太平天囯早期刊刻的官方文書俱稱“太平條規”“太平詔書”等) 擁護他們的老百姓看到他們總是打著“太平”旗號,就把他們叫做“太平軍”了。

1854年,太平軍攻克廬州,打出了“太平天囯春官正丞相功勳加一等胡”的旗號,這是現有最早的“太平天囯”字樣出現於旗號上的記載,從那以後,把太平天囯的軍隊叫“太平軍”的就很少了,對其有好感者多稱“天軍”“聖兵”“西兵”“長毛”,敵對者則稱“賊”稱“匪”,只有在他們早年曾經活動過,且又頗得擁護的地區,才仍舊有“太平軍”的稱呼流傳。這個稱呼顯然是自發自願的,因為太平天囯統治者不會要求別人叫他們“太平軍”,而投機討好者也只會叫“天軍”“聖兵”,故而這個稱呼可以說包含了民眾不帶強制性地對“太平”政權的認可。

太平軍 太平軍

清末民初,革命黨人以太平天囯事跡為反清號召,“太平軍”這一稱呼又被孫中山等兩廣籍的革命黨人推而廣之,及至張學良於1928年末宣布東北易幟,國民政府在形式上於1929年完成了“統一”,南京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即於次年就禁止誣衊太平天囯案,函請內政部,教育部參考酌辦,不久正式出台規定“嗣後如有記述太平史實者,禁止沿用粵賊諸稱,而代以太平軍或相應之名稱”,從那時起,“太平軍”才儼然成為了太平天國軍隊的正式名稱,以致真偽莫辨長達半個多世紀,並為史學研究者們延用至今。

活動

北伐

太平軍北伐路線 太平軍北伐路線

太平軍北伐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1814-1864)在廣西 金田村發動金田起義,建號太平天囯,起義軍稱太平軍。1853年3月19日太平軍占領南京,改南京為天京。定都天京後派林鳳祥、李開芳、吉文元等率2萬多人北伐。1853年5月北伐軍從揚州出發,經安徽、河南等地,進入直隸,逼近天津,鹹豐帝宣布京師戒嚴。八月北伐軍進攻天津失利。1855年3月林鳳祥在連鎮突圍被俘。4月3日在北京就義。李開芳退守山東茬平馮官屯。被俘後被押解北京,6月11日凌遲處死。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向英法等國借師助剿,共同鎮壓太平天囯運動。太平天囯內部發生楊韋之亂、石達開出走等事件。1862年曾國藩分三路圍攻太平軍,主力從安慶進攻天京。1864年6月3日,洪秀全病逝,7月19日天京陷落,太平天囯覆亡。

太平軍北伐,孤軍遠征,長驅六省,雖為精銳之師,但後援不繼,終不免全軍覆沒。廣大將士英勇奮戰,震撼清朝心臟地區,牽制大量清兵,對南方太平軍和北方人民的鬥爭客觀上起到了支持作用。

攻長沙

1852年,太平軍入湖南。在湘南擴軍後,一路北上,勢如破竹。7月,已打至長沙南城門下,此時,遇到清軍駐長沙軍隊的奮力抵抗。由於太平軍入湘以來,沒遇到清軍一次像樣的抵抗,進攻相當順利,以致漸漸對清軍的戰鬥力很是蔑視,認為其不堪一擊。此時,西王蕭朝貴掉以輕心,輕騎攻長沙。在進攻長沙南天心閣城門時,中清軍炮彈,不治身亡,後清軍得蕭朝貴屍於妙高峰下,戮而焚之。此事震驚太平全軍。之後,太平軍全數圍攻長沙,數月不克。

當時太平軍在湘南擴軍後,人馬數萬。在屢攻長沙不克的情況下,軍心疲憊,遂於城南邊找一安營紮寨之處。此地便選在了二虎山山腳下(今金屏村二虎山組),至於當時太平軍為何要將軍隊駐紮於此,原因有三:

第一、在當時二虎山腳下,有一口井,名皇家井,此井水質極佳,味道甘甜,水源豐富,大旱災年代水位也未曾下降,加之此井井名非常迎合洪秀全“稱皇”的心理:喝了此井的水,便是皇家的人了。遂決定駐紮於此。此井位於今金屏村朱家橋組,名王家井,至今仍是當地及周邊民眾生產生活及農業灌溉的重要水源,正向上申請文物重點保護。

第二、二虎山北邊是一遍群山峻岭,地勢險要,形成一道天然屏障,進可攻,退可守,營地的戰略位置很是優越。於是在此遍插黃旗,營造聲勢,鼓舞士氣,眾將士得以在此休養生息。當時遍插黃旗之處,即為今天的金屏村黃旗嶺組。

第三、相傳,當時太平軍攻長沙時,南京城中的一口銅鐘突然不明原因的敲不響了,而南京城正是太平軍準備攻占的並作為都城的地方,加之此事屢攻長沙不克。此事引起上帝會成員的極度恐慌,遂請來星宿師、算命先生,查明原因,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查和推測,認為原因就出在太平軍進攻長沙時經過的一處地方——獅子山(今金屏村寺門塘組)。為什麼與此山有關呢,據當地老人說,此山上原來有一座廟,名張石庵,廟旁邊有一冢古墳。太平軍當時經過此處時,未按當地習俗上山拜祭,破壞了規矩。此事被翼王石達開聽說之後,他勃然大怒:太平天囯封我石達開為五千歲,是你‘張石庵’犯忌了我石達開才對,哪還有我拜祭你的道理。遂令手下將張石庵及古墳毀壞。並在此周邊強勢駐紮。

之後,太平軍攻長沙,數月不克,走寧鄉。

西征

1853年3月,太平天囯定都天京後,為奪取皖、贛,進圖湘、鄂,控制安慶、九江等軍事要地,禁止天京,決定在北伐的同時發動西征。6月3日,太平天囯命夏官副丞相賴漢英等率軍二三萬、戰船千餘艘,開始由天京朔江西征。6月10日占領長江北岸重鎮安慶,賴漢英率萬餘將士繼續西進,連克沿江諸鎮,進圍南昌。攻城三月不克,撤圍北上。石祥禎、韋俊西援,克九江,敗清兵于田家鎮,乘勝二克漢陽、漢口。之後,胡以晃、曾天養從安慶出兵,北占集賢關、桐城、舒城。1854年1月,克廬州(今合肥),清巡撫江忠源敗亡。2月,石祥禎、韋俊、曾天養再度西進,在堵城大敗清湖廣總督吳文鎔,三占漢陽。復分兵為三:曾天養經略鄂北,韋俊渡江圍武昌,石祥禎奪取湖南。太平軍入湘後,曾國藩組建湘軍抵抗。4月,石祥禎于靖港大敗湘軍水師。5月初,林紹璋部兵敗湘潭,損失戰船約兩千艘。6月,韋俊二克武昌。7——8月,兩軍在湘北會戰,因驍將曾天養於城陵磯陣亡,太平軍連續敗退。10月,武漢三鎮相繼失守。12月,秦日綱兵敗田家鎮,湘軍直逼九江。1855年1月,石達開等率軍西援,組織九江、湖口會戰,痛殲湘軍水師,乘勝大舉反攻,敗清湖廣總督楊霈,四占漢陽,三克武昌。11月,太平軍棄守廬州,皖北形勢逆轉。這年底,湘軍圍攻武漢,石達開率師西援鄂,因湘軍堵截,遂轉進江西。1856年3月,石達開在樟樹鎮大敗湘軍周鳳山部,占據江西50餘州縣,圍困曾國藩於南昌。但武漢仍被湘軍圍攻,遂致相持戰局。太平軍西征歷時近三年,控制了天京上游安慶、九江、武昌三大重鎮,據有贛、皖和鄂東,成為太平天囯主要戰略基地,有效地禁止了天京,保證了糧源,為太平天囯堅持鬥爭創造了條件。

餘姚活動

鹹豐十一年(1861)十月二十日,太平軍由當地十八局起義軍黃來昌接引,在戴王黃呈忠指揮下,攻克餘姚。賡天義阮士珍主縣政。出示全民蓄髮,遍設鄉官,官有監軍師、旅師及司馬、卒長等名目,戶立名牌。各村農民紛紛參加太平軍。僅安山橋一村就有70%青壯年參加。

十月二十七日,寧波英美法領事代表有雅芝來姚謁黃呈忠,商討太平軍進軍寧波後保護外僑事項,黃以不助清軍為約,準其所請。

同治元年(1862)四月二十二日(公曆5月22),太平軍范汝增、黃呈忠部由寧波退守餘姚,在郊區構築工事,挖掘坑道,水隘處排列木樁,嚴陣以待。道台張景渠率餘姚黃頭勇,慈谿白頭勇,和前浙江提督陳世章率清軍先後兩次攻城,均被擊退。七月初七日(公曆8月2日),英將馬淳率常勝軍至寧波。合常捷軍攻餘姚。又為太平軍擊退。次日英水師總兵丟爾樂德,法水師副將勒伯勒東合常勝軍分帶馬淳、常捷軍統帶日意格以及清道台張景渠率軍再攻,兵艦直駛城垣轟擊,太平軍英勇迎擊,激戰終日。縣城陷落,黃呈忠部退守上虞,范汝增部退守馬渚。

生日

清末民初,海寧硤石鎮橫頭一帶,每逢八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燒紅糖芋艿粥吃,據說是給太平軍做“生日”。相傳,清鹹豐十年(1860),太平軍隊伍攻硤石,八月二十三日進駐硤石,因曾救產婦和嬰兒,以後當地百姓就把八月二十三日定為“太平軍生日”,燒紅糖芋艿粥吃,此俗一直延續到抗日戰爭前夕。此俗的來源據口碑調查,是否另有含意,無從深考。

太平軍目

太平天囯最早刊刻的書籍之一,所知,共有四種刊本,即1851年(鹹豐元年),1852年、1853年和1854年初。據傳系馮雲山所撰。按照張德堅的《賊情彙纂》所引述的1852年刊本,其內容主要記述太平軍編制法及旗樣。以一軍為例,全載其組織編制,五人為伍,伍長管衝鋒、破敵、制勝、奏捷四伍卒;五伍為兩,兩司馬管剛強、勇敢、雄猛、果毅、威武五伍長,25人;四兩為卒,卒長管東、西、南、北四兩司馬,104人;五卒為旅,旅帥管壹、貳、叄、肆、伍五卒長,525人;五旅為師,師帥管前營、後營、右營、左營、中營五旅帥,2625人(實應為2630人),五師為軍,軍帥管前營、後營、左營、右營、中營五師帥,13125人(實應為13155人)。軍帥之上,有監軍、總制、將軍、指揮、檢點、丞相,以至軍帥節制。並規定自兩司馬至軍師所用旗幟多樣,旗分5色。以一軍計,大小黃旗達656面之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