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太平寺,原東郊太平橋堍,今。
歷史
(479~482)所,為常州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唐乾元年間(756~760)經法偁和尚改建後,寺院規模為常州之冠,頗負盛名。
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4),改名太平興國禪寺,並置石經幢兩座于山門兩側。
宋元祐六年(1091)三月,蘇東坡曾在該寺作《太平寺觀牡丹》、《題常州太平寺檐匐亭》等詩。當時該寺彌陀殿壁上有徐有繪的清濟河,被譽為“妙天下”。
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毀於火。元朝初年重建,曾分創三院。至正年間(1341~1368)又毀於兵,僅存七級浮屠。明洪武初,常州人謝應芳創議修塔造寺。洪武十二年(1391)改為太平講習寺,簡稱太平寺。
宣德三年(1428)又毀於火。正統年間(1436~1449)再行重建,始具規模,但此後又漸行荒廢。正德三年(1508)第三次重修廟宇。
萬曆二十一年(1593)重修寺塔。此時寺中曾開壇講座,聽者逾千人,盛況空前。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皇帝南巡時,曾御書“太平興國寺”匾額賜寺僧祥璘(清“重建太平興國寺塔記”碑文)。
鹹豐十年(1860),寺、塔均毀於戰火。至光緒三十四年(1908)天寧寺住持冶開募資重建,又復舊觀。太平寺從齊高祖創建至清光緒重建已有1500餘年歷史,代有興廢。
該寺原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和其他偏殿廂房60餘間。1937年抗日戰爭初期,文筆塔遭日軍炮擊,寺院也遭破壞。1949年,有住持真參、監院常明及僧眾20餘人。1950年以後,寺院房屋大部分被占用,寺中僅存的一些佛像,已在“文化大革命”時被搗毀;現尚存石經幢一通(另一通殘甚),2000年6月移置於延陵中路中段南側、東太平橋東之“通吳門”旁。
1957年8月,“文筆塔”被江蘇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江蘇省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三等級) ;1964年4月,太平寺“文筆塔”及“石經幢”均被常州市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常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4月,“太平興國石經幢”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12月,“太平興國講寺重修之碑”被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常州市市區第一批歷史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