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馬村[雲南省大理州祥雲縣雲南驛鎮下轄村]

在新會區會城街道辦事處的天馬村,不但部分古民居雕刻著鳥的圖騰,而且在該村族譜上也記載著不準捕鳥和殺生的鄉規民約。數年前,中央電視台《人與生物圈》欄目組的專家學者在這裡拍攝外景時,推測天馬村很可能是世界上最早倡導環保的地方。 據天馬村老人協會會長陳華勝介紹,天馬村現有人口約1萬人,其中有60至70歲的老人600多人,很多70多歲的老人身壯力健,還能到田裡耕作。據說,天馬村老人能健康長壽,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結果。天馬村民風淳樸,村民熱愛勞動,向善不殺生,心境開朗。

村情概況

天馬行政村,屬於壩區。距離村委會0.00公里,距離鎮2.00公里, 國土面積6.00平方公里,海拔2020.00米,年平均氣溫15.00℃,年降水量678.00毫米,適宜種植水稻、蠶桑、烤菸、玉米、烤菸等農作物。有耕地4249.00畝,其中人均耕地0.78畝;有林地2397.00畝。全村轄11個村民小組,有農戶1506戶,有鄉村人口5628人,其中農業人口5422人,勞動力3526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043人。2013年全村經濟總收入8113.0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545.00元。 農民收入主要以農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249.00畝(其中:田1937.00畝,地2312.00畝),人均耕地0.78畝,主要種植水稻、蠶桑、烤菸、玉米、烤菸等作物;擁有林地2397.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48.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1畝,主要種植梨等經濟林果; 其他面積2219.5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3年底,全村有912戶通自來水,有583戶飲用井水, 有1696戶通電,有1495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495戶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431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356戶。 該進村道路為屬於柏油、水泥路面 ;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0.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0.00公里。  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1677.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500.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28畝。 該村到2013年底,有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14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506戶,共鄉村人口5628人,其中男性2849人,女性2779人。其中農業人口5422人,勞動力3526人。  到2013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4124;參加農村合作醫療5422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00公里,距離鎮衛生院0.00公里。 人畜混居的農戶0戶。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3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34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194.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422.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928.28萬元,有固定資產472.07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792.64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本縣。2013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339.00萬元,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豆製品加工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種植業產業。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農民經濟收入單一,豆製品加工難以形成產業化。。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通過發展豆製品加工產業、蠶桑養殖產業、蛋雞養殖和生豬養殖產業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地處滇西佛教聖地之一的水目山和自然奇觀天華山交匯處,坐落著一個古驛站——天馬。就是這個名不見經傳的村子,因水質獨特並盛產大豆,村民多以加工豆腐為業,被譽為祥雲“ ”。

天馬村依山傍水,集水目山之秀和魁閣海之碧於一身,澄清的湖水仿佛是青山的明鏡,青山則又似護衛這一方水土的畫屏。天馬村是祥雲縣人口較為密集的地方,村裡有條小街,雖然只稱“小鋪子”,可市場卻不算小,街上豆腐產品琳琅滿目,水豆腐、滷豆腐、白豆腐、臭豆腐、豆腐皮等應有盡有,還有作坊主人挑起豆腐擔到村外去賣,或用腳踏車載豆腐沿村叫賣,有的乾脆把豆腐坊設在縣城裡……在祥雲,天馬豆腐無處不在,就連離天馬十幾公里的深山裡,也有天馬豆腐出售。

據說是漢代的淮南王劉安創製了豆腐,此後流入民間。豆腐入饌,真是進得帝王堂前宴,入得尋常百姓家,是最具廣泛性和影響性的中華食品,數千年來佳譽備享。天馬豆腐緣何也小有名氣呢?為此,我走訪了幾位豆腐坊的老人,他們說,天馬舊稱馬房,屬於古代交通要塞商貿繁盛之地,從前為方便馬幫歇腳,設有馬廄,因而得名馬房。明朝時期,這個村就加工生產豆腐,因為當地水質獨特,加之歷久經年積累了豐富加工經驗,所制豆腐質地細膩、色潔味美、回味悠長、品種繁多,故而天馬豆腐名揚四方。至今,“馬房豆腐——不需多督”的歇後語,依然是祥雲人的口頭禪。“多督”,當地方言意為“多煮”,說明天馬豆腐不用多煮,易於入味。

過去制豆腐,先要用石磨把黃豆磨成粗豆粉,去殼,在大缸里浸泡至膨脹,再磨成豆汁,然後用濾網(過去一般用紗布縫製成口袋)擠壓過濾,豆渣可用來作豆豉,豆汁就用大鍋來熬。熬制豆漿時,鍋面上結起的皮可用竹棍挑起,晾曬製成豆腐皮。煮好豆漿,再把燒制研細的石膏製成滷水,點入豆漿中,就可製成“水豆腐”。這個過程,正如河北秦皇島市新寨村一農婦的《豆腐贊》所言:“天生黃金體,磨出乳色汁,滷水點豆腐,冰清玉潔肌”。若要製成白豆腐,把水豆腐壓板即成。臭豆腐(即霉豆腐)又要把白豆腐劃成塊,裝入特製豆腐格子裡,再用稻草捂上三五天發酵即成。做豆腐工序基本與過去大同小異,只是手工推石磨換成了電動機“頂班”,但制出來的豆腐與手工加工的豆腐一樣,質量不受影響,原汁原味。

天馬豆腐在吃法上也是多種多樣的,煎豆腐、燉豆腐、麻辣豆腐、醃豆腐、油炸泡豆腐、燒豆腐、小蔥炒豆腐、蒸豆腐、涼拌豆腐……,還有豆腐皮、豆腐絲、油煎豆豉。來到天馬,如此眾多的豆腐佳肴可能沒有時間一一品嘗,但水豆腐(豆花)是一定要吃一碗的:在青花瓷碗裡,放入潔白的水豆腐,加上芥末、冬菜、芝麻油、花生末、核桃仁、花椒油、薑絲、蒜泥、胡椒粉、辣子醬10多種作料……僅僅是看一眼,就已經大飽眼福了,那美味堪稱祥雲一絕。有資料表明,水豆腐還具有滋陰、清涼、安神、涼血、解毒的功能。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改革開放的源頭之水,為天馬“豆腐業”這個大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天馬豆腐業更加興旺發展,紅紅火火。民以食為天,在追求環保、綠色食品的消費趨勢中,人們越來越青睞高蛋白低脂肪的豆腐,鍾愛它自然環保的綠色品質。在天馬村,發展大豆食品前景是可觀的,它可以提高人的身體素質,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經濟發展,還可以增加就業機會。天馬豆腐和祥雲“豆腐第一村”,也一定能把豆腐文化和豆腐產業寫進這一方水土滋養著的史冊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