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氣水合物賦存的地質構造分析與資源評價

天然氣水合物賦存的地質構造分析與資源評價

《天然氣水合物賦存的地質構造分析與資源評價》是2008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吳時國,姚伯初。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天然氣水合物賦存的地質構造分析與資源評價

《天然氣水合物賦存的地質構造分析及資源評價》《天然氣水合物賦存的地質構造分析及資源評價》系統地論述了天然氣水合物形成的地質構造背景及其在中國海域的分布規律。介紹了天然氣水合物的地球物理識別技術和評價方法,並指出中國天然氣水合物的資源勘探遠景。

《天然氣水合物賦存的地質構造分析及資源評價》可供石油地質、海洋地質和環境地質等相關專業高年級本科生、研究生,海洋科研院所、石油公司和工業部門從事地質、海底礦產資源研究的有關人員參考。

目錄

總序

前言

第一篇 天然氣水合物賦存的地質構造環境

第1章 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賦存的地質構造背景

1.1 安第斯型活動大陸邊緣增生楔構造

1.2 島弧型活動大陸邊緣構造

1.3 大西洋型被動大陸邊緣構造(以海隆及底辟構造為例)

1.4 被動大陸邊緣鹽構造區(以墨西哥灣鹽構造區為例)

1.5 殘留擠壓盆地構造區

參考文獻

第2章 被動大陸邊緣天然氣水合物成藏的地質構造特徵

2.1 活動構造與BSR分布

2.2 底辟構造

2.3 滑塌構造

2.4 構造坡折

2.5 水合物成藏影響因素及成藏模式

2.6 結論

參考文獻

第3章 墨西哥灣鹽丘構造與天然氣水合物富集的地質構造特徵

3.1 區域地質背景

3.2 盆地構造發育史

3.3 盆地構造特徵

3.4 鹽構造與天然氣水合物

3.5 與鹽構造有關的水合物地球物理屬性研究

3.6 結論

參考文獻

第4章 活動大陸邊緣水合物富集的地質構造特徵

4.1 活動陸緣水合物分布

4.2 活動陸緣地質結構構造特徵

4.3 討論與結論

參考文獻

第5章 水合物脊(卡斯卡迪亞俯衝增生楔)的天然氣水合物——ODP204航次

5.1 地質背景

5.2 海底特徵

5.3 高解析度三維地震資料

5.4 海底岩性驗證

5.5 天然氣水合物的數量、分布和來源

5.6 水合物脊天然氣水合物動力學

5.7 ODP204航次的重要科學成果

5.8 ODP204航次的重要科學意義

參考文獻

第6章弧前盆地天然氣水合物分布區的地質特徵——以南海海槽為例

6.1 區域地質構造背景

6.2 研究方法與研究資料

6.3弧前盆地天然氣水合物分布區的地質特徵

6.4 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參考文獻

第二篇 天然氣水合物的地球物理調查技術

第7章 天然氣水合物的地震調查技術

7.1高解析度地震調查的海上觀測系統

7.2 高解析度地震資料處理

7.3 高解析度地震資料的解釋

參考文獻

第8章 複雜構造區天然氣水合物的地震特殊處理技術

8.1 高精度速度分析

8.2 DMO處理

8.3 疊前偏移

8.4 波阻抗反

8.5 AVP處理

8.6 處理解釋可視化

8.7 有待深入研究的處理技術

8.8 結論

參考文獻

第9章 天然氣水合物穩定帶的頂、底界的識別及地震模型的正演研究

9.1 識別方法綜述

9.2 識別方法的岩石物理學基礎

9.3 關於水合物帶頂面識別的實例討論

9.4 水合物分布帶頂面存在的地質解釋

9.5 關於水合物分布帶頂、底面的討論

參考文獻

第10章 差異層間振幅速度分析在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調查中的套用

10.1 方法原理

10.2 速度模型

10.3 在我國東海天然氣水合物調查中的套用

10.4 討論

10.5 結論

參考文獻

第11章 基於遺傳算法的混合地震反演技術及在水合物調查中的套用

11.1 遺傳算法

11.2 混合反演

11.3 實例分析

11.4 討論與結論

參考文獻

第12章 海洋磁力梯度測量技術在水合物調查中的套用

12.1 技術方法

12.2 測量結果分析

12.3 結束語

參考文獻

第三篇 中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的地質構造分析與資源評價

第13章 中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形成的地質條件與資源前景

13.1 東海沖繩海槽天然氣水合物形成的地質條件

13.2 南海北部天然氣水合物的地質地球物理學特徵及地質控制因素

13.3 馬尼拉俯衝帶構造及其水合物成藏特徵

13.4 中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成藏機制與資源前景初探

13.5 小結

參考文獻

第14章 泥火山型天然氣水合物成藏機理

14.1 全球海底泥火山的分布

14.2 泥火山的形成機制

14.3 泥火山型天然氣水合物的形成過程

14.4 資源量估算

參考文獻

第15章 東海沖繩海槽南部西側陸坡泥底辟型天然氣水合物的地震屬性研究

15.1 泥底辟型天然氣水合物形成機制

15.2 地震數據與處理方法

15.3 沖繩海槽南部泥底辟構造的地震地層解釋

15.4 泥底辟型天然氣水合物地震特徵

15.5 結論

參考文獻

第16章 南海北部陸坡特殊地質環境與BSR分布

16.1 區域地質背景

16.2 特殊地質環境與BSR分布關係

16.3 結束語

參考文獻

第17章 瓊東南盆地天然氣水合物成礦遠景分析

17.1 瓊東南盆地地區概況

17.2 瓊東南海域水合物成礦的構造背景

17.3 天然氣水合物穩定帶厚度計算

17.4 結果與分析

17.5 結論

參考文獻

第18章 瓊東南盆地深水區流體勢分析及天然氣水合物的成藏意義

18.1 原理與方法

18.2 結果與討論

18.3 天然氣水合物成藏意義

參考文獻

第19章 南海北部陸坡大型氣田區天然氣水合物的成藏地質構造特徵分析

19.1 深水油氣分布區天然氣水合物的地質地球物理特徵

19.2 天然氣水合物形成的地質特徵

19.3 水合物成藏模式

19.4 結論

參考文獻

第20章 南沙海域油氣地質條件及天然氣水合物資源

20.1 區域地質構造背景

20.2 沉積盆地分布及其構造特徵

20.3 油氣地質條件分析

20.4 南沙海域油氣資源分布特徵

20.5 南沙海域的石油天然氣及天然氣水合物資源

參考文獻

第21章 中國南海的天然氣水合物資源

21.1 南海的地形地貌特徵

21.2 地熱流分布特徵

21.3 南海海域沉積盆地及其油氣資源

21.4 南海上新世以來的沉積環境及沉積速率變化

21.5 上新世以來的構造環境

21.6 南海地區天然氣水合物存在的地球物理證據

21.7 南海海域的天然氣水合物礦藏

21.8 討論

參考文獻

彩圖

前言

當水和天然氣在高壓和冰點以上溫度(科學實驗證明最高溫度小於25℃)的條件下混合時,會產生一種像冰一樣的固態物質,稱作天然氣水合物。對天然氣水合物的發現和研究工作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Davy於1810年第一次在實驗室中發現用氯氣和水生成的水合物;Faraday於1823年、Vil-lard於1888年對天然氣水合物進行了研究。他們的工作表明,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條件下,甲烷與乙烷均可產生水合物。Villard於1888年從實驗工作中獲得甲烷形成水合物的溫度一壓力曲線,當時他已做到4000psi的壓力。Kobayashi於1949年、Marshall於1964年通過進一步實驗,修改了Villard曲線,將壓力增至10 000psi。20世紀30年代,蘇聯科學家發現遠東的石油天然氣輸送管道記憶體在由天然氣與水所形成的水合物,阻礙了管道中石油和天然氣的流動。

天然氣水合物中的氣體分子有CH4、c2H4、CO2、H2s等。它是在一定溫度-壓力條件下由水和氣體分子形成的,水分子形成剛性籠形晶格,每個籠形晶格中包含一個氣體分子。單體天然氣水合物的結構分為I型、Ⅱ型和Ⅲ型。每種類型的基礎是十二面體,這種十二面體由12個水分子組成。

精彩書摘

第1章 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賦存的地質構造背景

1.2 島弧型活動大陸邊緣構造

西太平洋邊緣海包括一系列的溝弧盆體系。在環西太平洋活動大陸邊緣於俯衝帶增生楔、弧前盆地內也發現“似海底反射波”(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or,BSR),顯示水合物的存在,並經過鑽探得到證實,西南日本以南的俯衝帶即為典型的例證。天然氣水合物廣泛分布於弧前盆地、海溝內側增生楔中,在南海海槽的前弧盆地NTI井和增生楔ODP808井處分別獲得水合物樣品。

南海東北部馬尼拉海溝的增生楔內也識別出BSR——水合物存在的地球物理標誌宋海斌等,2007)。馬尼拉海溝增生楔位於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之間。在增生楔內的背斜脊部、泥底辟構造及斷層兩側均見有水合物存在的BSR標誌。多數BSR平行於海底並與海底反射波呈相反極性,為單一對稱脈衝,少數切割層理面的BSR具正極性,它們主要沿變形前緣至下陸坡腳處分布。

往南至蘇拉威西海北部,穿越西里伯海南部俯衝帶在增生楔的上、下斜坡記憶體在BSR(Neben et al.,1998)。BSR平行於海底,且具負極性,與被逆沖斷層複雜化的褶皺地層斜切,說明其為一個物理界面,而非地層界面。BSR之下的層速度減小並發生相位180。的位移,在聲波阻抗圖上形成一個明顯的負阻抗差,多條逆沖斷層及泥底辟構造中斷了BSR。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