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土堡從寶雞開始,沿絲綢之路經天水,慶陽,定西,平涼均有分布。
天水境內的土堡之多,在全國是很罕見的。
據民國28年修撰的《天水縣誌》記載,當時的天水縣有總計有520座,土堡不僅僅是一村一堡,甚至有好幾個村子有兩個土堡的情況,如我們熟知的花牛寨就有兩座,一座在南山上,一座在村中。
按照這個數字,我們可以推斷,現在天水市所轄的境內的土堡數量應該在2500到3000座之間,而現在的天水市面積為14392平方公里,也就是說在今天的天水境內每5平方公里左右就有一座土堡!
當我們乘車經過天水任何一個山谷的時候,我們總能看到這些高置在頭頂的用夯土築成的小小城堡,這些土堡幾乎都建在地理位置比較險要、易守難攻的山樑上,有的已經只剩下四面城牆,有的裡面住著人家,有的長滿麥子、玉米。更有的變成了寺院、道觀、神廟。
面對如此眾多的土堡,我們很納悶這些巍峨的人工到底建於何時,有什麼用呢?
民國《天水縣誌》卷二專門為這些土堡立了名錄,對土堡的名稱、位置,所屬村落做了彙編。對土堡的現狀用了三個字:存、破、廢,同時註明了土堡的建設時間。最多的是“創始年不詳”,此外有離現在最近的三個創建或維修時期:一個是同治年間,一個是光緒二十一到年,還有一個是民國元年到二十年;
土堡,就是一個小城池,消極的說其作用就是在敵人來犯時,村民在其中避難;積極的說就是一種防禦工事,易於打擊來犯之敵。
為了更容易說明土堡的作用,我們還是先看看,最近修築土堡和重修土堡的三個時期五六十年間,天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要修建或重修這些土堡呢?
從《天水縣誌》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用“匪亂秦州”概括天水的這段清末民初的歷史。如果有好事者編電視劇,這是一個很真實也很吸引眼球的題材。這是一個充滿驚悚、兇殺、掠奪、悲號、天災、瘟疫、飢餓、死亡等一切黑暗名詞的時代。政府、軍閥、土匪互相爭鬥不已,地處隴右的天水人民演繹著一部悲壯的生存掙扎史,而增建和重修流落到今天的土堡的便是這一段最黑暗歷史的見證。
從公元1860年到1930年,我們看看天水的一些大事。
1、同治二年(公元1864年)九月,賴文光部太平軍由略陽進入甘肅,至兩當與曹燦章所率哥老會會合後,分部攻隴南,曹部攻徽縣,賴文光則北上進入三岔廳界,十月初一日抵利橋,利橋營都司袁學德率守軍阻擊於秦嶺,結果被擊敗。次日,太平軍進至三岔城,州判楊成、把總馬忠臣率軍固守,太平軍從城牆腳掘開地道,置入火藥,初六日引燃後,轟陷城垣入城。楊成、馬忠臣率眾巷戰,均死於陣,城內軍民被殺、戰死者不在少數... …十一月二十八日,林之望、張華、陳德勝三路均抵三岔,旋向城內發起進攻,並用大炮轟擊。太平軍不能拒,遂攜所掠財物出南門,往陝西而去。
( 根據潘守正先生的《天水歷代戰事記》)
2、民國元年(1911年),黃鉞反正,省府派回軍馬忠賢部進駐秦州,夜間派兵四處搶掠;
3、民國2年,豫匪白朗率2萬多人攻破縣城,殺傷70餘人搶掠財務價值50萬銀元,而由趙倜率領的北洋陸軍等在剿匪追擊過程中,致沿途六十里內慘遭蹂躪殺傷,財務掠奪無數;
4、民國7年9月,滇軍葉荃部來攻城,在東泉鎮、新興里焚燒搶掠;同年10月瘟疫大起,城鄉共死2017人。
5、民國8年5月,新建左軍吳攀桂部駐秦,主帥失馭,不下譁變,零股竄入高橋一帶林內,自此東南兩鄉匪禍不止。
6、民國8年(1920年)12曰16日晚,大地震,倒塌房屋6794間,壓死1183人;
7、民國15年8月,孔繁錦部自東南兩鄉潰退天水城,殘部竄伏山林,侵擾甘泉、李子園;
8、民國17年春大旱,5月南鄉霜降,秋收未成。12月回匪攻城,被吉鴻昌擊走;
9、民國18年春大饑荒,城鄉餓死15570人,絕119戶;同年秋,瘟疫大起死2471人;
10、民國19年,馬廷賢攻破縣城後長期駐紮,搶掠燒殺無度;同年11月回匪臨白環里搶財物三千餘元,殺男女十餘人;
11、民國20年,2月韓進祿和馬廷賢失和,後韓部退出,大肆搶劫;10月扇匪攻入白關堡,焚毀房屋、傷30餘丁;11月扇匪入南鄉馬家河、青草里、牡丹園、豐裕川搶掠一空,傷一百三十餘人;
(據《天水縣誌》卷十四)
以上資料粗略地給我們展示了1900年前後半個世紀天水地區發生的各種匪患和天災,我們的祖輩就是這一段黑暗歷史的親歷者。對善良的老百姓來說,對付匪患辦法大概就是在先人留下的土堡里暫時逃避,由於那些堡子因年代久遠破敗故多有維修或者建造,以備不防,這就是同治年間以至到民國20年天水境內仍然興起維建堡子的社會根源。
至此我們已經基本清楚,近代天水興建堡子的社會背景。
那么對那些數量眾多,且創建年代不詳的土堡到底是什麼時代修建的呢?
土堡既然是一種防禦工事,或者說是一種軍事設施,那么什麼時候需要這樣大量的修建土堡,土堡用於防敵,那么敵人是誰呢?
顯然,在一統天下的清、明、元代是沒有理由在內地秦州(天水)勞民傷財地修建這些土堡的。
讓我們把目光移向1000年前的北宋。
那時的天水是宋和西夏交界地域,漢族和羌人雜居,宋王朝不僅要面對時刻覬覦南侵的夏人,還要應對羌人的搶奪、暴動。在這種背景下,邊地實行的是亦軍亦民的屯田制度。而修築土堡則是屯田的具體舉措之一。
在北宋,秦州府屬秦鳳路,管轄四縣一監二城七砦三堡以及堡川城、甘泉砦、安遠砦、定邊砦、綏遠砦、小落門砦、弓鍾砦、董哥平砦:
其中四縣:成紀縣領39砦;隴城縣 領7砦、清水縣 領19砦; 天水縣 領;監一:太平,城二:伏羌城 領11堡;甘谷城 領5堡 砦七:定西砦領6堡;三陽砦領14堡;弓門砦領7堡;靜戎砦領9堡、安遠砦、隴城砦、雞川砦;堡三:禾穰 領14堡;冶坊領6堡,達隆堡
(據《宋史 地理志》卷87)
以上的城、砦、堡本意就是軍事設施,也是一種軍事建置。現在天水仍有許多村莊名為“某旗砦”,就是這樣一種歷史遺物,只不過現在把砦寫作寨了。當時砦管理堡,就是一個砦組織管理所領堡子周圍有稅戶、砦戶耕田、訓練以及按上級指示部署作戰。
《宋史 志第191》:“詔秦州成紀六縣,有稅戶弓箭手、砦戶及四路正充保毅者,家六丁刺一,九丁刺二;有買保毅田承名額者,三丁刺一,六丁刺二,九丁刺三,悉以為義勇。…每召集防守,日給米二升,月給醬菜錢三百”。
這裡的刺,就是在參與保毅的人手背上刺黑作為標記,這些人一邊修築土堡,一邊在土堡周圍開墾環田,按照軍事化的編制在農閒時節集中訓練,一旦有事,各砦戶的保毅即可變成可衛戍戰鬥的軍人。
“建隆二年,(高防)出知秦州,州與夏人雜處,罔知教養,防齊之以刑,舊俗稍革。州西北夕陽鎮,連山谷多大木,夏人利之。防議建采造務,闢地數百里,築堡要地。自渭而北,夏人有之,自渭而南,秦州有之。募卒三百,歲獲木萬章。”《宋史 列傳29》
建隆2年即公元961年,以上說明在高防任秦州知府時,曾給朝廷建議采造秦州一帶的樹木,供給京師。所謂闢地數百里,說明當時森林茂密幾乎不通道路,故有開闢一說,築堡要地,不僅是為了守衛邊地,還有一個作用就是作為採伐樹木的據點,因為爭奪樹木資源,高防和羌人、西夏發生過衝突, “夏部尚波於等率諸族千餘人,涉渭奪木筏,殺役兵。防出與戰俘獲四十七人以獻” (《宋史 列傳29》)
但是宋太祖在接受戰俘後考慮邊境不宜多事,便給夏部的酋帥賜還了俘獲的一些銀帶、錦袍後遣送回去,次年6月以年事高為由撤回了高防,由吳廷祚代知秦州。伐木的建議被擱置。(事見《續通鑑 卷2》。
在高防在秦州首開築堡浚壕後,大規模築堡的是曹瑋。
曹瑋是北宋名將曹彬的小兒子,在太宗、真宗兩朝“將兵幾四十年”。《宋史 曹瑋傳》很詳細介紹了這位19歲便知渭州的名將後人在戍守渭源、秦州、環縣、慶陽西北邊防的卓著功勳。其中對邊區築堡介紹尤詳:
“初,張佶知秦州,置四門砦,侵奪羌地,羌人多叛去,畏得罪不敢出。(曹)瑋招出之,令入馬贖罪,還故地,至者數千人,每送馬六十匹,給彩一端。築弓門、冶坊、床穰、靜戎、三陽、定西、伏羌、永寧、小洛門、威遠十砦,浚壕三百八十里,皆役屬羌廂兵,工費不出民。”
“要害處為築堡,使自塹其地為方田環之”、“開邊壕,率令深廣丈五尺;山險不可塹者,因其峭絕治之,使足以限敵,後皆以為法”。 《宋史 列傳17》
由此以肯定,秦州砦、堡大規模建設是從北宋初開始的。
這種土堡以點狀的形式分布在西北邊界各個要地,一旦有事,可迅速集結也可迅速分散。就現存的堡子看,不一定都是“軍營”,也有的屬於烽火台、瞭望台。例如,天巉公路第一長隧原名“唐家風台隧道”就是在唐家堡子下面。這個堡子俗稱唐家風台,根據它處的地理位置,我們可斷定這個堡子的作用就是“望風”,因為堡子正好處在三陽川和羅玉溝分水嶺仁壽山的最高點上。這個堡子遠離村落,周圍也沒有環田,顯然不宜長期駐守,但是站在這裡,三陽川渭河兩岸一覽無餘。如果在這裡點燃烽火,渭河北岸的敵情可迅速傳動到秦州城內,類似還有金集堡。
把軍事防禦的鬥爭準備深深根治在秦隴高原上,同時因為砦戶在堡子周圍耕作自給,也減輕了中央的財政壓力。這是很有效的鞏固邊防策略。
史料顯示,砦堡的建設一直持續到直到北宋(公元1127年)亡覆,到公元1188年,秦州就被金完全占領了。
也就是說,天水土堡的建設時間基本可確定在960-1188年之間。距今整整一千年了。
到此,我們還發現了另一個問題,千年前的天水渭河兩岸森林茂密,而今卻是光山童嶺。宋朝建都開封,需要大量的木料,地處邊塞的秦州成了採伐木料的最佳場所。一是因為通過渭河、黃河可直接用木筏送至開封的黃河邊,比較方便省力;一是因為秦州邊地處於拉鋸之中,有恐失去之憂,就採取掠奪式的採伐。結果天水廣茂的林木成了兩國都想貪取的便宜。這可能開了個很壞的頭,從此築堡、伐木,最後天水植被破壞,大量的泥沙帶到黃河,最終加速成就黃河成了地上懸河。聰明的宋朝人對河渠的治理可謂不遺餘力,但避免不了開封被淹的命運。這大約是高防採伐林木時沒有想到的。
現在,這些建在山腰上的土堡依然櫛風沐雨,我們發現,這些黃土夯築的城牆在多雨的天水竟然沒有太多的剝落和侵蝕。最大的破壞竟然是來自村民取土造成的坍塌傾頹。按照現在的工程質量,不要說黃土,就是水泥,早就化為烏有了。但是千年來,這些堡子依然保持著城牆的形狀。我們會懷疑,這些堡子僅僅是黃土夯出來的嗎?是不是還有其它的配比配方呢?
由於作者水平有限,編排多有瑕疵,上述資料也不是一手資料,希望有這方面資料的熱完善詞條。為天水土堡的保護和旅遊開發盡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