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蔡國強20世紀80年代從泉州出發走上國際舞台,三十年來在五 大洲不同文化間成長,崛起為蜚聲國際的藝術家的歷程。
在2015年6月黎明,泉州小漁村惠嶼島海邊,在國內技術專家和當地數百村民的幫助和見證下,他再次一搏,把“天梯”作為獻給百歲奶奶和家鄉的禮物。一座500米高的金色焰火梯子嘶吼著拔地而起,與無垠宇宙對話。這是蔡國強少年時代仰望天空、摸雲摘星的夢想,二十年多來在世界不同地方屢試屢敗,卻從未放棄。終於當“天梯”在天地間矗立時,現場參與者們無一不為之動容,仿佛見到了神跡。隨著煙火的消逝,觀眾們也隨之回到人間,但那種心靈的震撼卻久久不能平息。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導演凱文·麥克唐納接受拍攝關於蔡國強的紀錄片時,一度無法確定拍攝的線索。直到凱文·麥克唐納目光鎖定蔡國強為實現天梯作品,二十多年不斷地努力嘗試的過程,凱文·麥克唐納決定以這件事情作為線索,貫穿蔡國強的藝術世界,來拍攝該片 。
拍攝過程
凱文·麥克唐納花了三年時間深入蔡國強的工作和生活,從紐約、布宜諾斯艾里斯、上海、北京、瀏陽到蔡國強家鄉泉州,遍訪藝術家的工作現場,及其親友、工作夥伴、專家和他本人;亦萃取數千小時珍貴歷史影像素材 。
後期製作
導演凱文·麥克唐納為了使影片的敘事節奏張弛有度,帶領後期團隊在Netflix的版本基礎上進行剪輯 。
主創團隊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蔡國強 | 蔡國強 |
吳紅虹 | 吳紅虹 |
張藝謀 | 張藝謀 |
Ian Buruma | Ian Buruma |
蔡文悠 | 蔡文悠 |
蔡文浩 | 蔡文浩 |
Ben Davis | Ben Davis |
Jeffrey Deitch | Jeffrey Deitch |
Phil Grucci | Phil Grucci |
Thomas Krens | Thomas Krens |
Tatsumi Masatoshi | Tatsumi Masatoshi |
Orville Schell | Orville Schell |
Jennifer Wen Ma | Jennifer Wen Ma |
職員表
製作人 | 鄧文迪、谷國慶、熊曉鴿、費舍·史蒂芬斯、夏姍姍、Cathy Yan、Felicia Zeng、Adam Del Deo、Jamie McBriety、Lisa Nishimura、Jason Sterman、Tessa Treadway、安格斯·瓦爾Angus Wall |
監製 | Joe Goldman、Zara Duffy、Alice Henty、貝尼特·米勒、Ruchi Mital、Mariano Mucci、Julie Nives、Leticia Schilman、Hugo Shong、Max Tromba、Qian Wang、Patrick Carr |
導演 | 凱文·麥克唐納 |
副導演(助理) | 夏姍姍 |
攝影 | 羅伯特D.耶歐曼、Florian Zinke |
配樂 | Tom Foster、George Foulgham、Daniel Bodsworth、Claire Ellis |
剪輯 | Adam Biskupski、Nick Emerson |
配音導演 | 亞歷西斯·西弗斯 |
錄音 | Ileana Gigena、Marilina Giménez、David Hocs、Michael McMenomy、Li Shuo、Yang Weidong、Nas Parkash |
主創團隊參考資料來源
角色介紹
|
角色介紹參考資料來源
獲獎記錄
時間 | 獎項 | 獲獎主體 | 結果 |
2016年 | 聖丹斯電影節評審團大獎 | 凱文·麥克唐納 | 提名 |
發行信息
主創單位
製作公司 | 西安亞細亞影視製作發行有限公司(中國) |
長城星傳媒有限責任公司 | |
發行公司 | 上海民新影視娛樂有限公司(中國) |
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中國) |
上映信息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美國 | 2016年1月21日(聖丹斯電影節) |
美國 | 2016年10月14日(紐約) |
英國 | 2016年10月14日 |
中國 | 2017年9月22日 |
作品評價
《天梯:蔡國強的藝術》像是一次爆破,影片有大段篇幅留給蔡國強追憶往事,父親和奶奶對他的影響、奶奶教他點火與滅火的關係、預言他必成大事的信心,這些看不見的力量推動他從泉州走向更廣闊的天地,也正是有了充足的情感鋪墊,最後當蔡國強終於燃放了“最厲害的焰火”給奶奶看,全片的情緒才能夠和夜空中攀升的天梯一起達到頂峰,徹底地宣洩。 (《北京青年報》評)
《天梯:蔡國強的藝術》向觀眾展示了蔡國強藝術思想的形成和背後隱含的內心世界對外部的探尋和思考。影片既是凱文·麥克唐納在現實中用現實主義的手法對一個個真實瞬間的記錄,也是蔡國強人生探索中重要時刻的濃縮和凝聚。兩位分屬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在探索、感召的意義上達成了相互的契合,都用最短的時間揭示了瞬間意義下,藝術家必須去長期經歷的苦悶、妥協、求索和思考過程。這種生命體悟帶來的心理體驗,在強調了思想流轉、接納、融合以及再認識過程的同時,為觀眾們認識外部世界提供了可貴的指向意義。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網評)